大唐百貨日雜店
大唐百貨日雜店
作者:刀客
《妖貓傳》中,陳凱歌導演給大家展示了盛世大唐的容光,雖然有人吐槽人設,有人糾結劇情,但是人家定位是大唐魔幻劇呀。噴歸噴,畫面絢麗、用料講究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不用吐槽楊玉環人見人愛的瑪麗蘇光環,也可以無視空海法師時不時的魅邪一笑,不用糾結楊貴妃的生日是不是在春天,更不用考據唐朝的時候中原有沒有種西瓜的(瓜農:喵喵喵?)
大唐盛世也不僅在這些璀璨奪目的星星點點,還有那長安城中的萬家燈火。有了這群熱愛生活的大唐群眾,才會有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太平盛世。
下面帶大家從《妖貓傳》中的場景,還原唐代群眾的日常生活。
琴瑟和鳴
五弦
阮
鼓
玉盤珍饈
哈密瓜
凈瓶
胡瓶
北窗高卧
憑几
珍禽圖
人物裝飾
仕女
丹楹刻桷
長安城
貴妃墓
青龍寺
五弦
五弦琵琶多次在《妖貓傳》中出現,最開始在春琴家一閃而過。
而後白樂天探寶鳳棲樓過程中,一把琵琶自己在地上錚錚作響,而這把琵琶,與現存正倉院的有點像。
五弦,起源於印度,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流行於唐代,宋以後漸漸消失。唐以前的秦琵琶、漢琵琶指的是阮,後來才給了現在的琵琶。
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來尤盛。
《舊唐書·禮樂志》
現在流傳的琵琶多是四弦豎抱指彈,中國目前已經沒有傳世的五弦琵琶。
五弦彈,五弦彈,
聽者傾耳心寥寥。
趙璧知君入骨愛,
五弦一一為君調。
《五弦彈》白居易
日本正倉院目前保留了世界唯一一把唐代「嵌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該琵琶唐代時漂洋過海,被日本聖武天皇珍藏,後捐給正倉院保管,乃鎮院之寶。
嵌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日本正倉院
國內雖無傳世五弦,但在壁畫中,多次出現。比如敦煌220窟初唐壁畫《藥師經變》中,伎樂天中有一位正在彈奏五弦琵琶。
敦煌220窟壁畫局部
五弦 北周 第428窟
最初使用拔子彈奏,後樂工裴神符發明指彈,一段時間內,指彈和拔子彈奏並存。
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
《新唐書·禮樂志》
後梁曲陽王處直墓中,曾有高浮雕展現拔子彈奏琵琶。
彩繪散樂浮雕 河北博物院藏
沉吟放拔插弦中,
整頓衣裳起斂容。
白居易 《琵琶行》
詩中的拔就是演奏琵琶用的拔子。正倉院也保存有拔子。
唐 拔子 日本正倉院
借用純狐公子考證的圖以坐展示。
北魏琵琶伎樂圖
阮
妖貓初到陳雲樵家中,牆邊擺著一把阮。看外觀,和正倉院存的一把很像。
阮,又稱阮咸。因晉代竹林七賢之的阮咸善彈此樂器而得名。
《七賢與榮啟期圖》
南京西善橋出土 磚印壁畫
阮在秦漢時就有, 唐代杜佑的《通典》中稱為秦琵琶 ,正圓形的共鳴腔。
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寫晉人心。指尖歷歷泉鳴澗,腹上鏘鏘玉振金。
天外曲,月邊音。為君轉軸擬秋砧。又成雅集相依坐,清致高標記竹林。
《鷓鴣天·詠阮》宋 張鎡
南北朝期間戰亂紛飛,阮失傳了,眾人都不知道阮長什麼樣,直到唐開元年間,蜀人蒯朗,挖古墓時,發現了一件銅器,好像與竹林七賢阮咸彈奏的樂器相似,阮這才得以繼續流傳,並有了阮鹹的名字。
持阮飛天 西魏 第285窟
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嵌螺鈿紫檀阮,命運與之前提到的五弦,命運相似。
嵌螺鈿紫檀阮 日本正倉院
該阮背後,有螺鈿拼成的兩隻鸚鵡,栩栩如生,星光閃耀。以宛轉清脆之聲的鸚鵡附在共鳴腔之後,應情應景。
但在唐代,經絲綢之路傳來的曲頸琵琶十分流行,後把曲頸琵琶稱琵琶,把直柄圓形的琶琶稱做阮咸。
魏初阮咸伎樂圖
圖中梳大擷子髻彈阮鹹的歌伎,臉上的紅妝也不是亂點的,不過考古發現和藝術復原還是有些差距的。
北朝早期彩繪女坐樂俑
鼓
白樂天探寶鳳棲樓,楊玉奴惜別遺青絲。話說白居易像到李隆基居所一探究竟,進屋空蕩蕩,就地上躺了一隻鼓。
看到後面才知道,這鼓原來是極樂之宴中,唐玄宗招待安祿山用的。
這段李隆基和安祿山的雙人舞,感覺還不錯,披頭散髮,盡顯狂野氣息,和安祿山的配合,行雲流水,天衣無縫,兩人基情滿滿,但安祿山還是造反了。
細腰鼓很早就傳入中原,原本有木質,也有陶瓷的,大概中原地區不適宜木製品保存,唐代的腰鼓目前看多是陶瓷的。
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鼓也。
《舊唐書·卷二十九》
時代最貼切的是,在李憲墓中發現的一隻彩繪陶腰鼓。
唐李憲墓出土彩繪陶腰鼓
李憲是唐玄宗的大哥,因為讓位給李隆基,後追封為「讓皇帝」,這隻陶腰鼓的出土可以證明唐樂中早已有其一席之地。
該腰鼓形狀雖像,但是花紋並不一樣。腰腹間的蓮瓣紋,在另外一隻瓷腰鼓上能夠看到,但是好像是日本私人藏品。
白釉貼花伎樂人物腰鼓
腰鼓兩面的蒙皮方式,在出土的腰鼓上已經不朽不可見,這種陶瓷腰鼓如何固定蒙皮不致鬆動,可在過往雕刻和壁畫中可窺一二。
前蜀王建墓浮雕
哈密瓜
開場映入眼帘的是哈密瓜,哈密瓜原產西域,自絲綢之路之後,哈密瓜傳入中原也不足為奇,不過至少也是富貴人家才有得吃吧。
哈密瓜,古稱甘瓜、甜瓜、雪瓜、貢瓜。最早南宋曾見於文獻,實物出土則最早在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位於現在吐魯番東南方,近古高昌國,西晉至唐代貴族墓地,布滿墳冢,清末民國也多次遭國際盜墓賊盜挖。其中一唐墓中,出現兩塊哈密瓜皮。
唐詩中,吃瓜群眾則早早就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唐 駱賓王
唐高宗時期的駱賓王,官拜東台詳正學士,曾因事被謫,從軍西域。駱賓王看著天山景,想著京城花。「歸期未及瓜」,此「瓜」字怎解?
地名「瓜州」,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敦煌郡才下設瓜州,跟駱賓王的時代(約638—684)也對應的上。但是駱賓王從新疆天山離開後,下一個目的地是巴蜀,會會基友盧照鄰,順帶平叛蠻族之亂。跟甘肅敦煌的方向南轅北轍,這裡我姑且認為「瓜」,真的是吃的哈密瓜吧。
凈瓶
白樂天找空海聊皇帝暴斃的事情,根據窗外的石塔,屋內的佛像,推測此地為寺院。白樂天坐在胡床之上,身後有個很別緻的瓶子。這白釉瓶子套進竹篾網兜中,造型奇特。
這種造型稱之為凈瓶,又稱「軍持」,是佛教僧侶貯水凈手用的器皿。劇組放在空海住所十分貼切。
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則軍持之名,捃稚訛文,又省迦字。釋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凈瓶。
《大唐西域記》
凈瓶,可能大家第一印象的是觀世音菩薩手中插著楊枝的瓶子,不過這是後續造像變化的結果,僧侶實用的,還是這種。修長頸,錐形口,肩部一側有上翹短流。
凈瓶屬於佛教比丘出行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又來也變成了供奉的法器。
曾經在洛陽出土過一隻類似的唐代白釉凈瓶。
唐代 白釉凈瓶 洛陽龍門博物館
外部的網兜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容易腐朽不堪,凈瓶究竟該怎麼用還要從壁畫中尋找答案。
敦煌藏經洞北壁
比如17窟藏經洞北壁,菩提樹上。掛著一隻凈瓶,外部網兜線條清晰可見,展示了凈瓶野外使用的技巧。
莫高窟443窟高僧禪修圖及其凈瓶細部
在唐代,凈瓶隨佛教來到中原作為佛教用品,至宋代後,逐漸進入家用。
維摩青石講初休,緣訪親宗到普州。
我有軍持憑弟子,岳陽溪里汲寒流。
《訪鑒玄師侄》唐 賈島
瀋水香銷夢半醒。斜陽恰照竹間亭,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鷓鴣天·暮春》宋 黃升
兩首詩詞中,凈瓶在唐代還有佛教影子,在宋代已經是閨中佳人插花用的器皿了。
胡瓶
樂天攜倭僧狎妓胡玉樓,妖貓附麗香鴆殺陳雲樵。
倒這杯毒酒,給了很長的鏡頭。該瓶細口鼓腹,僅瓶身有陰刻線條,無多餘雕飾,素雅清新,憑曲線美引人入勝。
唐代中西方交流甚多,胡瓶也是延絲綢之路,傳進大唐,原先胡人飲酒器,被喜好飲酒的唐人所接納。
唐太宗賜李大亮胡瓶。瓶,蓋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勸酬者,以曰胡瓶,未識其規制與太宗之胡瓶合乎否也。
《通鑒釋文辯誤》卷九
起初在波斯、大食等地區,胡瓶為金銀器,後在本土工匠的改良下,也出現了很多陶瓷製品的胡瓶,甚至暢銷海外,曾經在印尼海域打撈出來的唐代沉船「黑石號」,就發現了邢窯胡瓶。
金銀質地的胡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過於昂貴,而大唐制瓷業的鼎盛,讓民間擁有了大量的陶質、瓷質、三彩等胡瓶。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唐 王昌齡
胡瓶自北周傳入中原,流行於唐代,宋遼漸漸衰落,從最早的薩珊式、粟特式的金銀器胡瓶,到本土改良後的陶瓷胡瓶,有些還有中原特色的造型和紋飾。胡瓶在中原流行的過程,是絲綢之路的真實映照,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見證。
唐三彩 駝峰上掛的胡瓶
本來打算找一隻造型相近的胡瓶圖片,但是劇組給了一個胡瓶特寫。
鼓腹上刻畫了一隻長翅膀的飛馬,這是典型希臘神話中的形象,壺嘴卻是龍首,典型的中原文化。古玩圈裡,捏合若干斷代特徵,來發明文物,這種事經常發生。但電影中敢給這麼清晰的特寫,莫非確有真品,不怕打臉?
我翻遍唐代雕刻、壁畫、出土的胡瓶裡面,都沒有找到符合特徵的瓶子,直到想到了日本還有一小撮。
終於在日本奈良法隆寺,翻到了一隻胡瓶。
飛鳥時代 金銀鍍龍首水瓶
明治11年,法隆寺向日本皇室獻納的7~8世紀大約300件寶物,其中就有這件金銀鍍龍首水瓶。這批文物目前保存在東京國立博物館。
法隆寺舊藏金銀鍍龍首水瓶
珍禽圖
胡玉樓麗香姐回到閨房,門帘上有兩隻珍禽。
唐代之後,工筆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鉤花填色,富麗工巧。雖有工筆花鳥流傳,但這兩隻珍禽,更像是五代時期黃荃的作品。
黃荃的《寫生珍禽圖》中,鳥雀均有血有肉,比例精確,栩栩如生,畫呈富貴之風。黃家數人皆擅畫,朝代雖然更迭,但其藝術價值不曾被掩蓋,至宋初,黃家已是宋代畫院的標杆。
五代黃筌傳世工筆花鳥畫《寫生珍禽圖》畫心
人物裝飾
白居易去鳳棲樓翻東西的時候,打開其中一扇門,兩邊各有一個仕女。
畫風與常見的唐代仕女圖,有些差異。如果是前朝宮殿,那也是李隆基時代了,大唐最輝煌的時候。
其風格與晚唐、五代時期的壁畫中供養人,有相似之處。比如敦煌莫高窟61窟五代時期的壁畫。
東壁門南—曹氏家族的女供養人
敦煌61窟
女供養人(五代61窟) 常沙娜(臨摹)
仕女
極樂之宴中,楊貴妃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場上女子,除了楊玉環光彩奪目外。還有一位女子畫風與其他人也不同,頭上還頂了一大朵大芍藥。
不知道這種造型是否成本過高,或者是符合唐代豐腴之美的演員太少,整個極樂之宴就這麼一位還原的這麼傳神。全場人都是小星星眼看著楊玉環,只有這位貴婦,眼睛瞟向了高力士。
嗯,她的內心世界有些豐富。
簪花仕女圖 遼寧省博物
該圖為唐代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
後對此圖進行重新裝裱時,有人發現此圖系後拼接而成,較明顯者為左數第二個比例較小的仕女為後嵌入,而白鶴與畫左小狗亦為剪裁而來。這幅畫背後的故事我們有機會再分解。
憑几
白居易和空海在陳雲樵家床底下發現死去的妖貓時候,床角擺了一件曲憑几。
這種傢具一般置於席、塌之上,供人憑依,緩解腰腿酸痛。
最早的曲憑几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東吳朱然墓。
朱然墓出土的黑漆憑几
安徽省馬鞍山博物館
魏晉名士,好清談之風,「輕嬴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曲憑几就是他們的重要道具。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號墓陶憑 情景復原
自北朝之後,人們漸漸習慣了垂足而坐,也出現了帶背靠的高足椅子,曲憑几自身功能單一,慢慢被歷史淘汰。《妖貓傳》中曾經出現過另外一件傢具,也是在陳雲樵家中。
這種傢具,結合了曲憑几和方凳,曲憑几部分斜挎在方凳對角線上,方凳下帶托泥,以前我也沒有見過類似的形象,不知道是否為劇組原創。
雖然沒有見過實物佐證,這種形像存在也有其合理性,銜接古人席地坐和垂足坐的環節,這種組合也是帶背靠椅子出現的原型解釋之一。
左圖:北魏·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維摩詰像;
中圖: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東壁維摩變;
右圖:宋·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
長安城
《妖貓傳》中出現的長安城俯瞰,彷彿上世紀的特效,但考古發現和碑拓殘片顯示,當初長安城就是如此的橫平豎直如豆腐塊一樣。
公元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後北宋名士呂大防,根據前朝遺圖,繪製了《長安圖》,但毀於戰火,民國時期在一處污泥坑中發現了石碑殘片,結合清代發現的拓片殘片和地方志及考古發現,現在已補全了《長安圖》。
《長安圖》殘碑拓片
《長安圖》補全
長安圖中除了地圖還有題記,記錄了坊里、街道。
朱雀街之東,坊五十五;朱雀街之西,坊五十五。皇城之南三十六坊、皇城之左右七十四坊。一共一百一十坊,整齊劃一的分布其中。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登觀音台望城》 唐白居易
依長安圖所示,中軸線是朱雀大街,南起明德門,北到承天門。電影中也經常給出朱雀大街的特寫。因其到承天門,朱雀大街也叫「天門街」,或者「天街」。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韓愈
白居易帶空海逛的是西市,長安城兩個重要商業區之一。長安城內,東市和西市,各佔兩坊,經營幾百種門類店鋪,而胡商,多集中與西市。
貴妃墓
楊玉環屍解後,被埋到一個古人墓中。emmm,這年頭盜墓違法,那我們就討論一下這個虛擬劇情的虛擬古墓。
既然唐朝時候的古墓,那先來段口訣。
春秋戰國埋山頂,秦漢大墓埋山嶺;
東漢南朝選山腰,隋唐宋屍坡下挺。
春秋戰國葬山頂,為騎龍葬。秦漢魏晉稍稍靠下,為倚龍葬。唐宋之後,大抵陰宅風水格局定了下來,多選擇生氣聚集、山水交匯的山腳。
山隨水曲抱彎彎,飛蛾就在墓上邊。
山水環抱,藏風聚氣,此風水寶地,一般都會有墓。墓中或陰涼潮濕、或有金屬陪葬品,多會吸引飛蛾產卵,大量飛蛾逗留,可能會有墓。
墓道中有天井,天井在墓葬中可代表身份高低,天井數量越多,界別越高。
從白居易走過的墓道,有些許陽光透下,可見是一個過洞天井墓。
實際考古發現中,很多唐墓如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皆有過洞天井。
新城長公主墓 墓道與天井
不過,這種過洞天井墓會有斜坡墓道,並且下葬後會回填夯實。針對這種形制,盜墓賊最好的下洞方式是從天井往下挖,可以避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電影中的墓道較短,且是直墓道,剝落的壁畫下面顯示是磚石材質,並未填土,秦漢初期豎穴墓居多,漢末魏晉土洞墓、磚石墓漸漸增多。這裡沒有找到對應結構的墓葬,也就不用再糾結了。
電影中墓葬壁畫的風格與北朝墓葬相近,人物高大,形像粗獷,因游牧民族傳統,多會有鞍馬騎行圖、狩獵圖,目前規格高壁畫面積大的北齊墓應屬婁睿墓和徐顯秀墓。目前上海博物館的山西壁畫展就有婁睿墓鞍馬騎行圖在展,有機會的可一探究竟。
以北齊武安王徐顯秀墓為例。
徐顯秀墓壁畫 局部
徐顯秀墓壁畫 局部
電影中出現的墓道壁畫人物形象,於徐顯秀中的,有些相近。
墓室兩側同樣有馬隊、儀仗、樂隊,與徐顯秀墓相比,少了中間的墓主夫婦對坐圖。
徐顯秀壁畫墓
青龍寺
空海漂洋過海想要學習深造的地方,青龍寺。
真實的青龍寺,為密宗祖庭,在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唐代密宗大師惠果在此傳法,空海拜惠果為師,學習密宗真諦,回日本後開創真言宗,為東密初祖。唐朝中期,各國僧人都來青龍寺學法,除了倭國,還有訶陵國、新羅、爪哇。儼然世界各國留學僧人心中的最高學府。
後武宗滅佛,元氣大傷。北宋時青龍寺被毀,沒有了往日香火繁盛的氣象。
空海進入青龍寺之後,穿過若干造像。青筋暴起,張牙舞爪,兇狠無比。考慮到青龍寺乃密宗祖庭,跟四大天王什麼的,可能沒啥關係了。
因視角有限,正對的一尊造像還能看清,六頭六臂,騎牛。
在密宗造像中考慮的話,此乃大威德明王像。
大威德明王
上博《日本醍醐寺》珍品展
大威德明王,六臂六足,一雙手結印,其餘持劍、戟、杵、輪等法器,是文殊菩薩忿怒相。坐騎水牛,到藏傳佛教時,唐卡和造像中的大威德明王已經變成了牛頭。
電影中明王像一共兩排,能看到的一側好像有四尊,兩邊合起來應該對應的是密宗里的八大明王。鏡頭有限,就不一一分析了。
大唐百貨日雜店,暫告一段落,但其盛世輝煌,經常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作者:刀客
TAG:天降隕石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