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這位美國總統,一半聖人一半野獸?

為什麼說這位美國總統,一半聖人一半野獸?

說起美國總統,你比較熟悉哪一個?

現實一點的,比如要讓「美國再次偉大」卻在推特上跟網友們吵架鬥嘴的特朗普?

或者是他的前任,美國首個黑人總統、也讓美國達到前所未有「政治正確」的奧巴馬?

往遠一點說,還是扭轉了大蕭條、領導了二戰勝利的羅斯福?

再往更遠的說,連童年砍櫻桃樹的小八卦都能登上語文課本的美國國父華盛頓?

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美國歷任總統的人生經常出現在歷史學家的聚光燈下,他們有的是名副其實的偉人,有的被嘲諷為跳樑小丑,有的生得偉大死得離奇,有的則平凡無奇。

在美國的45任總統里,托馬斯·傑斐遜算是出眾卻不夠出名的一位。他是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我們對他知道的卻不多,美國人宣傳的也不多。

托馬斯·傑斐遜

他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寫下了美國革命中數一數二的金句:人人生而平等。在華盛頓的國家公園裡,他的紀念堂的必看程度,也一般排在華盛頓和林肯之後。

傑斐遜紀念堂

但是他的傳記作家約瑟夫·J·埃利斯,卻稱他為「美國的斯芬克斯」,因為斯芬克斯長著人面獅身。這等於說他一半是聖人,一半是野獸。

富蘭克林·羅斯福說,他代表了美國的自由精神。但另一部分人批評他是個虛偽的偽君子。

他倡導人人平等,卻縱容奴隸制度;他為人感情真摯,在經歷喪妻之痛後終生沒有再婚,卻和黑人奴隸生下私生子。

心口不一、猶豫善變,這樣的傑斐遜是如世人所批評的那樣,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還是像埃利斯所說的,這才是一國的偉人走下神壇後真正的樣子?

「自由的使徒」 vs 「不在家的奴隸主」

作為美國建國的偉人之一,傑斐遜身後有許多響亮的名號,比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稱他為「自由的使徒」。但其實傑斐遜在1776年參與大陸會議的時候,還是個標準的「小透明」。

1775大陸會議

在大陸會議上,不缺少滔滔雄辯的演說家,比如說傑斐遜後來的基友約翰·亞當斯。他咄咄逼人,言辭激烈地闡述美利堅必須獨立的原因,他的法律知識豐富又長於辯論,演講如火山爆發般的熱烈。

約翰·亞當斯

而傑斐遜呢?

在一群能言善辯的政客中間,他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嘴笨。亞當斯說,「在整個會議期間,從來沒聽他一次說話超過三句」。

但這不等於說,笨嘴拙舌的傑斐遜是個多麼溫和無害的人,流暢的文筆代替口舌,成了他的武器。在他的書房裡,傑斐遜經常對文學、政論經典進行閱讀和摘抄,而且他特別擅長把別人的金句拿來,再用自己的口吻「說」出來。

在《獨立宣言》中也是一樣,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奠定了美國的信念的字眼,並不是傑斐遜一時的創造,他只是將美國追求自由的歷史濃縮在這一段文字中。

傑斐遜因其出眾的文筆和對於民主制度的遠見卓識,而被富蘭克林·羅斯福讚譽為「自由的使徒」。

大陸會議期間,傑斐遜在費城租住了這棟公寓其中兩間

1776年的《獨立宣言》的發表,被看作是一個美國精神的象徵:美國將走過終結奴隸制、賦予黑人和女性公民權利、為窮人提供正當社會福利,以及擴大個人自由的過程。

但諷刺的是,傑斐遜一生都是個養尊處優的奴隸主,他名下有不少種植園,種植園中的黑人奴隸都算是他的「個人財產」。他作為國務卿和總統在廢除奴隸制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使得這個問題一拖再拖,變成全美國人幾百年的心結。

傑斐遜在蒙蒂塞洛的莊園

在傑斐遜為美國政府工作的時期,多數時間都待在華盛頓和巴黎,所以和他家鄉的種植園裡的黑人奴隸們沒有太多的瓜葛。所以有人說,他是個「不在家的奴隸主」。

因為他遠離這些為了他的財富而辛苦勞作的人,他也能事不關己地、義正言辭地批判奴隸制。

在出使巴黎的時候,傑斐遜繪聲繪色地向觀眾發表演說,在他的老家弗吉尼亞壓迫奴隸的種植園多麼的腐朽不堪。但當人們要他拿出實際的措施來終結奴隸制,他就犯起了拖延症。

尤其是當他個人債務越來越多,必須依賴種植園帶來的收益時。他終於意識到廢除奴隸制,終結種植園,其實也動搖了自己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傑斐遜和當時的很多美國人一樣,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可怕觀念:白人和黑人不能和睦相處。

他認為,大自然創造了物種差異,非洲人後裔的心智比不上白人,如果解放奴隸的政策允許各種族間通婚,是「違反自然的真正區分」的生物學鬧劇。

所以傑斐遜堅決相信,奴隸制雖然錯誤,但種族隔離卻是正確的。打個比方說,同意白人和黑人生活甚至結婚,就像讓人和猴子在一起居住一樣荒謬。

感情專一 vs 醜聞重重

傑斐遜飽受爭議的不僅是他在政治觀念上的反覆無常,還有個人私生活中的種種謎團。

從一方面說,他是個用情專一、熱愛家庭的好丈夫、好父親。他在老家為妻女們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家庭樂園,不讓國家事務打擾他們。

但在1782年,他的妻子瑪莎在第七次生育後,因身體虛弱去世。據說,在瑪莎病危的整個夏天裡,傑斐遜幾乎天天守在床邊。

傑斐遜和瑪莎

而根據傑斐遜後人的傳說,瑪莎在彌留之際要求傑斐遜不再娶妻,因為她不希望孩子在繼母的撫養下長大。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傑斐遜一直痛苦不堪,整天哭泣,以至於關心他的朋友擔心他會因此精神失常。

艾德蒙·倫道夫說:「我曾認為傑斐遜是美國最幸福的人之一,但難以想像他的悲傷會如此猛烈,每次看到他的孩子的時候就悲痛難忍,幾乎暈倒」。

傑斐遜果然一生鰥居,沒有再娶。也許他就像傳說中那樣,踐行了對垂死的妻子的諾言,也許他寧願沒有家庭生活,也不願再次承受這樣的痛苦。

不過失去妻子、遠離家庭的傑斐遜後來並沒有過上孤獨的生活。從他在法國期間與眾多女性交往的信件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對美麗女士大獻殷勤,和她們打情罵俏的傑斐遜。

她們當中不缺少富有建樹的藝術家,性格獨立的理想女性,和有婦之夫。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傑斐遜背叛了對妻子的諾言。

畢竟,和上流社會的魅力女性之間,存在一些發乎情止乎禮的浪漫關係,本來就是當時法國的流行。

如果傑斐遜的私生活只有這種風流韻事,他的傳記大概會被拍成一部愛情電影,而不是後人攻擊他「偽君子」的靶子吧。

在傑斐遜擔任總統時,他已經59歲。他的政敵、聯邦黨的報紙《組合報》卻爆出了一樁醜聞,說他在私生活方面不檢點。

在那個年代,「不檢點」指的主要是白人和黑人之間通婚的問題。

1802年《里士滿紀事報》是這麼說的:

「世人皆知,那個人們十分尊敬的男人,在過去的許多年裡,一直與他自己的一名奴隸保持情人關係,她的名字叫薩利……」

後人想像中薩利的肖像

接下來的三個月間,這個轟動的傳聞接二連三地爆發出各種小道消息,各種不靠譜的演繹,有些甚至被人編排成了歌謠。

傑斐遜和黑人薩利·海明斯的醜聞不算是什麼大事,卻讓人懷疑他的品行問題,成為一件跨越政見分歧的殺傷性武器。

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傑斐遜認為人種的差異是大自然的創造,各種族之間的通婚是絕對錯誤的。

雖然傑斐遜的大女兒一直和薩利住在老家,她能夠證明父親的清白,而傑斐遜一直把薩利和她的孩子保持距離,沒有給他們特殊的照顧。

但他的政敵靠這個八卦,直擊傑斐遜的信念和行為之間的矛盾,給他的政治形象帶上了恥辱的烙印。

大概是因為美國總統的性醜聞一直是美國選民們關注的焦點,往近了說有肯尼迪和柯林頓,往遠了說,還有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哈定……

1999年,美國CBS電視台薩利·海明斯醜聞製作的電視劇,沒有收到主流學者的質疑

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有學者、記者和名人八卦愛好者們在孜孜不倦的探究,傑斐遜和「黑美人薩利」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他究竟是不是薩利的大兒子托馬斯的父親?

近年的基因學檢測為有心的讀者解開了謎底,而約瑟夫·J·埃利斯也借這本《傑斐遜傳》,給這段「美國歷史上最長的電視連續劇」寫下了結尾。

相關書籍推薦

《傑斐遜傳:美國的斯芬克斯》

[美] 約瑟夫·J. 埃利斯 著丨2018.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信出版集團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商業應用場景前瞻:想像力與避坑指南
中信出版發布2018年度新知,引爆年度知識服務市場

TAG:中信出版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