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明南征孟獲時攻打三江城,他將一個完整的命令向十萬軍隊分解下

孔明南征孟獲時攻打三江城,他將一個完整的命令向十萬軍隊分解下

在某些條件下,對自己一方的決策、方案乃至於同盟成員,都需要保守秘密,尤其是領導人掌握計劃和方案的全部內容,更應該慎重地對待保密工作的問題。魏國侍中劉曄在朝廷曾竭力勸告魏主曹睿伐蜀,認為「今若不剿除,後必為大患」,睿點頭答應。劉曄回家後,眾大臣來探問是否有興兵伐蜀一事,曄回答沒有此事,並解釋說: 「蜀有山川之險,非可易圖。空費軍馬之勞,於國無益。」大臣楊暨聽到此話後向曹睿反映說: 「劉曄曾勸陛下伐蜀,對眾臣又說蜀不可伐,這是犯欺君之罪呀。」曹睿當即召劉曄前來對證,曄對睿說: 「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還是覺得蜀不可伐。」一會兒,楊暨離去,劉曄奏說: 「臣昨日勸陛下伐蜀,乃國之大事,豈可妄泄於人?夫兵者,詭道也,事未發切宜秘之。」(第九十九回)曹睿這才恍然大悟。看來,劉曄正是要將伐蜀決策對楊暨一類眾官員保密。鍾會、鄧艾伐蜀成功後,反相畢露,司馬昭利用二人相互之間的矛盾,讓兵力眾多的鐘會去收服鄧艾,他自己則提大兵前往長安,暗防鍾會兵變,並與親信邵悌商定對此意秘而不泄。大臣賈充秘告司馬昭說,他懷疑鍾會收服鄧艾後會反叛,司馬昭回答他: 「如遣汝,亦疑遣汝耶?吾到長安,自有明白。」(第一百十八回)司馬昭的回答,似乎未置可否,似乎又是對賈充懷疑的否定,巧妙地保密了自己的意圖。

  當然,泄密於自己身邊的同事或親人,不見得他們就會幹出危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來,但是,由於消息傳播的連鎖性,秘密很可能通過他們依次被泄漏於第三者、第四者,……最後讓最需要對其保密的人知道,這就誤了大事。曹操門下侍郎黃奎與馬騰密謀,欲裡應外合,誅殺曹操,奎回家後將密謀泄漏於其妾李春香,而黃奎的妻弟苗澤與李春香私通,他正欲得之而無計可施,遂從李春香處打探到黃奎的密謀,向曹操作了彙報,黃奎密謀敗露,全家被捉拿斬首。三國後期,吳主孫亮眼見大將軍孫綝的專橫,寫密詔讓自己的小舅子、黃門侍郎全紀領禁兵斬殺孫綝,事前囑咐他: 「此事且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泄漏,誤朕匪輕。」(第一百十三回)全紀受詔回家後,遵囑對自己的母親嚴加保密,只將此事密告父親全尚,不料全尚得知此事後,無意間告訴妻子說: 「三日內殺孫綝矣。」妻子當面答應該殺,私下卻寫信讓人送與孫綝,孫綝當即領兵將全尚一家捉拿,並依仗兵權,廢掉了孫亮。這裡,知情人以為是自己的親人,就將機密泄漏於他們,但親人卻有意無意地將機密再泄漏於別人,最後傳給保密對象,非但使計劃落空,反倒害了自己性命。人們對同事的保密容易辦到,而對家屬的保密卻不易辦到,可見,對親人的言談正是保密工作的薄弱環節之所在,一定要多加註意。秘密多讓一個人知道,其保密係數就縮小許多倍。

  三國時期,領導人對作戰計劃慣常採取的保密方式是授予將領「錦囊妙計」,讓將士臨事再發。例如,曹操赤壁戰敗後派曹仁守南郡,臨走前囑咐他: 「吾有一計,密留在此,非急休開,急則開之。」(第五十回)後曹仁與周瑜大戰,此計派上了用場。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在合肥防禦孫權軍隊,曹操聽知孫權領兵進攻合肥,於是派人向張遼等送木匣一個,匣上有操封條,封條上寫著: 「賊來乃發。」(第六十七回)此方案亦獲成功。孔明死前料身後魏延必反,於是留給楊儀錦囊妙計,封題上更是嚴格規定: 「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第一百五回)楊儀直待到與魏延對陣時,在軍隊門旗影里方才拆囊受計。這種保密方式由於嚴格規定「臨事乃發」,受計的將領事先不知道其內容,其好處是: 第一,縮短了將領接受計劃與實施計劃的時間間隔,較徹底地排除了泄密的可能;第二,危急時候打開它,極大地提高了其價值的實效性,避免了受計將領們無謂的爭論和猶豫;第三,防止了受計將領在實施前的情緒渲染。

  孔明南征孟獲時攻打三江城,他將一個完整的命令向十萬軍隊分解下達: 準備衣襟——包土——城下交割——上城。軍士在執行前兩鍾會奪漢中。

  個難度較大的命令時尚不知道其目的。這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絕好的保密方式。魏國鎮西將軍鍾會接受伐蜀之命後,在國內大造伐吳輿論,並讓沿江各處廣造戰船,司馬昭不解其意,召來問道: 「子從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第一百十五回)鍾會回答說,他命令各處造船的目的有三個: 一是使伐蜀計划具有保密性,蜀國因而不會做防禦準備;二是在聲勢上造成對吳國的威脅,使蜀國受伐求救於吳時,吳國不敢輕舉妄動;三是為滅蜀之後的伐吳戰爭做好了準備。鍾會的做法是包含保密措施在內的涉及全局、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戰說三國:攻心為上
《三國演義》,這本書真可稱得上不同凡響的奇書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