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世界到劍橋·柒 大不列顛生存指南

從世界到劍橋·柒 大不列顛生存指南

英國的聖誕節Formal

繼續上期的討論,我們與兩位嘉賓深入聊了聊他們來英國後在文化衝撞、政治討論、宗教體驗等方面新奇的經歷。最後,在兩三年後的今日,離開當時的環境再細細回首那段時光,那兩年的經歷是如何幫助嘉賓們建立起對自己與對世界的認知、成長為當下的模樣的呢?本期從世界到劍橋,我們帶你抽絲剝繭,探索英國高中的內核。

採訪/黃瀚 HH 楊迪嵐 DL

文稿/高璧翔 排版/周韌傑

學校再發掘

同學,有個戀愛想跟你談談

Q:在英高脫單容易嗎?不過這個好像對讀女校的學姐不太適用?

J:那也得看性取向啊。

Q:啊沒錯!

J:我們學校里有好幾對,天天的八卦來源就是這裡。當然也沒有很多啦,因為我們一個年級也就幾十個人,整個學校連老師加起來也就四百多人。

T:我們學校還挺限制男女生接觸的,男生不能去女生宿舍、女生不能去男生宿舍,不然就會被開除。隔開倒是可以,但是我的意思是可以有一個common area,就是男生女生都能去的地方嘛。本來有common room,後來也被關掉了,因為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時的小情侶感覺跟做賊一樣,既要躲避男宿管追查,又要躲避女宿管追查。

Q:那你們學校反對男女生談戀愛嘛?

T:我們校長也是很有膽量,他公開說出來,覺得在高中階段不應該談男女朋友。但是他不敢反對你是男生你找男朋友、你是女生你找女朋友。我就跟朋友開涮說,他這不是歧視heterosexual嘛

不過其實還是有一些談戀愛的。有很多是第一年在一起,然後很快就分了。一開始有挺多感覺是挺閑的、沒什麼事情,寂寞空虛冷,就需要找人唄。尤其是我們學校從form 3到upper school都在一起,有一些高年級男生去找低年級女生。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正確的(眾笑),那女生才多大,十三四歲,那男的有的十九二十,我就看那些天真無邪的少女,感覺她們被欺騙了(眾笑)。

關於政治的討論

英國掀起世界熱議的脫歐公投

Q:感覺英國人有蠻大一部分對政治還是很關注的,你們在高中是什麼體會呢?比如說當時脫歐的時候。

T:脫歐的時候我們學校是老師有討論。有一個投留在歐洲的老師就跟我說,真不敢相信竟然有老師投了脫歐。他教的還是法語還是德語,自己還去歐洲留過學,感覺挺不可思議的。

同學平時對政治更多的是批評,覺得政府在這做不好在那做不好,學費好貴、社會福利不好。我就想說你們福利已經很好了(眾笑)。想跟他們說,就是因為你們福利太好了,所以有些人不努力工作,生病了有NHS、餓了有社會福利,就不需要很努力地工作。

Q:所以關心政治的是本地學生?外國人呢?

T:我感覺非英國人對英國政治關注的相對低一點,但從脫歐開始對這個問題關注的就比較多了,當然關注這個話題也是自然的。

香港同學對香港問題挺關注的。尤其兩個香港人見我第一句話就是,「Do you think Hong Kong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Do you support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from China」。我就覺得有些尷尬。有的人還在學校興起了系黃絲帶,佔中的時候,後來就被校長給禁止了,校長說這是political campaign,在學校里不要搞這些。還是有一些挺激進的,他們是會真的宣講。

不同的文化DNA

Q:正好說到香港的同學,那跟香港同學和其它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溝通的時候會有什麼隔閡嘛?

J:其實和香港同學還好。我到畢業的時候玩的最好的兩個也是香港女生。但是一開始真的對大陸人會有很多stereotype,後來玩開了之後聊的比較多了慢慢就會把stereotype說出來,然後會跟我說,發現身邊接觸的大陸人很多不是這樣的。

和本地人的話,我覺得文化上還是有蠻多不同的。他們很多人喜歡一個電視節目,就是一群明星一起跳舞的比賽,我後來試圖看過這個節目。但當時大家一起玩的時候會聊這些東西,我就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

T:我有幾個玩的特別好的朋友,一個是非洲小哥,波札那的。我們當時知道關於這個國家只有兩個事情,一個是他們有鑽石,還有一個是他們艾滋病率特別高。還有一個香港小哥。我一開始是帶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跟他們交往的,就也挺實際的,去那肯定是要練的。後來慢慢發現我們三個對同一個事情看法也挺不一樣的,有時候會吵起來。不過確實挺懷念的。

有一次我們談到非洲問題,關於非洲有很多饑荒的問題。當時好像是講非洲部落的祭祀,他們會殺掉大量動物,而且為祭祀準備的東西是不能吃的,他們一年就會省吃儉用省下來那些東西祭祀用。我有一個朋友想法很有意思,說你們應該改變部落統治,先把人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再想其他問題。我非洲的小哥當時就很不開心,他的意思是,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人的事情由非洲人來解決。他覺得非洲從差不多幾個世紀前就被殖民,就一直是外來灌輸這種文化,他說再不保留一點自己的本土文化就沒什麼意義了。

多元宗教初體驗

Q:說到祭祀,其實這是他們宗教實踐的一部分嘛。在英國國際高中是不是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呢?

T:我在學校被人試圖勸入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當時有個伊斯蘭教女生喜歡我,就跟我說你來信伊斯蘭教吧。她姐姐也跟我說,你得信伊斯蘭教,不然你對不起我妹妹。我當時就一臉懵逼。我說我跟你妹妹什麼事情都沒有呀。我當時是級長嘛,她就只是我們同一個房間裡面上自習,沒有什麼額外的事情。就挺戲劇的,我也不太懂,給我搞得還有點怕。

我們學校有蠻多穆斯林的。從非洲來的同學基本上都有信仰,要不是基督教要不是穆斯林。到齋月(*齋月期間伊斯蘭信徒從日出到日落需閉水閉食)的時候學校給他們準備額外packed lunch的數量確實不少。

基督教的話,比我高一屆有一個英國人,他是Jehovah『s Witness,漢語叫耶和華見證人。他們家是很虔誠的那種,會上門給你遞傳單,但是是很有禮貌的,你要是拒絕,他們就會說「Have a good day」然後離開 。

這個教有幾個事,他們不接受血液傳輸,他們不會去獻血也不會接受別人的血。就比如說出車禍,這個比較極端。當時有一個案子,有一個孕婦出車禍了,醫生出於緊急情況就給她用了血庫里的血,就把命保下來了。後來這個孕婦去起訴醫生,說我信這個宗教,你這樣違背了我的教義。最後判的醫生敗訴。我記得當時這個案子引起了很大社會轟動。當時我對宗教是持排斥的態度的。

J:信教的亞洲人比較少,本地人就還挺多的。我有一個朋友是Catholic(*天主教教徒),她有跟我講過,但是也沒有說你一定要信啊什麼的。

我們學校一開始所有人整個學期都要參加Sunday Service,但是後來因為太多人提出抗議,所以學校就說不信教的話可以不去。我有聽說另外一個生物班裡,會跟老師起衝突的。講進化論的時候,她還是說覺得,人是上帝創造的,她會提出來說你講的是不對的。

H:我在新加坡也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信宗教的,但是不管信什麼大家都會commit to science,因為很容易就會有要辯論的,所以一般大家都不公開討論這個事情。

T:對,我到的時候我tutor跟我說有幾個事不要談,關於政治、關於宗教,在學校要慎重談,不要隨意談,不知道怎麼說就會讓人覺得被冒犯

土豪作風,謠言還是事實?

雪後的美麗的校園

Q:在外人眼裡,感覺英國的私立學校會比較貴族氣。那你們自己感覺,就周圍有一些同學會家庭背景很好、或是作風有點奢侈這樣嗎?

T:感覺……感覺並沒有。說是私立學校,其實是independent school。像大家覺得比較貴族氣的可能是Eton、Harrow,那種是public school,是公學,政府還是皇室給拿錢那種。我們學校就相比而言感覺沒有特別posh。

我身邊英國同學大部分都沒有那種大富大貴,基本上都是中產階級,而且有一些是拿了獎學金才能來這個學校的。我們學校是招不來本地學生的,本地學生招一個很不容易,所以招一個就給很多獎學金。這是我特別忿忿不平的一點,我交的錢都給本地人學了,然後他們還不特別努力學。

可能有那麼一兩個我知道比較有錢的是中東的同學。就有一次問我說怎麼回家,我說坐飛機,他說那要不要捎你一段,我說你認真的嗎,他說真的可以呀。我跟我媽說這事,她就說這不靠譜,怕我被什麼CIA盯上,或是他家和恐怖組織有什麼關係,想的比較遠(笑)。其實也沒事兒,搭了就搭了,還體驗一下土豪的生活。

那個同學是真的有錢。他們家是伊拉克的。而且他是挺有教養的那種富二代,立志要成為一個醫生,而且衣著談吐特別得體。都是低調奢華,你看他一身特別普通的衣服,其實每件都是名牌。他眼鏡好像是2000鎊一副吧,壞了好像要送到瑞士,從那裡要特製零件。但是像這樣的同學並不多,我能想到的就一兩個吧。

J:我們學校小土豪還是很多的,雖然沒有他說的那麼土豪,但是絕對不都是中產階級的。當然不是說整個學校都非常奢侈。就有時候可以在學校里看到限量款的包,全球只有那麼幾隻的那種。

站在時間這頭回望

成長在英國

班級合影

Q:你們覺得英國的高中經歷對自己成長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呢?

J:我覺得對自己最大的影響…一方面是畢竟自己一個人過來,肯定會更加的努力,心理上會比沒有這麼早過來的會更加成熟一些,畢竟什麼東西都要想到——在這邊,我自己出去,比如說高中時候我要跑一趟Cambridge、London,我整個精神狀態是繃緊的。但是回到家之後,因為有爸媽在身邊,我就是散著的,手機、錢包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帶,就跟著爸媽走就行。所以我覺得可能會更加獨立一點。還有更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是對自己比較有規劃比較有安排。

第二個也是女校特有的吧,並不是說我以前比較沒有這麼女權,但是女校這段經歷重塑了我對女權的定義——我不知道是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帶給我的改變、還是女校帶給我的改變。我覺得在這方面很多價值觀上是有很大變化的。包括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也能感覺出我的變化。當然並不是說所有變化他們都是非常贊同的。

最後是看到的事情更多了、接觸的事情更多了,感覺眼界更開闊了。過來之後跟你打交道的人很不一樣,有的人三觀跟你完全不同:身邊會看到很土豪的人,她就是不學習;也會看到在不同文化當中成長出來的,她在某方面的價值觀就是跟自己哪裡不一樣。但是國內上高中的話,大家可能更加專註在學習這件事上,不會有精力去注意到、不會接觸到這些文化背景不一樣的人帶來的三觀明顯不同的感受。

包括也是來劍橋之後,各個地方各種能力最強的人都聚集在這邊,從高中到劍橋也會有一段變化。會覺得很多的強人,一開始會有點被打懵,但是其實心裡也會想世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T:我覺得一個方面是思想上,很多東西在國內是不方便討論的,在這什麼話題都可以講,就是不用太顧及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另一個方面是,跟以前比可能更愛國。對中國的文化歸屬感更強,更強烈地想要找到一種文化上的身份認同,就是我是中國人。

因為他們對中國有一些看法——我感覺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比他們對中國人的了解要多。舉個例子你讓中國人指出美國的幾個名人,他可能特朗普、奧巴馬這些都能說,你讓美國人英國人說幾個中國人名,他可能說Jacky Chan、毛澤東,就這感覺,這是真實的。我有一些英國同學,他們對中國不了解,看到一些中國不好的、負面的新聞,他們就覺得中國就是這個樣子。而且他們也沒有有意願看到我們的優點。

我會帶我外國朋友看一些中國紀錄片,也邀請過他們來中國玩,讓他們看看中國真正是什麼樣的。他們很多人說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就說你又沒來過中國、也不會講漢語,我來這邊讀書、會講英語,你覺得綜合來講我們兩個誰對這兩種文化比較了解,相對應該是我更了解一些。

有一些人相對來說還是很固執的,尤其是我在的那個地區,他們整體挺排外的。晚上一個人走在街上,有一些飆車過去的人就會沖你豎中指、喊一些侮辱性的辭彙。有一次我從附近的一個小鎮轉車回來,車上就我一個非白人,我拎著行李箱,然後把行李箱放在一個座椅上,我的行李箱比較大,放不穩,每一次都往前滑。後面那個人就說,這人怎麼這樣,用的詞也很難聽,就好像我聽不懂英語一樣。當時真的是很怕,我就提前下車了。雖然我確實是中國人,但是他們下意識就會假定我是中國人。

當然,我出國之前對中國看法也很片面,我覺得中國什麼都是很好的,他們對我們的所有批評都是對我們的污衊。來這邊後,你會發現對同一個事件的報道,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甚至是相反的。你很難找一個完全中立的媒體…BBC之前我覺得是不偏倚,但是後來我發現它也有點偏,有的還偏得挺嚴重。

就還是希望能增強兩國之間的互相交流,也希望人跟人之間能互相了解,以一個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各種文化

教育在英國

Q:聽下來你們這麼多年來,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好的方面,那現在假定說你們親戚朋友家裡有小孩也想走這條路的話,你們會推薦他們讀英高嘛?想對他們說什麼?

J:我的觀點是,如果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這是他想要做的事情,那我覺得當然是全力支持。家長能做的就是——不管是在錢上面、幫他做提前的一些心理準備、還是選學校的過程——這些可能是家長可以幫、可以把關的事情。這件事情孩子如果想做的話,他自己的動力就已經很強了,所以他到這邊來也不會有什麼太差的結果。

很多我周圍——看你怎麼定義沒有那麼好,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怎樣——沒有去到想要去或是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去的地方、結果跟自己的設想有差距的人,通常這些人,很多都是家長讓他們來,或者說是在國內呆不下去了才出國。這些人一開始心裡就會比較抵觸這件事情。再加上之前沒有在全英文的環境下成長、或者有類似的過度的話,一開始語言上面也會有一定的障礙。

通常這種自己本來不想來、家長逼著來,又在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家長不在自己身邊,沒人給這個安慰,或者說有些人沒有這個自制力,自己想幹嘛幹嘛,想打遊戲打遊戲想看劇看劇,最後的結果都和一開始的設想有很大差距。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看是不是自己想要做這個事情。

T:我補充點學姐講的這個事。我覺得我要是來之前讀了一年或半年的國際高中的話,可能來這邊會適應的更快。還有就是,我感覺不要年齡太小的時候出來,出來之後沒有家長的陪伴,是挺容易長大之後性格變得比較孤僻、比較叛逆的。

J:在他整個價值觀沒有定性、或者說沒有很穩定的時候,我覺得送出來、沒有家長在身邊還是很危險的。我就記得開學第一天lower school有一個小女孩哭的撕心裂肺的,十一二歲這樣子,語言也不好,她媽就留她一個人在這,又小,就想家,天天不上課。而且價值觀形成的時候,很容易被身邊的朋友帶跑。

T:我覺得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成為偉人(笑)。你到絕境了你不學沒辦法。

J:哈哈哈對對對。

Q:所以你們會覺得像你們十五六歲的時候比較合適嘛?

T:要我可能選再早一年,初三畢業就去。

J:我的話,假如說我沒有讀過初三,我過來從GCSE讀到A-Level,我覺得我的Further Math是怎麼也學不下來的。當然早一點過來可能會讓我更早一點融入吧,當時一開始在學校的時候自己整個人還挺anti-social的,但是我的性格聊得開了之後,不是那樣的,是屬於很活潑的那一種。有人跟我說你高冷,不知道哪裡來的。所以就覺得如果初中來的話,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人際交流方面都會比現在更中和一些。但是,數學可能更爛

T:我覺得中國基礎教育真的很棒,基礎打的很紮實。英國不是現在在引進九九乘法表和黃岡小作業本嘛。

英國x五年=歸屬感?

Q:你們在英國這麼長時間。高中兩年,本科還要三年,那你們在英國有沒有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是融入感?

T:對於我來說,有但不是很強。這更像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沒有覺得我屬於這。我還是中國人,這只不過是我拓展知識的地方。它是一個挺先進的國家、有挺先進的東西,我想來學習它。這個國家可能在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國家,但歸屬感的話現在還沒那麼強,可能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再故地重遊的時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J:我回去經常會被問另外一個問題,說中國英國哪裡好。我覺得這個事情,兩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從小就在中國長大的,想到中國立馬想到的就是家。我覺得英國對我來說是另外一個含義,它是我完成我自己夢想的地方。我當時到這邊上A-Level的時候,夢想就是要上劍橋,最後當這個夢想真正達成的時候,對我來說——包括我父母都從沒有想到我能上劍橋,當時我爸天天打壓我說你要不再看看,別把學校報這麼好。到我拿到面試的時候,我爸才開始有點,就說誒她真的拿到了面試。我當時高中的環境也不是很好,所有朋友也都不相信。感覺是我自己一個人抱著這個目的到這裡來,然後實現這個目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家和完成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兩個感覺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歸屬感來講的話,我個人覺得,所謂的歸屬感並不來自這個地方的實物形態,就是你看到這個地方你會覺得很多東西很熟悉。我覺得更多的來自於你在這個地方經歷的所有事情、你身邊的人。當你身邊周圍的人完全都換了的時候,你又是進入了一個新環境,又沒有了歸屬感。所以我覺得只要我身邊的這些人都還在、還算離得比較近的話,都是有歸屬感的。

Q:最後一個問題了,你們長遠來講,會考慮呆在這邊嗎?

T:這不好說,可能會吧,也可能不會。我覺得我最後肯定是會回的,中國近幾年發展不錯。畢竟再怎麼著,在外都是異鄉客,不如回自己家舒服。這個項目的中介不是商業化的中介,有點像一個國家的人才交流項目,雖然只是中國去英國從來沒有英國來中國。所以從中獲益了,還是要回來回報社會。

J:我覺得我肯定會考慮啊。但是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挺喜歡去不同城市的人。我覺得英國文化裡面有我很喜歡的部分,但是作為本來對他們來說是外國人的話,當然也要看形勢啦,要為職場考慮,整個人是很自由的,哪裡形勢好哪裡有機會我就會去到哪裡。

至於說回國的話,去年暑假我在國內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做了實習,我自己能感受到,包括帶我的上司也能感受到,覺得我有點格格不入,就是跟國內的環境融入不進去,就是跟國內的大學生——也是一些很好的大學——做事方法不太一樣。就是不知不覺中英國的文化已經進入你做事的行為方式的感覺。可能之前沒有做實習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強的感受,去年實習之後我的感覺特彆強烈。比如說很多國內大學的學生,端茶倒水比較積極啊。包括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怎麼說,去討好一些帶他們的上級。

當然這邊也存在啦,我並不是否認它的存在,這也是很關鍵的一環。但是更多的是你工作做得好,你的能力好,到哪裡都是一樣的。並不是說否認說,職場人際關係不重要,而是我覺得要工作做得好,花時間在這個上面更重要。

T:對,中國比較人情世故。

J:有時候行為方式上面會有很大差別。別人會用不接地氣這個詞來形容我。平常交流的時候也會覺得三觀挺不一樣的,我可能是他們所謂的,思想更開放?也不能說是開放吧,就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討論的,但可能國內的環境下他們的討論的局限會比較多。

所以可能在很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不會考慮回去,但是也要看國內以後的發展,如果以後做到稍高的職位國內發展前景好的話,還是會回去。

結語:人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時光與英國的綿綿陰雨相伴而過,英國二字的含義早已不是簡單的求學之地四字能夠概括的。不是第二個家鄉,我們卻如同熟悉家鄉一樣熟悉棲息過的每一個城市的肌理。是包容少年人自由生長的地方,是促使人直率地面對自我、接觸世界的地方,也是夢想成真的地方。回想十六歲那個大膽又有些莽撞的隻身一人踏上未知前路的決定,或許是人生中最勇敢也最正確的選擇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amPlus 的精彩文章:

TAG:Cam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