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不起,可能會嚇著你

對不起,可能會嚇著你

長 輩

不管還找不找得到曾經的年味兒,

也不管是不是還聽得到

連天的爆竹聲,

年,就算是過了。

過了年,

我們就都長了一歲,

孩子又懂事了一些,

父母又蒼老了一歲,

而自己的頭上確乎又多了几絲白髮。

時間就是這樣,

生命的長河慢慢地流過歲月,

流過悲歡,流過坎坷,

一直的,向著終點流去,

從不停歇。

而「年」,

就像這河流的一個渡口,

一些人中途下船,

另一些人繼續未知的旅程,

誰也不知道

自己會不會到達下一個渡口。

是的,

今天聊的話題有點沉重。

我大概是一個愛胡思亂想的人,

小時候見人家辦喪事,

就好奇的問大人,

死是怎麼回事兒,

父母總是嗔怪我

「小小孩子想這些做什麼」,

然後就用諸如睡著了,

累了之類的話敷衍了事。

後來慢慢懂事了,

常常在睡覺前

莫名的會想到自己的死,

恐懼瞬間填滿了胸腔,

然後驚恐萬狀的坐起來,

狠狠的呼吸上幾口,

好象那暢快的呼吸

能證明自己還活著,

並以此壓制那種恐懼一樣。

這樣的情形

幾乎貫穿了我整個的少年。

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

我每每盯著他們

滿是皺紋的蒼老的臉,

想到他們用不了多久就會死去,

心裡便會湧起一種難言的悲傷。

當我認識到死亡

是那樣的無可避免時,

悲傷便化作了一種深深的無奈。

爺爺奶奶走得都很平靜,

就像睡著了一樣,

原本平緩的氣息慢慢地弱了下去,

一聲長氣之後,

終於再沒了聲音。

家裡亂成一團的空當,

我就坐在炕頭靜靜地看著他們的臉,

安詳、寧靜又有一種說不出的灰暗。

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接近死亡,

我卻再沒有孩童時的恐懼,

甚至也沒有多少的悲傷,

就像車子到站,乘客下車,

就像學業結束,各奔前程一樣,

一切都那麼的理所應當。

史鐵生說,

「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情」,

是的,對一件註定要來的事情,

自然無需急著恐懼甚至悲傷,

更何況,自己尚且年輕,

全力以赴的應對

比「死」更難的「活」這件事情,

才是正道。

上中學時,讀《背影》,

對於朱自清先生的幾番落淚很是不解,

覺得大約是文人敏感的緣故吧。

後來教學生《背影》,

對先生落淚的原由

也只是借用參考書上的「父子深情」來解釋,

心中卻不以為然,

總覺沒得了文章妙處。

直到忙完了爺爺的後事,

收拾老宅雜物時,

父親正一臉凄然的抹拭爺爺的遺照,

猛然間,我看到他鬢角從生的白髮,

心念一動,淚水便瞬間盈滿了眼眶。

我懂了,

原來讓朱自清落淚的不止是父子的深情

,更是一種關於生死的所謂定數。

一個家族,就像一列長隊,

長者帶頭,青年人居中,

小孩子跟行在最後,

互相攙扶著在時間的長河裡跋涉。

某時某刻,一個節點到了,

長者死去,後來的人便依次補上。

沒有了長輩的庇護,

青年人便成了長者,帶著隊,

慢慢地走向他自己的死亡。

長輩猶如橫亘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高牆,

這高牆在,

我們永遠是那個不知愁苦的孩童,

盡情體驗生的美好。

每一個長輩離去,

這高牆就頹敗一分,

當這高牆終於坍塌時,

我們將孤獨的直面死亡。

生老病死,雖是常理,

但於長輩,

自有一種昂首前行的悲壯,

雖是定數,

但自有一種慨然赴死的凄涼,

也正如此,

先生筆下父親的背影,

才具有如此動人心魄的力量。

還有一件小事,頗值得一提。

春節走親戚時,媳婦對我說,

前幾年到老輩家走親戚

都是小舅子的事兒,

但最近幾年,

岳母不讓孩子代勞了,

一定要親自去不可。

原因是長岳母一輩的老人們

一個個相繼離去,

剩下的能見一面就少一面了,

說來頗有些傷感。

曾經有個笑話,

一個哲學家到大學裡訪友,

進門之前被保安

盤問了三個問題,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讓哲學家大為嘆服。

拋開深奧的哲學探討,

作為普通人,

這三個問題對我們同樣有意義。

中國人的社會定位,

首先是從宗族關係開始的,

從這裡大概可以找到前兩個問題的答案。

宗族關係像一張巨網,

宗族裡的每個人都是這網上的一個節點,

處在這網路最中央的就是宗族裡的長輩了,

然後通過各類血緣或者姻親的網線將大家聯繫在一起,

每個節點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

中國人回答「某人是誰」

這個問題一定先從這個人的宗族關係入手,

某某是誰的兒子或者孫子,

某某是誰的侄兒、

外甥或者表哥表姐之類。

循著這張大網,

我們能方便地找到自己的來處,

也才有了身為兒女、父母、

夫妻、兄弟等等的社會角色和責任。

當長輩離去,結節斷裂,

這張大網也變得不再完整。

我們可以依靠聯繫的節點越來越少,

曾經的繁盛漸次隱去,

可以追溯的來路也愈顯飄渺,

而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卻在這飄渺和漸隱中慢慢清晰起來。

據說,許多老人都會

夢到兒時與長輩一起的時光,

臨終前會叫一聲媽媽。

我想,這大約是因為:

有長輩在,我們來路可追;

有長輩在,我們不會孤獨;

有長輩在,我們倍加勇敢。

(原創作品,敬請關注,謝謝轉發)

行攝鳳城

堅持原創精神、公民視野、草根情懷,時事述評、影視評論、旅行見聞等類型文章。胡楊陪你聊天、說事、談心。

行攝鳳城

胡楊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攝鳳城 的精彩文章:

年味兒※打鞦韆

TAG:行攝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