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侗公裔之潮陽南宋古村落鳳港:傳說出了兩位「六品京官」兵部車駕司主事?

盧侗公裔之潮陽南宋古村落鳳港:傳說出了兩位「六品京官」兵部車駕司主事?

在潮陽區的西南邊有個千年古鎮---貴嶼鎮,在這古鎮裡面有一個創建於南宋年間的古老村寨---鳳港村。

鳳港古村是北宋恩科進士、官至權知秘書省事兼右正言、朝奉大夫、太子中舍、潮州八賢之一的盧侗第五代裔孫盧大得於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所建的,距今將近800年歷史的古村,據清康熙《鳳港盧氏族譜》記載:「盧大得年少以人材舉薦,初任海陽縣典史,捐己資修浮橋,築海陽堤,人多德之,再調任潮陽縣大使,愛其山川之秀,先後卜居潮陽新興鄉金浦、鳳港二鄉,增產立祭田,子孫歲時追祭,創於(舉練都)之鳳港寨盧氏。盧大得(1188一1238),號祥鳳。生於宋,現在潮陽區和平鎮臨崑山上盧厝陵中保存有盧大得完好的宋代古墓。

盧大得有二子,長子盧道惠、次子盧道方。盧道惠字均德,號簡齋。生於元代癸未年卒於庚寅年即公元(1283一1350)。盧道惠年少聰敏捷才,以賢人良才被舉薦到并州任吏目,自此繼承父志,仗義疏才,樂善好施,捐贈父輩託付給他管理的田產物業,用於修堤築橋,并州地區的人民懷念盧道惠在任吏目時期對百姓所施的恩惠,對其十分愛戴。道方分創潮汕其他地方,去向有待考究。盧大得第四世裔孫盧勤稼、盧東耕分創於潮陽勝前鄉盧氏和惠來華清鄉。根據《貴嶼古今人物辭典》和《潮陽姓氏叢談》等地方志書記載:「大得公第四代裔孫盧勤稼分創於勝前,其胞弟創於恵來華清,清初,十二世裔孫觀海創於鳳新村,紅場水頭,蛇舌嶺等地。」盧勤稼的胞弟就是華清村的開基祖盧東耕。盧寬公為鳳港四世祖。字以鵠,號居士。生於至正癸未卒於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其裔孫分創於揭、潮、普、惠各地。

鳳港村在潮陽棉城西北26公里處,位於貴嶼鎮東南部,東南與仙彭村、仙馬村、泗美村毗鄰,西北與鳳新村、湄洲村毗鄰。面積1.0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97.4畝,全村人口總戶數759戶,共4474人,人均耕地面積0.11畝。因其村內西面有練江支流貫穿其境,故取名後港, 又因其村地理形似展翅飛翔的鳳凰,後又改稱為鳳港,水路交通方便,水上運輸發達。(古音後與鳳相通)鳳港古村系屬小北山麓牛頭山脈落龍,穿田過峽,在架仔頂北門埔蝴蝶地由東北面入首進入鳳港寨內蜿蜒至西門渡船頭界水而止。原來從事傳統的手工藝為編織草席和磚席,現在鳳港主要從事經濟產業為經營廢舊塑料 。

鳳港古村三面環水,呈長方形,寨內有兩街七巷,原古村東西南三面環水,古村原有古寨圍全部被拆除,在原古村中建有四個寨門,東門門匾「觀明月」,西門門匾「日和昌」,南門門匾「鳳翔環宇」,北門門匾「港水回瀾」。這些寨門門匾的字體都是由原古村名人所書,從這些寨門匾書的字面意思可知鳳港古村獨特地理特徵和迷人自然風光,古村原東寨門外是良田萬頃,一覽無垠,每當夜幕降臨,站立於寨門前,看明月徐徐從東邊田埂升起,聽田中的蛙鳴蟈叫,如同欣賞大自然所彈奏的天籟之音,一曲悅耳動聽的樂章;每當夕陽西墜之,站於寨中西門,寨門前的榕蔭蔽日,沐浴於柔和的夕陽餘暉之中,看西邊的雲彩,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如同領略大自然的丹青妙手在空中描繪壯麗畫卷;走出寨南門,俯瞰整個古村,正如一隻展開翅膀自北向南飛翔的鳳凰,遨遊環宇之間;走出寨的北門之外,遠眺練江支流的港水流經村前,迂迴轉瀾,江中舟棹往來,要是在夕陽餘暉的照射下,正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詩一般的意境。看那「碧波萬頃閃鱗光,滿眼瀲灧無暇接。」的江面讓人聯想到在自然風光下所勾勒出來的一幅練水之濱的美麗畫卷。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村已經是被破壞得消怠已盡了,寨後的溪流被填埋,寨前練水兩岸樹木被砍伐,現已建成樓房、或是臨設搭建物,村前的江流已經成為一條臭水溝,那美麗的自然風光,我們只有在嘆息中去回憶了。

鳳港村現存的文物古迹是在古村東側保存有一座「欹寨門」,是明代地仙何野雲(俗稱虱母仙)所建,寨門東西兩支石柱,東邊石柱高2.1米,傾斜內角105度,剛好面向峽山;西邊石柱高1.4米,傾斜內角60度,剛好背靠貴嶼山。兩支斜柱上橫放著一石條,構成欹(傾斜)寨門,若手推兩柱,架在兩柱上面的橫石會搖動,但是幾百年來,經受颱風、地震的考驗,安然屹立。這就是鳳港欹寨門奇之謎,令無數建築學專家無法得到答案。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中,架在上面的橫石被砸碎,一段時間僅剩兩支斜石柱,前幾年另一支石柱被貨車撞拆,現只剩一支石柱。遺憾的是這一獨特建築風格的「欹寨門」未能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未能得到保護。(詳見照片)

在鳳港村鳳港橋西側,有虱母仙墓1座,坐東北向西南,墓區佔地面積6600平方米,是明代衣冠墓,清光緒年間重修。現保留存清光緒年間的老石碑,碑高1.15米,寬0.34米,墓碑內容為:「中間是元地虱母山先生墓,左邊是光緒拾三年陽月重修,右邊是鳳港主人盧立」。1996年被原潮陽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有建於明初的盧氏大宗祠,是三廳二天井格局的祠堂,中廳有向前凸出的拜亭,原因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在壬辰年得以重修,重修後的盧氏大宗祠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石雕、木雕和嵌瓷藝術雖說是巧奪天工,但是遺憾的原來盧氏大宗祠的古石門匾和明代工藝的青石鼓都被換成新的構件,好像是一件文物被換成一件贗品,也可謂是用一顆魚目換掉了一顆夜明珠,我們在可惜的同時不得不嘆息。

祠前的左前方原來的旗杆夾卻沒有全部恢復,雖則是立了一副,卻沒有撰刻那世裔孫出仕後所立的,據說原來的旗杆夾群中有二副最出名的旗杆夾是盧百鍊(學純)及其孫盧恩,字東咸所立,盧恩是康熙丙子鄉薦,授廣西梧州府懷集縣,擒礦盜、絕苞苴、培士子、折疑獄、 位懷七載,著廉能聲行, 取升兵部車駕司主事, 因是盧大得派下裔孫,出仕後來祖居地立旗杆夾,盧百鍊及盧恩是明崇禎及清康熙年間任過兵部主事,因此有「公孫兵部」之稱。

盧氏大宗祠堂號「崇祀堂」,是原潮陽市時第二大祠堂,據說僅次於下橋的祠堂,因此,有句俗語:「棉湖廁缸,後港祠堂」。村中還有長房祠、二房祠、三房祠和小祠堂,長房祠堂號「致敬堂」,左邊匾額「貢元」,右邊匾額「桞城訓導」是為桞城訓導盧載所立的。

現在的古村中有座「四點金」單背劍連同後樓土庫的明代中早期建築風格的府第,俗稱石天井,就是盧載當年的舊居。古村中除了明代的建築以外,還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四點金、五間過、下山虎等古建築,除了這些古民居的建築群之外還有三山國王、珍珠娘娘、福德老爺和北極古廟等廟宇。

鳳港村置寨歷史悠久,人文蔚茂,一直以來都是秉承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歷代名人輩出,在元代,鳳港村三世祖盧振南,字崇陽,號朝奉。生於大德十一年卒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06 一354),盧振男天資聰挺,少負節義、生性剛毅,秉承祖訓,「不為功名始讀書」,看不慣元朝的殘暴統治和元人官員壓迫潮州地區人民,因潮人多屬南宋遺民的後裔,在當時的元朝統治的政治環境下,是最下等群體,所以盧振南無意功名,志在林泉鄉野,上為奉親至孝,下為勤耕教子,使家資殷實,為子取名勤稼、東耕都包涵了深厚耕讀的內涵。奈何盧振男生於亂世,其生活年代剛好時元末天下鼎沸之時,土豪與土寇割據劫掠,當時有土豪張發佔據興仁鄉(現為普寧境內)之鐵山作亂,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民甚苦之,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蕩平揭桿、四海安寧,而張發負固守不納降,公慷慨激烈,作詩勸之,其意曰:「兩到雨滛時亦壤,爐當熟時盡成灰。」激起張發憤怒時而被其殺害。公積學醖良,乃生不逢時,心存節義卻被害而忘,故後昆奕葉傳芳,分布潮汕各地盧氏。

在明清時期,鳳港古村文風熾盛,學優則仕,中舉者甚多,榮登仕途的有盧載(1399一1450)明宣德七年壬子(即公元1432年)舉人,任桞城訓導。 盧重(1435一 )字遠,明朝景泰年間貢士,任賓州判官。盧鍔(1439一1487)字文鋒,明成化4年,即公元(1468年)戊子科舉人,任鎮江府通判。盧鉞(1472一1528)字詩鋒,明弘治8年,即公元(1495年)乙卯科舉人,任廬州府知府。盧廷拭,有名盧基永,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中武舉。(詳見明隆慶版.林大春編寫的《潮陽縣誌》)

盧鍔為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歷任瀘州、達州知州,後任鎮江府通判。所到任職地方頗有政績,歸隱梓里後興學育才,開學課徒,文章卓越,有詩文傳於世。盧鍔還是與林大欽、翁萬達並稱潮州三傑陳北科早期的老師,據說幼年的陳北科生性玩劣,叼裝古怪,不事學業,幼年在書塾讀書時經常捉弄先生,許多先生不是因聞其名而知難而退就是被他給氣跑,都不敢收他為門下,剛好盧鍔退職歸田後在家鄉(書房池)開學課徒,在南門外有一處書房,前面一池,名曰:「書房池」。就是盧鍔當年講學課徒的舊址,只可惜當年的書房池現在被填埋了,我們再也無法看到當年的遺址了。因盧鍔治學有方,四鄉學子慕名登門求教者不計其數,陳北科的父母把他送到盧鍔門下拜盧鍔為師,盧鍔的治學不近其他夫子,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因才施教,循循善誘,激發起幼年陳北科的學習經學的興趣,陳北科對盧鍔也非常尊敬,可以說盧鍔是陳北科的啟蒙老師,也為陳北科以後學優則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盧鍔逝世後葬於現在普寧市南徑鎮的青洋山村寨前牛頭山,前朝是貴嶼山,其墓前建有墓亭和拜亭,兩側立有石馬、石羊,規模恢宏。

時至嘉靖十一年(1532年)陳北科辭官還鄉,因妒忌青洋山蘇氏創鄉於桂花籃,在風水學上屬於牛地,人丁興旺,地域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為鄰近強大村寨。貴嶼湄州蘇氏創居七星伴月的月地,又是一處風水寶地,後代人才輩出,有風水先生預言,湄州地形屬太陰,將主女貴入宮闕之說,男家因婦得官班,又得資財並女色。與青洋山蘇氏形成犄角之勢,首尾呼應,逐步影響了華美鄉在貴嶼大鄉望族的地位。古時,相鄰鄉與鄉之爭是經常的事,他借憑早年在朝為官的權勢,決定破湄州蘇和青洋山蘇的風水,他僱人賣來黃豆餅(用生黃豆壓成圓形大豆餅,專門供給農民種植的肥料)扔於湄州七星墩旁邊,使七星墩下面的污泥非常肥沃,附近四鄉八里的農民爭著到七星墩附近挖溪土到田裡積肥,久之,一個一個的小島嶼被挖塌,現在的湄州寨前僅剩下水中冒出的三個小島嶼,我們再也難以重見了當年那七星伴月的風水寶地。

陳北科先破了湄州七星伴月風水之後,再破青洋山牛地,他以開渠引水灌溉為由,從貴嶼開挖一條如箭一樣的溪流直射青洋山的牛頭山,如果該溪若開挖完成,牛頭山將被挖成兩半,牛頭一破,青洋山將散寨破鄉,在箭溪挖到接近青洋山地界時,他登上牛頭山一看,頓時大吃一驚,原來牛頭山上既然葬著他的恩師盧鍔,如果真的挖掉牛頭山,恩師的墓也將被挖掉,站在墓前,回想起恩師早年對其起蒙之恩,自己不應忘恩負義,不該恩將仇報,思考再三,他在恩師墓前跪下做了三拜,撤銷開挖箭溪破青洋山地理的念頭,現在貴嶼境內還保存一條斷頭溪流就是當年陳北科挖箭溪遺留下來的。因此,盧鍔墓保住了牛頭山,保住了整個青洋山地理。所以老一輩的青洋山人對盧鍔非常感激,也十分尊敬,常常稱盧鍔為「盧先生」,盧鍔墓為「先生墓」。青洋山人經常到盧先生墓前去祭拜盧先生。遺憾的是,在那動亂的年代,盧鍔墓依然逃不過厄運,還是被青洋山人拆掉墓亭和拜亭,撬掉石碑,現在只剩下一堆土堆而已,一代名賢、名師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後人忘記了。

鳳港村還與潮汕地區著名地仙何野雲有著深厚的淵源。關於何野雲其人其事的傳說,按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明初有虱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亮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居士。……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一名飛鳳地;氏葬臨崑山石壁嶺,土名雞母石。此二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鳳港村至今還留傳虱母仙的遺詩:「何人知我贊帝乩,野鶴高飛到此地。雲開見出龜眼像,逝後方知吾是仙。」

相傳,何野雲原名鄒普勝,生於元未,他精通玄學,善卜天機。元末時他下山參加了紅巾軍陳友亮的隊伍,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互相爭奪天下。兩軍相爭,鄒普勝為陳友亮出謀獻策,打了99次勝仗,但最後一次,即1363年4月至7月的「鄱陽湖大戰」,陳友亮卻戰敗中箭身亡。陳軍一敗,其餘將佐逃離走散。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極力推薦何野雲,因此朱元璋出榜尋找何野雲。哪知這何野雲生性古怪,立志「忠臣不事二主」隱性埋名于山野之中,後來決意南下閩粵。這就激惱了朱元璋,到處懸掛形圖,捉拿歸案。朱元璋命劉伯溫帶兵南下追捕,劉伯溫曉歇夜行,夜觀天象,發現何野雲的將星在潮汕地區,派兵到處搜捕緝拿,何野雲愴惶逃命,逃亡到鳳港寨,發現此處是一隻活鳳,他便在鳳港寨安逸住下,了卻餘生,把他將星隱於鳳翅之下,劉伯溫再也無法找到何野雲的藏身之所了,只好回去向朱元璋復命了。自此何野雲,以其青年時期所習天文、地理、土木建築技術為潮汕各位姓氏造墳建祠和建寨門。

有一日外出時,忘記穿上他那爬滿的虱子棉襖,鳳港四世祖媽趙氏見其破棉襖全部是虱母,就燒了一鍋開水去給他燙洗棉襖。何野雲回來後發現自己那件爬滿虱母的仙衣被破了,自知天數己盡,為感恩多年來一直恩待自己的盧家,便對鳳港四世祖媽說:「請問阿媽愛三斗油燈,還是愛十八頂紗帽擺上床,也是要子孫後代代代出尖纓呢?」鳳港四世祖媽是溫良敦厚之人,平時見何野雲不修邊幅,為人顛狂放蕩,飲食習慣又與當地不同,甚為不悅,認為他是癲人說痴話。便說:「你乳豬包紅土烤了去食吧!(虱母仙從江浙來,江浙習慣燒乳豬)乞食在說皇帝話,鳳港要土奴丁在無(土奴丁便是種田莊稼人的意思)不敢有這些痴望。」何野雲聽後搖了搖頭便說,「阿媽你福薄,阿公葬在南你葬在北。」

隨後便交待後事,他逝世後,將靈柩丟入練江支流中,有傳說鳳港四世祖念及他在盧家居住多年,依心不忍,於是把他葬於鳳頸下手砂龜地;也另有一種傳說,當時按他所說,把靈柩丟下練江去,霎時間電閃雷嗚,大雨傾盆,江河水位上漲,靈柩在練江支流飄浮數天,水漲時撞斷鳳港寨鳳頸,水退時撞斷銅盂鎮壺豆村的壺豆藤,破了二鄉的地理。從此鳳港寨鳳頸斷了,成了一隻死鳳。在未建鳳港大橋之前,鳳港村人要到溪對面田地耕種時都必須乘坐渡船才能到溪對面的田園。有了二所渡船,一來一往,恰好是鳳凰二隻腳,鳳雖死,腳尚活,自此,鳳港在地理上便是死鳳活腳。鳳港的虱母仙墓是衣冠冢,如果當時鳳港村的四世祖無按照虱母仙之言把他葬於鳳頸龜地,那為什麼該墓在1970年「破四舊,立四新」時被開掉時,裡面僅有一副道袍和一支塵拂呢?在此筆者不作妄言判斷,留與智者去考究吧!

(圖/文 盧順滿 部分資料來源潮陽檔案館,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根據早年祖父的講述而整理)轉載須經作者同意並保留原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清?《鳳港盧氏族譜》;

2.明?隆慶版.林大春編寫的《潮陽縣誌》;

3.清?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

4.《貴嶼古今人物辭典》;

5.《潮陽姓氏叢談》;

6.《廣東省潮陽市地名志》;

7.《虱母仙的傳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閩粵始祖盧侗公 的精彩文章:

TAG:閩粵始祖盧侗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