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先秦王墓中的木炭是用來防潮的嗎?

先秦王墓中的木炭是用來防潮的嗎?

最早提到先秦王墓中充填木炭的應該是《呂氏春秋·節喪》,其曰:「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東漢高誘注曰:「室,槨藏也,題湊,復壘也,環,繞也,石以其堅,炭以御濕。」就是說古人墓中放置木炭是用來「御濕」的。

對高誘的說法中國考古學家可謂深信不疑,從來沒有人表示過一絲懷疑。顯然與中國人特別崇尚傳承有關,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古人不是我們的傳統。當然還因為高誘是東漢人,積炭葬俗在西漢前期王墓中還在延續,高誘所處年代與之不遠,他的話想必不會錯。

但筆者以為,中國考古學家在這裡犯了一個錯誤,這是對考古現象的嚴重誤讀,歸根結底來自對華夏文明起源機理的錯誤認知。

先秦王墓中充填大量木炭真的是用來防潮吸濕的嗎?它是防腐功能還是另有含義?為搞清這個問題,需要去對照實物和實景,仔細觀察一下。如圖:

山西趙卿大墓是典型的積石積炭墓,墓壁周圍黑色部分即是木炭層

木炭層和白膏泥層細部照片。在石塊壘砌的墓壁之間,黑色的是積碳,疊壓於白膏泥中,向郭室外延伸。

趙卿大墓1987年發掘於太原第一熱電廠工地中,這是一座春秋早期的積石積炭豎穴土坑墓。墓室長11米,寬9米,距地表深14米。大墓中出土了代表王侯的七件套青銅鼎。其中一件青銅戈上有「趙孟作御戈」字樣而被認定為是趙王之墓。

此墓中木槨雖早已朽壞不見,但木炭層清晰可辨,在石塊墓壁之間,積炭成條形分布。分布位置告訴我們,古人充填木炭絕不是用來御濕的,因為地下水可以通過石塊中的縫隙直接流進木槨中。並且,一層木炭一層白泥起不到任何防潮的作用。

其實,木炭一旦埋在泥土裡就沒有防潮作用了,木炭之間是有大量孔洞和縫隙的,只會增加泥土的含水量。乾燥的木炭只有放在密閉的容器里才有微量的吸潮作用,對此古人不會一無所知。

考古顯示,積炭墓在商代晚期出現,西周曾經廣泛流行。山西羊舌晉侯墓地,陝西長安張家坡墓地都發現了積炭墓。大墓中積碳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年代最早的積炭墓是在墓槨底部鋪墊一層木炭,例如山東青州蘇埠屯M1大墓。陝西張家坡M170的積炭全都置於外槨之下。曲阜魯故城乙組墓M3、M52、M58的積炭在外槨的槨蓋上。所有這種積碳層的位置都起不到任何防潮濕的作用。

但一些考古學家堅持認為,積炭與白膏泥聯合使用就有了防潮作用。筆者以為,這也是錯誤的。白膏泥同樣能吸水,起不到隔絕的作用。這種膏狀細泥本來就是用大量水攪拌搗鼓而成的。南方地區一些古墓保存完好,恰恰是因為墓槨大量進水了,甚至被完全浸泡在水中,屍體、漆器、織物之類才得以保存下來。

陝西寶雞鳳翔城南秦公大墓中的「黃腸題湊」,積碳位於外槨和墓壁之間,炭牆厚度估計會超過2米。

墓壁間的積碳

遊客隔著玻璃在觀看博物館中復原了的巨大棺槨

秦公大墓中的黑色木炭

筆者以為,先秦王墓中充填大量木炭,不是為了防水防潮,是史前時代就存在了的火葬習俗的延續,不過是以木炭代替了火而已,先秦積碳墓是墓主人民族背景的寫照。

有火崇拜習俗是氐羌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特徵,他們還認為火是白的。《荀子·大略》曰:「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古人注曰:「壘讀為累,氐羌之俗,死則焚其屍,今不憂虜獲,而憂不焚,是愚也。」當然,這不是愚的結果,而是原始苯教觀念使然,他們深信冉冉上升的火焰會把死者的靈魂帶到天祖那裡去。火葬習俗就這樣產生出來了。

注意篆文「炭」是會意字,本身就是「高山之火」的意思。古人認為,黑色木炭中蘊藏著白色之火,木炭置於棺槨中等同於火化。

商代晚期出現了積碳墓,可能是因為古人覺得,把高貴王者的屍體放把火燒沒了不夠特殊,沒有體現出王者的無尚高貴,最後就想出了這種變通了的「火葬」方式。最早的積碳墓只在棺槨底部鋪一層木炭已經形象地說明了問題。

用黑色木炭充填王墓,可以肯定,還與黑色在原始苯教中的特殊含義有關。因為黑是血緣的顏色,也是血親的代名詞。阿爾泰語中的黑色,如「哈拉」「昆」「庫里」,都有「種姓」之義。古人在緊貼著棺槨的地方充填大量黑色木炭毫無疑問是有種姓、血親方面的含義的。

如果到過寶雞秦公大墓遺址博物館,你就會看到,用於構築「黃腸題湊」的柏木都被一種礦物顏料塗成了深黑色。圍繞秦公棺槨放置的186具生殉者棺材也是墨黑墨黑的。顏色在告訴我們,這些生殉者可不是什麼奴隸、戰俘身份,而是秦公的血親近臣。越靠近黃腸題湊的殉人與秦公的血緣關係就越近,生前地位也就越高。

秦公大墓中出土的刻有篆文的石罄。右上角「皇」字,上部是「火」,中間是「白」,下部是「王」,正是原始苯教「白火」與「神王」關係的寫照。

西漢廣陽傾王劉建王陵博物館中的積碳層分布示意圖。北京丰台區黃土崗鄉發現的西漢王陵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黃腸題湊墓。墓中黑色積碳層在白膏泥的上部和下部,上面那層木炭直接壓在黃土之下,不存在任何防水防潮的作用。

先秦王墓中常見白膏泥層或者青膏泥層,同樣不具有防水的作用,同樣只有象徵的意義。因為原始苯教以白色指代天,青色指代天神,兩者都是極高貴的顏色,只有那些有神靈屬性的帝王才能使用。

積碳大墓在長江南北都有發現,印證了筆者關於華夏文明起源與史前羌藏類游牧民族的遷徙擴散密切有關的結論,同時也說明,華夏文明自北而南擴展的推理可以存立。

考古學家貫注於木炭的物理功能,忽略了木炭的文化屬性,好像古代薩滿巫師都是物理學家似的。他們這種看問題的方式與華夏文化固有特徵是相悖的。在思維方式上,華夏古人始終是以類比、臆會為主,不喜歡邏輯推理。因此在禮器和葬制上,古人幾乎不去考慮它的物理功能,只在乎它的象徵意義。古人認為,只要類比對路,一切物理功能都在其中了,祖先神靈會成就一切。這也是華夏文化中邏輯推理極不發達,比附臆會極其發達的深層原因。

西漢初期一度流行積碳墓,因為漢王朝建立之初奉秦為「正朔」,沿用秦制。問題是,農耕民族原沒有苯教背景和火葬習俗,整個先秦時代,原始苯教僅流行於統治階級內部,與底層百姓幾無關係,特別是黑色崇拜,沒有深入到底層民眾中去。先秦積碳墓是建立在「天是黑的」「血親是黑的」「姓氏是黑的」諸如此類原始苯教觀念上的,既然漢民族沒有確立起這種觀念,也就沒有了把積碳葬俗長久延續下去的條件。

真如東漢大儒高誘所說王墓積碳只是為了「御濕」的話,人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充填再多的木炭也無法防潮防濕,如此,還有必要多此一舉嗎?

換言之,漢初的積碳墓是以一種「無根之木」的狀態存在的。農耕民族既然沒有西方羌氐那種根深蒂固的火崇拜習俗,來自戎狄而代替火葬的積碳墓很快消失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起源探索 的精彩文章:

從東夷的社會形態觀照先秦社會之成因
多元一體說法之誤——以史前猴祖觀念和猴崇拜習俗為證

TAG:文明起源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