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尼寺中的金枝玉葉——關於隋代李靜訓墓的幾個問題
原標題:萬善尼寺中的金枝玉葉——關於隋代李靜訓墓的幾個問題
1957年8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城牆玉祥門外西站大街南約50米處發掘了一處隋代墓葬[1],墓葬規模不大但葬制奇特,隨葬品亦極其豐富,許多精品為首次發現。從墓誌得知,墓主李靜訓,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六月死,年僅九歲,同年十二月葬於京城萬善尼寺之內。李靜訓墓石棺因難以外運而入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其餘文物均送往北京,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其中的精品在為紀念國慶十周年而建成開放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中展出。時至今日,學術界在講到隋代考古和文物時,李靜訓墓都是不能不提及的。那麼,李靜訓是怎樣的一位女童?為何死於汾源宮又高規格葬於萬善尼寺?其隨葬品中的金冠飾有哪些獨特之處?本文對這些以往未曾關注過的問題做一探討。
一、關於墓主
李靜訓,字小孩,父系母系均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曾隨周武帝宇文邕平齊,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在與突厥的戰爭中以身殉國,其父李敏時年7歲,也因此受隋文帝楊堅的恩寵,被養於皇宮之中。李靜訓的外祖母是楊麗華。楊麗華生於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其父楊堅為北周重臣,被賜予鮮卑貴族普六如氏;其母獨孤氏,為西魏、北周時期鮮卑貴族世家獨孤信之第七女。楊麗華為楊堅與獨孤氏的長女,自幼品貌出眾,氣質高雅,且性情柔順。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八月,13歲的楊麗華被選入宮中納為太子妃,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死,太子宇文贇即位為周宣帝,楊麗華也被立為天元皇后。大象二年(580年)春正月,又冊封為天元大皇后。大象二年五月,22歲的周宣帝病死,7歲的太子宇文衍即位(周靜帝),年僅20歲的楊麗華被尊為皇太后。為免意外,楊麗華將其父隨公楊堅提為大丞相、總軍國事,實際掌管了北周的軍政大權。7個月後,楊堅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楊麗華對此極為不滿,常常將憤怨露於臉上,致使其父楊堅心有愧疚[2],後代也因此將楊麗華立為守制夫家、恪守婦德之賢婦[3]。
楊麗華與周宣帝僅生一女宇文娥英。周宣帝死時,娥英也不過五六歲。宇文娥英及笄,也就是開皇八年(588年)以後,楊麗華親自在皇宮中為女兒挑選女婿,「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的李敏,在數百人中脫穎而出,楊麗華藉機為李敏爭得上柱國,光祿大夫[4]。開皇十九年(599年),李敏第四女李靜訓出生,從墓誌載「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養,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5]看,李靜訓自幼由楊麗華帶在身邊撫養,自然是楊麗華到哪兒就帶到哪兒。
有關李靜訓之事,文獻沒有任何記載,從其墓誌知李靜訓死在汾源宮。汾源宮,也名汾陽宮,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的天池邊。關於汾源宮創建的時代,一般定為隋煬帝大業初年[6],是隋代著名的避暑離宮。據《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隋紀五》載:大業四年三月乙丑,隋煬帝車駕幸五原,夏四月,來到汾源宮避暑,楊麗華與李靜訓當是隨駕來此居住的。可能是路途勞頓所致,六月一日,年方九歲的李靜訓因病歿於汾源宮中,楊麗華十分悲痛,隋煬帝也「撤懸輟膳,頻蒙詔旨,禮送還京,賵賻有加」[7]。李靜訓無隋封號,所謂以禮應是特例,靈柩回京後應該安放於萬善尼寺中,半年後將其厚葬於此地,這也應是楊麗華的主意並經煬帝同意了的。就近埋於離宮城不遠的萬善尼寺,一則強化的是北周宇文家族的血脈,二則便於周皇太后及宇文家族的祈福。
據《隋書》卷三《煬帝紀》、《周書》卷九《楊後傳》載:大業五年(609年)三月,隋煬帝西巡,六月到達張掖,楊麗華死於此地,年四十九。死前,楊麗華仍不忘最後一次為女兒爭取利益[8]。北周宣帝宇文贇共有三子,長子宇文衍即位時僅7歲,北周滅亡時,9歲的靜帝宇文衍也死於弒殺,另外兩子均死於襁褓,宇文娥英是宣帝宇文贇唯一的子嗣,故楊麗華竭力保護。大業十年(614年)李敏因隋煬帝猜忌被處死,年39歲,數月後,其妻宇文娥英亦賜鴆而終。除了第四女李靜訓,李敏與宇文娥英其他子女的下落均不得而知,因沒有了外祖母楊麗華的保護,很可能亦遭牽連,北周宣帝宇文贇子嗣至此斷絕。丈夫、父親、弟弟均為皇帝的楊麗華,在改朝換代的重大變故中,命運之悲慘令人嘆息。
二、關於葬制
李靜訓墓誌載其葬於「京兆長安縣休祥里萬善道場之內」,萬善道場即萬善尼寺。唐韋述《西京新記》卷三記載:「朱雀街西之第四街,即皇城第三街。街西從北第一曰安定坊,……次南休祥坊,東南隅萬善尼寺,周宣帝大象二年立。開皇二年度周氏皇后嬪御以下千餘人為尼以處之。」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卷十《唐京城四·休祥坊》「萬善尼寺」條下注云:「本在故城(指漢長安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開皇三年移於此」,清代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四亦有類似記載。
北周宣帝宇文贇是北周第四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暴虐荒淫的皇帝之一,其後宮生活也頗具「特點」:同時冊立五位皇后;其父周武帝屍骨未寒便將其父後宮女性不論年齡模樣一律收入自己後宮;下令在全國大選美女,所有女孩包括儀同以上官員的女兒,未經宮廷挑選,一律不準婚嫁。這樣的後宮,嬪妃宮女自然不會少,故有千餘人入萬善尼寺之說。北魏以來,隨著佛教的興盛,皇后嬪妃入寺為尼逐漸流行,北周成為慣例,因此,靜帝宇文衍即位後,宣帝後宮女性均遣送出宮,入寺為尼,她們的去處就是北周長安城中的萬善尼寺。581年2月,楊堅建立隋朝。楊麗華因是新皇帝的女兒,史書沒有記載她的去處,以她的個性和與父親的矛盾,應該也是帶著女兒去了萬善尼寺的,正因如此,隋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城宮城建成後,萬善尼寺也遷至新都的休祥里。休祥里位於宮城西牆外不遠處,出宮城南門,沿著承天門大街西行出安福門即輔興里,輔興里西邊就是休祥里,將萬善尼寺置於此地,可能也是楊麗華的緣故。直至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楊麗華被皇父封為隋樂平公主,她才出寺返俗,開始居於皇宮中。楊麗華在北周宮中時,與嬪妃們關係融洽,在隋公主位上,與其弟即後來的隋煬帝楊廣關係也很好,活躍於大興城皇宮且有相當的話語權[9]。
中國新石器時代,幼童的葬俗就與成人不同,如仰韶文化兒童死後葬具使用瓮棺,不是埋葬於成人公共墓葬區,而是埋於居住區內,體現出對兒童憐憫愛護的觀念。在世界歷史長河中,統治者對葬身地下死者的保護一直是非常重視的,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的埃及吐坦哈蒙法老陵墓,甬道牆壁就有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中國古代,官僚貴族下葬時,除了使用嚴密牢固的埋藏技術以防他人騷擾外,有的還使用魔法、咒語。如1980年在山東濟寧金鄉魚山發現的兩座漢墓,在M1墓門的上檻石上刻有「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10]。李靜訓身份顯貴又童年夭殤,自然葬地葬儀非同尋常。李靜訓墓為長方形豎井坑式,口大底小,口部長寬為6.05×5.1米,底部為5.5×4.7米,葬具使用了密封結實的石棺槨。有趣的是,在李靜訓墓石槨、石棺的頂部中央,均刻有「開者即死」四個大字(圖一),以恐嚇詛咒騷擾盜掘者。不僅如此,下葬後「即於墳上構造重閣,遙追寶塔,欲髣髴於花童;永藏金地,庶留連於法子」[11],作為超度祈福之場所,這種葬制在中國古代也是罕見的。考古發掘時,曾在墓葬地面上發現有殘存長50米、寬22米,殘高數米的夯土台基,可以想見當年重閣建築的高大宏偉,雖然地面上的木構建築早已毀塌,但堅固的夯土台基,卻保住了底下的李靜訓安然無恙。
三、關於金冠飾
李靜訓墓隨葬品極其豐富,有金銀器、銅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達235件。在石棺與石槨之間放置專為死者製作的陶俑及陶質生活明器,石棺內隨葬的都是死者生前的使用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重器。由於墓葬未被盜擾過,石棺中的李靜訓安卧的姿勢保持了1300多年。鑲嵌珠寶的金冠飾位於頭骨,金項鏈仍然戴在脖頸,一對金手鐲還在兩手腕,兩枚金戒指、銀指甲套也在手指上。精緻的金高足杯、金釦玉杯、銀盒、銀勺,玉器、漆器、銅器琳琅滿目,環繞其身邊。李靜訓墓出土的陶俑、瓷器、玉器、玻璃器,相關書籍、文章多有論述,金項鏈、金手鐲也有學者做過專門研究[12],但鑲嵌珠寶金冠飾卻鮮有提及,更沒有專門研究,僅有個別學者將此金冠飾定名為「黃金鬧蛾撲花」,但卻誤認為是唐代的鬧蛾實物[13]。
鑲嵌珠寶金冠飾出土時,因已變形散亂,故原報告對此並未作詳細介紹,只是分作零件編號,稱為髮飾1件,衣飾金花1組,金飾品3件[14],後經文物工作者修復,得以面世(圖二)。筆者曾有幸對鑲嵌珠寶金冠飾仔細觀察過,其高11厘米,寬8厘米,厚5厘米。金冠飾下部是金片製成的三叉形插,插上面裡層為金片捲成的圓台座,台座外壁一周插有許多用直徑約1.5毫米的粗金絲編成的花枝。花枝上又綴有許多用金箔、銀箔剪成的五瓣花朵,花蕊中鑲嵌珍珠,花朵之間亦有金筐寶鈿花蕾和如意雲頭長條形金薄片。最為精彩的是金冠飾的頂部,一隻張開翅膀作飛翔狀的蝴蝶。蝴蝶翅膀用直徑約1毫米的金絲編出翅膀形狀和骨架,再用0.7毫米的細金絲層層疊疊編織填補細部,蝴蝶軀體呈圓柱中空狀,裡面放有香料,外繞金絲網,上綴珍珠。蝴蝶頭仍用細金絲編織,眼睛則用珍珠表示,鬍鬚用金絲掐制,極為細膩生動。金冠飾綜合運用捶揲、拉絲、編織、剪切、鏨刻、鑲嵌等各種工藝,可謂巧奪天工之作。
李靜訓出身鮮卑皇室貴族。鮮卑貴族自古喜好以金飾冠,隋以前鮮卑金冠飾多有發現,如內蒙古達茂旗出土的樹枝狀金牛頭、金馬頭冠飾[15](圖三),遼寧北票晉墓、朝陽晉墓出土的花樹狀金冠飾[16](圖四、圖五),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嵌寶石金冠飾。隋代金冠飾[17],目前僅見於李靜訓墓一件。唐代,京城貴族婦女墓中仍有金冠飾出現,如唐代武德四年(621年)賀若闕墓[18](圖六),開元十二年金鄉縣主墓及二十四年(736年)李倕墓[19](圖七)。賀若闕亦出身於鮮卑貴族,且做過北周王妃,後嫁之夫獨孤羅,與楊麗華之母隋文帝獨孤皇后同為獨孤信之子女,金鄉縣主、李倕均為唐代宗室公主。李靜訓墓金冠飾與魏晉北朝時期鮮卑金冠飾、唐代金冠飾造型均不同,工藝更為精細,很可能是楊麗華做皇太子妃、皇后時所用之物。李靜訓墓金項鏈學者研究認為其原產地來自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18],金冠飾是否也來自西方,由於缺乏實物對比很難確定,但與文獻記載的唐代女性所戴的一種輕金冠卻很相似。宋李昉等編纂的《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七十二「浙東舞女」條引《杜陽雜編》載:「寶曆二年,浙東貢舞女二人,一曰飛鸞,一曰輕鳳,……戴輕金之冠,……輕金冠以金絲結之,為鸞鶴之狀,仍飾以五彩細珠,玲瓏相續,可高一尺,秤之無三二錢,上更琢玉芙蓉以為頂。」李靜訓墓亦有白玉圓雕卧獸、白玉片狀動物飾件,是否也如文獻之記載是金冠頂部的裝飾物?看來,李靜訓墓金冠飾的復原及它的風格,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1]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9期,471頁~472頁。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2]《周書》卷九《楊後傳》:「初,宣帝不豫,詔後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漸,劉昉、鄭譯等因矯詔以後父受遺輔政。後初雖不預謀,然以嗣主幼沖,恐權在他族,不利於己,聞昉、譯已行此詔,心甚悅之。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及行禪代,憤惋逾甚。隋文帝既不能譴責,內甚愧之。」
[3][宋]洪邁《容齋隨筆》卷第三「三女後之賢」條記:「楊堅女為周宣帝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及禪位,憤惋愈甚。堅內甚愧之,欲奪其志,後誓不許,乃止。」[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十四「女後之賢」條:「楊堅女為周宣帝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及禪位,憤惋愈甚。堅內愧之,欲奪其志,後誓不許,乃止。」
[4]《隋書》卷三十七《李敏傳》記載:「(李)敏字樹生。高祖以其父死王事,養宮中者久之。及長,襲爵廣宗公,起家左千牛。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開皇初,周宣帝後封樂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擇婚對,敕貴公子弟集弘聖宮者,日以百數。公主親在帷中,並令自序,並試技藝。選不中者,輒引出之。至敏而合意,竟為姻媾。敏假一品羽儀,禮如尚帝之女,後將侍宴,公主謂敏曰:『我以四海與至尊,唯一女夫,當為汝求柱國。若授余官,汝慎無謝。』及進見上,上親御琵琶,遣敏歌舞。既而大悅,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上因謂敏曰:『今授汝儀同。』敏不答。上曰:『不滿爾意邪?今授汝開府。』敏又不謝。上曰:『公主有大功於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卿柱國。』敏乃拜而蹈舞。遂於坐發詔授柱國,以本官宿衛。後避諱,改封經城縣公,邑一千戶。歷蒲、豳、金、華、敷州刺史,多不蒞職,常留京師,往來宮內,侍從游宴,賞賜超於功臣。」
[5][7][11]見李靜訓墓誌,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25頁。
[6]見山西省人民政府立保護標誌牌:汾陽宮遺址,築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有關汾陽宮考證研究,見霍斌《隋汾陽宮考》,《山西檔案》2013年第1期。
[8]《隋書》卷三十七《李敏傳》:「樂平公主之將薨也,遺言於煬帝曰:『妾無子息,唯有一女。不自憂死,但深憐之。今湯沐邑,乞回與敏。』帝從之。竟食五千戶,攝屯衛將軍。」
[9]《周書》卷九《楊後傳》:「後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嬪御等咸愛而仰之。」《隋書》卷二三《五行志下》:「開皇末……蜀王秀得罪,帝將殺之,樂平公主每匡救,得全。」
[10]顧承銀、卓先勝、李登科《山東金鄉魚山發現兩座漢墓》,《考古》1995年第5期,385頁~387頁。
[12][18]熊存瑞《隋李靜訓墓出土金項鏈、金手鐲的產地問題》,《文物》1987年第10期,77頁~79頁。
[13]賈璽增《中國古代立春與元夕節象生頭飾(中)——鬧蛾》,《紫禁城》2010年第8期,84頁~87頁。
[14]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18頁。
[15]陸思賢、陳棠棟《達茂旗出土的古代北方民族金飾件》,《文物》1984年第1期,81頁~83頁。
[16]陳大為《遼寧北票房身晉墓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第1期,24頁~26頁;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市文物管理所《遼寧朝陽田草溝晉墓》,《文物》1997年第11期,33頁~41頁。
[17]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4期,1頁~9頁。
[18]貟安志《陝西長安縣南里王村與咸陽飛機場出土大量隋唐珍貴文物》,《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6期,45頁~52頁。
[19]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唐金鄉縣主墓清理簡報》,《文物》1997年第1期,4~19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西安市唐代李倕墓冠飾的室內清理與復原》,《考古》2013年第8期,36~45頁。
(作者工作單位:陝西歷史博物館)
※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
※北京昌平區陽坊鎮前白虎澗村寶雲寺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