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畫 記憶中的幸福

年畫 記憶中的幸福

數百年來,幾乎覆蓋了年節時所有中國家庭的年畫,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漸衰微了。如今,年畫這一昔日春節時不可或缺的應用裝飾品,悄然走下其魅力舞台,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定格於民族文化之林。

北風嘶鳴,遠處不時有「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傳來。忽然想起,離過年沒幾天了,兒時,這時便該到了往牆上貼年畫的時節了。

我的家鄉在河北黃驊農村。每每到了春節,我都會想起那些點點滴滴的年俗。在慢慢的體味中感受家鄉的幸福。

小時,好像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不光可以吃到好吃的、穿新衣服,可以得到幾掛炮仗,還可以看到母親從書店裡買來既新鮮又好看的年畫。記憶中那時新華書店裡一排排懸掛著的、標著號記的年畫,和那人擠人,人挨人排隊買年畫的情景曾經讓我們感動,花花綠綠吉祥如意的年畫,把人們帶入一個理想的世界,多彩的民俗藝術給人們帶來了萬象更新的歡樂情緒。兒時的我們有時恨不得把書店裡的年畫全部買回家。

在黃驊農村,過去是很講究過年貼年畫的,那時,即使家裡再窮,年畫是不能不買上幾張的,貼上了年畫,年味兒彷彿就一下子濃了。

數百年來,幾乎覆蓋了年節時所有中國家庭的年畫,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漸衰微了。如今,年畫這一昔日春節時不可或缺的應用裝飾品,悄然走下其魅力舞台,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定格於民族文化之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七絕《元日》,呈現了一幅春風送暖、喜氣洋洋、民眾歡欣迎新年的圖畫,其中「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貼春聯和年畫。可是,時光走到今天,春聯家家仍在貼,年畫卻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稍有些年紀的人,對年畫都不乏記憶。曾經,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家家戶戶都有張貼年畫及對聯,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之所以成為年畫,除了其在過年時張貼,是年的符號之一外,還在於它的獨特年味兒,在於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豐富了年文化的內涵。

傳統年畫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它產生於民間藝人之手,與文人畫不同,它不以表現創作者個人情趣或士大夫階層的雅趣為目的,而是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為創作導向,從而使其獲得了巨大的藝術張力來表現民間平常百姓的生活世界、價值理想、宗教信仰和精神風貌。因而來源於民間、服務於最廣大群眾是中國傳統年畫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它與最基層百姓的生活、情感、價值、信念和精神追求息息相關。而現在,年畫似乎改變了它的傳統生存方式,不知什麼時候它已經淡出普通百姓的生活。面對現代化的廚房和現代化的室內裝修,我們從沒有虔誠地祭拜灶神。年畫已成為我們童年的記憶,他是穿行在田野里那個少年期盼的眼神,是撒落在街巷裡的激靈,是融化在頭髮上的水滴,是兒時愜意的遊戲與夢想。

作為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年畫,也同春聯一樣,起源於古時的桃符、門神。傳說,遠古時代,有名字叫神荼、鬱壘的兩個兄弟,專門監督百鬼,發現有害人的鬼就抓捕,捆綁起來喂老虎。於是,黃帝就在門戶上寫神荼、鬱壘的名字,畫神荼、鬱壘的畫像用以防鬼,由此神話產生了後來的「門神」。另據《山海經》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之上,也稱「門神」。後來,門戶上書寫門神名字的做法,沿文字形式發展產生了春聯,門戶上畫「門神」畫像的做法,沿繪畫方向發展演變成了年畫。

那時的人們年畫貼在牆上不揭下,一直到第二年貼上新年畫,以示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有「不貼年畫過不了年」的說法。

年畫興起之初,原本是作為辟邪驅鬼的符錄而存在的。後來,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和功能不斷豐富,逐漸從門神走進室內,從最初的門神畫像,增加了福祿壽禧、吉祥如意、娃娃仕女一類的題材,從而具有了表達新年美好意願、美化環境的功能。同時,年畫也逐步開始表達老百姓自己的現實生活以及民間傳說故事,依人的意願反映傳統道德信仰,體現時代理念,表達現實取向。

元明之後,形成了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江蘇桃花塢三大年畫產地。清末「秦西石印」技術傳入中國,特別是後來膠印年畫的迅速崛起,使我國年畫達到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局面。中國年畫看起來比較誇張,色彩鮮明,線條明快,色調反差很大。它的內容是現實的,但又是超越現實的,內容題材非常廣泛,從早期的自然崇拜逐漸發展為以表現驅邪納祥、歡樂喜慶、傳說故事、節日風俗。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對於年畫的記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這樣寫道:「每逢春節,最先給家鄉帶來歡樂氣氛的便是武強年畫。年畫在這裡鋪天蓋地,爭奇鬥豔,直至每一個村子裡每一戶有購買力的人家對年畫的需求達到飽和為止。少了年畫,這些黃土平原的年節,會變得多麼難耐和凋零。」可見,千百年來,年畫一直是舊曆春節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影響著千家萬戶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在經歷了這個世紀初最後的鼎盛期後,中國年畫迅速地走向了衰亡期。隨著科學的發展、傳媒的發達、信息的通暢以及人們生活的富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替代品,年畫的教化功能已經消失,連裝飾作用也顯得可有可無。於是年與畫悄然分離,年畫變成一種純粹的「畫」,成為少數人熱衷的收藏品。

與許多舊事物一樣,年畫也是在即將成為過去並化為歷史時,它的文化價值才一點點顯現出來,同時也變得愈來愈珍貴。近年來,一些民間文化保護者首先意識到年畫存在的意義,發出拯救年畫這一民族民俗文化的呼聲:「當中國年畫逐漸消失的時候,其實是我們擯棄了自己的傳統,是歷史精神的喪失。只有重新反省歷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們才會真正重拾年畫。」因為,年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曾經,年畫也是我們這輩人寄託希望、展示理想的載體。包括年畫在內的很多年俗現在還有多少家庭在遵循?就連那些過去屬於享受過程的樂趣如今也所剩無幾。置辦年貨,現已被濃縮到超市幾個小時的集中採購;除塵打掃,現在已被花錢雇個鐘點工代勞了;就連年夜飯的忙碌,也變成了到飯店酒樓去訂餐了。難怪有人說:現在年都沒了,還要畫做什麼?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日,除夕這一天每個人都渴望和家人同桌品嘗豐盛的年夜飯,在一起祈福來年的美滿吉祥……所以,我們可以說,春節是聯結、維繫和增進人們之間的親情、友情、故鄉情的契機與方式,我們的祖輩、父輩就是這樣讓這種情感一年接一年、一代接一代地傳承和增進的,我們又怎能把這種千百年凝聚起來的文化氛圍和精神一筆勾銷了呢?

在我們冷落了窗花、剪紙、年畫等與年節相配的應用性的裝飾物的時候,「年味兒」也就隨之消失了。

漸去漸遠的年畫,讓我們丟失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本身,同時還有無形的精神記憶。

年畫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塊瑰寶,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年畫離我們已經漸行漸遠。

(刊於2018年2月21日《天津日報·滿庭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昊文藝 的精彩文章:

明月圓盈韋明鏵

TAG:昊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