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阿里最神秘的作戰部隊,有著怎樣的強大基因?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中供鐵軍」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一支隊伍,也是馬雲口中「最有阿里味兒」的一群人。
馬雲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在創業初期,曾經因為有兩個員工給回扣,儘管他們的業績佔到整個團隊的50%,但馬雲還是親自下手,「咔咔把兩個人裁掉」了。
類似的故事,在「中供」數不勝數。在外人看來,也許覺得小題大做,但對老「中供」人,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了解「中供鐵軍」的人都知道,他們也是最「有情有義」的團隊,這種「情義」形成的歸屬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不是簡單靠利益捆綁能替代。
有人總結,「超強執行力」和「有情有義」,是「中供鐵軍」的最強基因。那究竟阿里這隻神秘鐵軍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近日,筆記俠聯合衛哲團隊,揭秘中供鐵軍這隻神秘地面部隊的致勝之道。
以下內容整理自衛哲首次個人音頻課程《衛哲商業實戰40講》
一、招聘三問:誰來招?怎麼招?招誰?
1.不要輕易下放招聘權
很多規模小的企業,可能只有幾十人、幾百人,我問過很多國內中小企業的老闆,他們一年會花多少時間招人呢?很多老闆回答:「我有人事經理,招聘是他們的事情,我最多招幾個高管。」
這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源頭,最容易犯的錯誤:下放招聘權。這也往往是一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災難的開始。
一般跨國公司基本都會堅持「跨級招聘」,也就是向你彙報的人,至少你要負責。但很多企業沒有做到這一點。
而阿里當時一度採取的是跨四級招聘。比如一個銷售上面有主管,主管上面有城市經理,再上面有大區總經理。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銷售、客服人員的進出,大區總經理都要面試,而一個大區可能達到上千人。
阿里在只有幾百人的時候,馬雲、關明生都會親自面試每一個入職員工。所以,招聘的一個關鍵,是不能輕易下放招聘權。
2.招聘的決策權應該在業務部門
招聘一定不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而應該是老闆、每個業務部門主管的事情,人力資源最多起到輔助的作用。也就是說,招聘的決策權,必須是在業務部門。
阿里的政委權力看似很大,但從來沒有說,阿里招一個人是政委說了算,政委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3.招聘時要聞聞味道
阿里提出,招聘的時候要聞聞味道。什麼是聞味道?
很多公司招聘只看這個人的專業能力、專業背景,而不關心專業背景以外,公司還需要什麼樣性格的人,這個崗位需要什麼非專業能力。
比如,當時我們中供鐵軍很重要的員工入職要素是:能吃苦。
但是你能簡單問,這位同學你能吃苦嗎?答案一定是,能吃苦。怎麼辦呢?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請你講講到現在,你吃過最大的苦是什麼?居然有一個面試者的答案是:我有一次從上海坐火車去無錫,沒有買到座位,是站著去的無錫。
這就可以看出來,每個人對吃過苦的定義和標準,是不一樣的。這類問題是要關心的。
也就是說,公司的人力資源模型中,一定要有技能模型和專業能力模型,同時也需要非專業能力模型。
專業能力符合的人就一定適合加入這個團隊嗎?你的團隊就沒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嗎?如果你的團隊有獨特的味道的話,你最好別招不同味道的人,而是應該想辦法把相同味道的人找到,不要招進來之後再去改變他。
4.找到能做非凡事的平凡人
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還會犯一個錯誤——總是要去找精英、專家、人才。但這些人在你公司規模很小的時候,憑什麼加入?
所以阿里提倡的是,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也就是要形成「人才地級差「。我們知道土地、房子有地級差,其實人才也有地級差。
舉個例子,如果你這個崗位的預算是月薪1萬元,我建議不要從當前收入8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你給他1萬元,他並不覺得感謝,也不覺得翻身了,而會覺得是應該的。所以,最好從當前收入4、5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對他來說,薪酬翻番了。
那你肯定會說,收入4、5千元的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比收入8千元的人低。是的,所以你要在更多的人群中把他找到。一定有人才被埋沒在四五千元的工資裡面。
二、培訓三問:怎麼培訓?誰來培訓?培訓誰?
培訓是阿里「中供鐵軍」的第二把重要的板斧,也正是由此誕生了一個制度「百年大計」。
大部分企業在培訓方面,會犯什麼樣的錯誤?「中供」又是如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1.有考核就要有淘汰。
培訓就像軍隊演習,但現在有很多演習變得像演戲一樣。美軍演習的標準是:平時多流血,打仗不死人。這也意味著,培訓時要還原真實的作戰場面,提高淘汰率。
「有培訓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這是阿里關於培訓的標準。
讓員工倒在演習場上,也是一種負責,這樣他就可以更早地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
對公司也是一種負責,因為還沒有把客戶資源、市場資源交給他。所以阿里任何一個培訓中,都強調高強度和高淘汰率。
2.應該由誰來做培訓?很多公司在這一點上,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迷信外部的專家培訓。外部的專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制度、產品。比如,其他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就一定能培訓你們公司的銷售嗎?答案一定不是。
第二,培訓的教官往往是公司業務部門做得不太好的人。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讓他負責培訓。
但是,要知道二流的教官只能帶出三流的團隊。外部教官的培訓也都只是紙上談兵。
所以,阿里永遠捨得把業務能力最強的一流幹部,拿來做教官。
3.公司的哪些人應該重點培訓?
很多人認為,公司人人都要培訓。都是重點就沒有重點。培訓的重點是「兩個新」:一是新人,二是新幹部。
阿里發展的幾千人的時候,馬雲都在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有人說這是給新人洗腦,對,必須創始人來給新人洗腦。
比如,創業的初心是什麼?公司為什麼要存在?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什麼事情鼓勵,什麼事情反對?
創始人不是去做技能的培訓,而是做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培訓。這第一課,是不能外包的。
第一個重點:培訓新人。
培訓新人時,要用正常工作量的1.5倍到2倍的強度去訓練他們,要讓他們感受到,上崗以後反而沒有培訓時那麼苦、那麼難。
很多公司的入職培訓是搞團建、聚餐,新人特別開心,但上崗以後卻發現公司工作不是這樣的。
所以,新人培訓應該高強度。
第二個重點:培訓新幹部。新幹部一般有兩類:
一類是公司內部提拔起來的新幹部。沒有人天生會當幹部,從被人管到管人,是一個很大的跨度。很多員工被管的時候說,經理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我做了經理肯定不會這樣。
但是,他做了經理或許比以前的經理「更壞」。十年媳婦熬成婆,熬成以後是壞婆婆。因為他的老師就是壞經理,他沒見過好經理。
所以,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幹部,要邊干邊學,而學費是創始人、整個組織在付的。
一類是外面招來的新幹部。外來的新幹部原來在別的公司當經理、總監,來了以後可以當經理、當總監嗎?
其他公司經理的做法,跟你們公司一樣嗎?也許不一樣。其他公司總監的做法,即使是同行業的,來了以後就能做同樣的事嗎?當然不是。
如果一樣的話,那你的公司跟其他公司還有什麼區別?
所以,要重點培訓新人、新幹部。
培養新幹部的時候,哪個環節最重要呢?就是要「抓住班長和連長」。
蒙古軍隊曾經戰無不勝,但蒙古軍隊卻鮮有名將,也沒有留下兵書。但是,蒙古軍隊卻把我們有《孫子兵法》的民族打敗了。
他們成功的核心,就是它抓住了十夫長、百夫長。而「十夫長」就是班長,「百夫長」就是連長。
公司中最小的組織單位是「工作組」或「小組」。這些最小的作戰單位是最重要的。
另外,主管級別的幹部一定要自己培養。如果公司主管級別的幹部,你都無法自己培養,還需要空降,那你的組織肯定沒希望,員工也會覺得,天花板太低了。
三、價值觀才是成功之「道」
我在阿里巴巴時,曾有兩個裁人報告讓我感到很驚訝,因為這兩個案例,哪怕在百安居這個非常規範的國際化公司,這兩個人都還夠不上被開除。
第一個案例:
山東有一個供應商,他把中國供應商兩年的合同,賣給了當地的一個房地產開發商。
雖然,這個中國供應商是不可能賣房子的,而且也沒有客戶投訴。但大區的總經理仍然拿著錢,主動向客戶道歉,回來以後直接提出申請,要開除這個員工。
他違反了什麼?對公司沒有造成損失,客戶也沒有投訴,基於500強跨國公司的管理方法,最多給予一個警告。但在阿里,他觸犯了高壓線——客戶第一。
在阿里對「客戶第一」這個價值觀進行了具體的描述,比如紅線、高壓線在哪裡。阿里規定有「一類過失」和「二類過失」。什麼是二類過失?就是有兩次機會改正;什麼是一類過失?就是一次改正機會都沒有。
阿里巴巴的「客戶第一」,中國供應商團隊有一個重要的解讀:不對客戶做過度承諾。
換句話就是:別忽悠客戶。馬雲當時說:電子商務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已經長得像騙子了,你還敢過度承諾?
那什麼叫「過度承諾」?比如銷售說:你付5萬,今年肯定能賺100萬。在阿里,任何銷售如果有這樣的說辭,只要證據確鑿,就會立即開除。
第二個案例:
廣州有一個非常優秀的銷售,服務了上百個客戶。阿里有規定:要對客戶做定期回訪,還要有回訪記錄。
但每個月回訪100個客戶確實很辛苦,所以他就在CIM裡面填寫了一個不存在的拜訪記錄。
很巧,阿里品控抽查時,打電問這位客戶:幾月幾號某某經理有沒有來過?對方說沒來過呀,那天廣東刮颱風,我公司門都關了。
虛假拜訪記錄,在阿里就屬於一類過失,立即開除。他即沒有違反客戶第一,而且客戶也沒有投訴。那他違反的是什麼?——誠信。
阿里對「誠信」這個價值觀的描述,很具體的一條就是:不做虛假拜訪記錄。
所以價值觀並不是喊口號。
每個公司都有價值觀,但是真的能否解讀每條價值觀?
解讀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這條價值觀之下,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哪些行為加分?哪些行為減分?哪些行為是要開除?
很多公司把價值觀倒背如流,但我問:同樣是客戶第一,你的「客戶第一」跟阿里的一樣嗎?不一樣。
都是「誠信」兩個字,但每個公司肯定有自己對於「誠信」的解讀,也有在這條價值觀之下不希望發生的事。
一個團隊的成功,有三件事情,「道、理、術」。中國供應商的成功之「道」,就在於它的文化價值觀。
這也是為什麼2010年我要辭職離開阿里巴巴。2010年,「客戶欺詐門」事件,中供鐵軍內外勾結,這是我不能容忍的,因為這是阿里所有靈魂、制度的根(阿里的靈魂和根——誠信二字)。
這就是「道、理、術」中的「道」。招聘、培訓、考核這「三板斧」就是理,而支撐這個「理」的,是文化價值觀,也就是阿里最重要的「道」。
四、如何真正做到有效的激勵?
1.傭金一定要有調節機制
阿里對於不同級別的傭金制是很有講究的,一個原則是:不接客的是用獎金制,接客的用傭金制。
接客的往往是直接銷售、客服。而主管和區域經理都不接客,所以是獎金制。只要不對客戶直接銷售產生作用,那就不用傭金制。
阿里以前要求主管陪訪,所以主管可以拿到整個團隊銷售比例的傭金,因為他既對團隊負責,又對客戶負責。
所以,傭金和獎金的設置參考的不是級別,關鍵是看是否直接對客戶產生作用。
但是,從主管這一級別開始,傭金應該要有調節機制。因為主管有兩個職責,第一陪訪,主管要幫員工一起去拿單;第二主管有團隊管理。
為什麼傭金一定要有調節機制?
比如,阿里的主管和員工的比例,大概在1:7到1:10之間。如果我們假設7個人的團隊中,只有一個銷售特別牛,剩下6個都很爛。如果只強調傭金制,那就意味著主管只靠一兩個做得好的銷售就可以了,不需要整體團隊的提高。
但是團隊如果不出單的話,團隊流失率會很大,所以我們在中供鐵軍當時推行過一個制度,叫「破零」。如果一個團隊一個月有人零業績,那整體傭金是會被打折扣的,因為主管沒有起到帶團隊作用。
另外,如果只強調傭金制,那主管陪訪也就變成永遠只是陪銷售最好的那個人,但實際上,銷售最好的人一般都不需要陪了,主管最應該陪的是新的銷售和比較弱的銷售。
所以,調節機制,就是要通過這樣的導向,引導主管除了關心客戶以外,還要關心團隊。
2.獎金要與非業績掛鉤
阿里的獎金分兩個核心,一部分是業績,一部分是非業績,所有的區域經理、大區總經理都一樣。
不能說獎金跟業績無關,因為獎金的來源還是業績,但不是100%跟銷售額掛鉤。阿里叫五五開,也就是50%跟業績掛鉤,50%跟非業績掛鉤。怎麼理解?
五五開不代表業績為零的時候,還能拿到一半獎金,因為所有的獎金是根據業績算出來。而是可以通過非業績因素調高你50%的獎金,也可以調低50%。
阿里的非業績因素特別簡單,三件事:團隊、策略、價值觀。
什麼是團隊呢?甲管一個區域,乙管一個區域,甲的區域向公司拓展新區域,完成業績的同事,並輸出了三個主管;乙也完成了業績,但沒有輸出主管。
你覺得誰對公司貢獻大?當然是甲;誰更難?當然是甲。所以甲的團隊就應該加分。
什麼是策略?策略就是一個公司的打法。
比如公司的定位是中小型的客戶,我們還是以甲、乙兩個主管為例。甲管一個區域,乙管一個區域,甲做了100萬業績,乙也做了100萬業績。
但是,甲是靠1個大客戶拿下來的100萬,而乙是靠10個中小客戶拿下來100萬業績。那麼甲的策略就不符合公司的要求,因此非業績因素就會被扣分。
什麼是價值觀?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兩類過失,一類過失直接開除,二類過失就是沒有做好,但也沒有到開除的程度,所以又可以調節價值觀打分。
總的來說:第一線銷售和客服是純傭金制度,到了主管級別以傭金為核心,少量增加團隊份額,到了區域經理、大區經理就是獎金。獎金的來源是銷售額,但不直接掛鉤,還要掛上非業績因素。這些是阿里巴巴制定製度的基本的原理。
3.這些怎麼落到具體的2B業務?
以前阿里發明了一個制度,叫金銀銅牌制度。根據完成訂單的數量分階梯發傭金這就能防止銷售拼單。
金銀銅牌制度的核心叫當月業績決定下個月的提成額。這個制度一開始很招人罵,覺得太痛苦,但是這個制度促成了阿里銷售非常好的習慣:既要開發新客戶,又能吃透客戶。
比方說這個月有個銷售完成了10萬業績,這決定了他下個月有20%的提成,如果他下個月只做了5萬,他就只能提成5萬的20%。而且下個月從金牌跌為銀牌,5萬提成額是10%,即使後面又做了10萬,也只拿到10%,也就是提1萬。
所以要獲得利益最大化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把業績搞像成心電圖一樣起起伏伏,而要連續、穩定,所以當時阿里巴巴叫「連金」,要連續得到金牌才有意義。
阿里銷售業績為什麼能持續穩定,核心就是金銀銅牌制度決定的。當月業績決定下月提成,或者叫當季度業績決定下季度提成。所有做2B業務都可以學,但2C不行,因為2C有季節性。
傭金的比例不在於高或低,核心在於續費。從SaaS模式看,能保證第一單10%的利潤率已經很不錯,大部分SaaS公司第一單是虧的。所以你要做一個客戶生命周期成本和收入利潤的管理。
我在阿里的時候做了一件事情:實施新續分開制度,搞得「天怒人怨」,但那時候確實是不得不這樣做。但新續分開不是靈丹妙藥,要知道在什麼時候適合用新續分開的制度。
在一個區域,新增客戶已經比較乏力的時候,就要新續分開。否則就會守著老客戶,不去開發新客戶。而客戶飽和的時候新續要合併。
阿里的核心制度是新簽、續簽、團隊都要分開,考核也是分開的,但一定不能全部一刀切。
有些區域,新簽和新續,是可以合併的。因為他服務的過來。當他服務很多老客戶,他沒有能力拓新客戶的時候,就要讓他轉續簽,另外找一批人搞新簽,新續服務三者關係,怎麼排列?這個是阿里的核心。
什麼時候揉在一起?什麼時候分開?沒有標準的答案,但這卻能影響整個激勵機制的設計。但有一條,新簽銷售,哪怕新續分開,只要後面續費就行。
這樣能提高新簽員工的穩定,他留在公司不走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只要不斷簽客戶,以後別人幫我續簽我多少都還有一點。
至於設定多少比例,我們得算這個賬:
① 計算任何費用之前,要算一算你的毛利多少?
② 固定的服務成本要扣掉,這實際上是銷售拿的,這就要分整個客戶周期,第一年服務成本,第二年服務成本,都要算清楚,包括開發成本、升級成本。
這些全部計算完以後,就得出了這個客戶周期里的綜合成本,那這個周期的綜合收入也就有了,後面就是怎麼算賬,怎麼分了。
③ 一個經驗和教訓:切忌年中改制度,錯也要錯到底。
年中改制度,是第一線員工最不認可的,他們會覺得公司說話不算數。所以錯誤的也要執行到年底。
要麼1月1號改,要麼春節正月15改,to B業務就兩個點可以改。比如,正月十五,大家回來上班,重新開戰。正好春節以後第一天開改新制度。
因為制度設計非常的敏感,也非常的重要。所以阿里很謹慎調整制度。
※慘遭黑客洗劫,義大利交易所BitGrail損失1.7億美元加密貨幣
※新中產,將乾死80%的生意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