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為什麼《舌尖3》不好看了?

為什麼《舌尖3》不好看了?

|楊震宇編輯|朴芳

伴隨著人們陸陸續續回到打拚的城市,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這眼看著又一個新春佳節就這麼過去了。今年嚴厲的禁炮令和話題度越來越低的春晚,讓尋常百姓所謂的「年味」更加顯得格外稀少和珍貴。

然而春節除了春晚和院線大片之外,能讓一家人都值得期待的年度節目其實並不多,《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可以算的上是一個。而繼第二季之後,時隔四年,從大年初四開始播出的第三季,自然也是吸引了全國吃貨的目光,話題度還未開播就已經很高了。

作為中國紀錄片中最知名和成功的IP,隨著第一季黑馬似的爆火,《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美食紀錄片的標杆,這次的第三季也被寄予了觀眾們對於春節一飽眼福,欣賞美食的厚望。但是播出後,豆瓣評分6.5分的成績,以及網路上關於廣告和劇集中不少錯誤的爭議,讓這個經歷了製作團隊全新更換的《舌尖3》,剛剛播出,就出師不利。

新一季背後團隊大換血 導演和製作公司都換了

2012年陳曉卿導演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憑藉對中國美食的深刻解讀、精緻的鏡頭展現、靈動的配樂和精良的製作,迅速俘虜了全國觀眾的心,一夜爆火,取得了豆瓣9.3分的超高成績,讓紀錄片這一種影視形式走進了主流觀眾的視線里,被網友評論道為「下飯神器」,足可見其當時的影響力。

而兩年後原班人馬的第二季,在展現美食之中嘗試加入一些生活故事,探討人和食物的關係。雖然在口碑上有所下滑,但還是整體上中規中矩,依然還是熟悉的味道。

但是讓人期待久違了四年的第三季,在預告片預熱階段卻引發了不少的議論,觀眾們發現導演和整個製作團隊都換人了。

為新一季《舌尖》執導筒的,是1993年開始在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組從事紀錄片創作,製作過《中國人的活法》《中國人在非洲》和《我們這五年》的女導演劉鴻彥。

變換的不光是導演,這次《舌尖3》背後的製作團隊也換了,來自於一家新三板影視公司: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視影視)。

這家成立剛滿3年的影視公司,在上市前期實現了不錯的收益,而隨著其發展壯大,業務重心也逐漸從宣傳片、紀錄片、影視劇協調發展,轉向為側重於影視劇和綜藝業務,傳統的紀錄片和宣傳片比重不斷減少。

據悉這次傳視影視的初次參與,為《舌尖3》提供了包括前期航拍、DIT數字影像工程管理、後期剪輯以及包裝等專業服務。

可能看了一個假的《舌尖3》 這是《國家寶藏》嗎?

正是全新的導演和製作團隊,讓《舌尖3》區別於以往兩季,有優秀出彩的地方,也有不那麼讓人滿意的缺陷,這點從觀看體驗上可以明顯感受出,也正是觀眾和網友吐槽的重災區。

不難理解,期待了四年,又趕上春節,全家圍在一起看電視的日子,觀眾自然要求和期待非常高,對於節目的畫面內容,剪輯節奏等都是很大的考驗。

很多觀眾都是打開電視,正襟危坐,準備來一場關於美食的視覺盛宴。但是看完節目後,一臉懵逼,先前極高的期望瞬間轉化為失落,最大的感受是,美食在哪裡,說好的「舌尖上」的中國呢?

看完已經播出的幾集之後,留在頭腦中唯一的感受,就是貫穿全片的「離題感」。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鐘,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可以看出,這一季導演希望脫離出前兩季單純圍繞美食的框架,著重描繪中華飲食文化對於平凡百姓生活的意義。

本意是尋求區別於前兩季的突破,和整個系列內容的升華,但無奈有些用力過猛,矯枉過正,力道使得不討好了,再加上50分鐘不短的片長,缺少著重刺激點的設置,讓有些乏味的套路顯得更加不夠吸引眼球了。

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器具》為例,本意是希望通過中華飲食文化中器具多樣性的描繪,凸顯人和器具,器具和食物的全新關係。但新的製作團隊帶來了新的行片節奏,整體給人感覺非常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缺少相對的適應性的敘述鋪墊。

其次快鏡頭的頻繁使用,和快速的視角轉換等拍攝剪輯手法也給人非常明顯的區分感,總感覺導演希望拍很多東西給你看,但你最後卻什麼都沒看到。

觀眾帶著看美食的心情打開電視,看到的卻好像是「大國工匠」或者「國家寶藏」類的節目。明白創作團隊希望尋求突破,但是《器》顯然沒有表現出器具和美食之間的共鳴,更多的是講述手工匠人遵循傳統,鑽研手藝的匠人精神,對於真正的主角「扣碗條子」、「小酥肉」等菜肴的鏡頭卻是一帶而過,給人一種是來看碗的而不是菜的錯覺。

後面幾集也有類似的問題,過於尋求田園牧歌似的角度。由一個故事和人引出一道菜是《舌尖》系列的一貫傳統,但是最重要的是那道菜,是美食。顯然有些混亂的剪輯和敘事手法,對於美食的刻畫比重顯得有些不足,無論是食材或是製作手法,《舌尖3》都沒有徹底的講好一道菜。

知乎上一眾網友表示第三集「宴」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一集,《舌尖》首先是個美食節目,再靠美食來穿起食物背後的文化,匠心,鄉愁。「宴」一沒有講個好故事,二沒有對美食的極致追求,三沒有傳達出美食之美,在用典上還一塌糊塗。

就拿婚宴這節來說吧,從全藕宴到全魚宴來回穿插,剪輯上十分破碎。沒有說明全藕宴用了多少烹飪手法。婚宴有藕之外,有多少吉祥的寓意?扯出來的一句「因荷得藕」實在讓觀眾捉摸不透,原對的經典就經典在「因荷而得藕」的對仗句「有杏(幸)不需梅(媒)」。

這讓不少網友都在吐槽導演功底、文化底蘊不足。不僅攝像上濫用大光圈和微距而且跟焦還一直跟不上,剪輯也是一片混亂,不知所云,讓觀眾看的頭昏眼花。而對每一個菜,每一個宴,都沒有說好說透,對於前面鋪墊的人物故事倒是佔了巨大篇幅,但這鋪墊的故事跟後文的菜其實也沒有多大聯繫,菜的烹飪方式全都是一筆帶過,明明很多菜都可以仔細品味,但是卻詳略失當。

如果說對於美食的匆匆帶過和刻意的煽情,是讓觀眾失望的原因,那麼第三季為店家打廣告的嫌疑,確實是讓《舌尖3》一度處於風口浪尖上。

無論是淘寶上賣到斷貨的「章丘鐵鍋」,還是朋友圈裡的「淮陽菜刀」代購,都讓這個美食紀錄片的討論點脫離了節目本身對於美食詮釋的價值和意義,一旦和商業掛鉤了,我們很難再去用單純的影視作品的角度去評價好與壞了。

一同被討論的還有第二集中出現被推薦的「八婆串串」和「紅姐煎餅餜子」,前者被爆是為了開分店招加盟商,後者被傳出所謂的十年老店是剛乾了幾個月的新攤兒,並不好吃。

對於種種傳聞,作為觀眾我們無法直觀辨認其真假還是炒作,但是經過這一番脫離節目本身的爭吵後,再看《舌尖》上的美食,那個悸動的胃和心,難免也有些涼了。

那麼最後,《舌尖3》是一部好的美食紀錄片嗎?

首先,這一季還是有不少值得看到的亮點存在的,比如和畫面配合精妙,層次深厚的背景配樂;其次是色彩和環境的切換非常體貼眼睛,觀感良好;還有錄音部分也很出彩,很好的烘託了食物的質感。

這樣來看,如果拿掉前兩季所創造的口碑和成績,單看第三季,《舌尖3》算是一部合格的通過人和故事來講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

而如果非要加上前兩季的影響,那麼顯然第三季是不令人感到驚喜或滿意的,強烈偏離美食的「離題感」和例如「回訪」建立於唐朝等客觀錯誤的出現,也讓全片槽點多到觀眾不知道怎麼吐了,如果要想挽回口碑,那麼還需要看後面幾集的具體表現。

現在整個系列拍到了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最終到底是講舌尖上的那點兒事,還是講故事中國的那些事,這個平衡感和布局的拿捏,還是需要後面拍攝「舌尖」系列的導演所要仔細思考和揣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犀牛娛樂官方 的精彩文章:

中國非遺項目與世界非遺同台!《非常傳奇·年度盛典》彰顯大國風範
有頭髮的徐崢回來了,不會玩營銷的導演都不是好演員!

TAG:犀牛娛樂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