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選擇做李世民的良臣而非忠臣

他選擇做李世民的良臣而非忠臣

魏徵的治史活動,或許有人並不太了解,但他與唐太宗之間的諫納故事,卻是婦孺皆曉。常言道:時勢造英雄。經歷了隋末大亂之後的唐朝初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期諫臣濟濟,史臣輩出,絕非魏徵一人。如:王王圭、馬周、褚遂良、岑文本、孫伏伽、皇甫德、張雲素等一大批人,均是青史著名的諫臣;而令狐德、許敬宗、李延壽、李百葯、姚思廉、顏師古、孔穎達、敬播等一大批人,均是成績卓著的史臣。然而,無論是諫臣中在修史方面的成績,還是史臣中在諫諍方面的表現,均無人可與魏徵比肩齊驅、同日而語,魏徵把二者集於一身。魏徵是時代造就的,而他的德、才也影響了那個時代。

這位為「 貞觀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歷史上已經有了那麼多忠臣榜樣的情況下,身為朝廷上的一名高級官吏, 就提出了這般石破天驚的見解。魏徵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麼是忠臣、什麼是良臣的問題時說:稷、契、咎陶這些人是良臣,龍逢、比干這些人是忠臣。能讓自己獲得美名,輔助君主獲得尊貴的聲譽,子相傳,福祿無疆的臣子就是良臣:自身遭受殺身之禍,又陷君主背上殺戮忠臣的惡名,使小家和國家都遭受損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就是忠臣。縱觀魏徵的一生,他確實如己所言,不做忠臣,而是一位十分稱職的良臣。

唐太宗李世民創下了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因素之一,是他有「 三鏡」,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以人為鏡,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為鏡的。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悲嘆道:從此我就少了一鏡了。可見,李世民之「人鏡」,是特指的魏徵。史家評論說:魏徵最大的政績,就在於對唐太宗的犯言直諫。魏徵能對唐太宗犯言直諫,就因為他以「國士」自居,以事天下高於事一人。

魏徵不僅是一個敢於犯言直諫的良臣,也是一個學富五車的歷史學家, 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理念的政治理論家。

魏徵非常重視以史為鑒。他在給李世民的奏疏中就說道:要想知道國家是否安危,看看已經滅亡的前朝就知道了。他又說:我們希望當今社會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只需將已經滅亡了的隋朝作為一面 鏡子,那麼存亡治亂,都能知道了。後來,李世民任魏徵為總編,派令狐德棻、岑文本修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忠修撰《隋史》,姚思廉修撰《梁史》、《陳史》,李百葯修撰《齊史》。魏徵作為總編,不僅要對這些人的作品進行審定,還親自為每部史書撰寫序論或總論。在魏徵的主持下,完成了《梁史》五十六卷、《陳史》三十六卷、《周史》五十卷、《齊史》五十卷、《隋史》五十五卷的編修任務。這些史書一出,便得到了眾口稱讚,譽為「良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盤點三個突然打死自己的法師,姜子牙臉上笑嘻嘻!
唐太宗一個善舉,造就了史上最具人情味的春節!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