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千山萬水,還是家的味道最好
熟悉的味道,提醒著我們家的方向。
「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
——《舌尖上的中國》
」
工作之後,每年也只有在春節,才能回家待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每次回家前打電話,爸媽總是問:「想吃什麼菜?我們給你做。」
在外待的時間越久,越發覺得,
最美味的食物還是家常菜
。簡單樸素,卻濃縮著幸福的大好時光。
紅燒肉:最經典的家常菜
在上海,有80萬名中學生。
子鈺今年16歲。五年前,她從河南來到上海求學。母女倆租住在學校附近,在她們居住的15平方米的小屋裡,沒有獨立衛生間,四戶合用廚房,但房租便宜。這是她們在上海的家。
在學校里,有一群與子鈺經歷相似的孩子。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各地,有超過十年學習樂器的經歷,並經過了嚴格的選拔,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演奏家。
子鈺從四歲開始學琴,為求學去過武漢,到過北京。被上海的學校錄取後,母親辭去工作,全職陪讀。她們的生活全靠父親一個人負擔,由於要支持女兒出國比賽和演出,五年來,父親從沒有來過上海。
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不惜背井離鄉,這是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選擇
。對子鈺來說,中提琴幾乎佔據了生活的全部。
母親的生活半徑要更長些,
為了買到新鮮的食材,母親會去更遠一些的大菜場,自己再節儉,也不會怠慢女兒的三餐
。子鈺正是長身體的階段,加上每天八小時站立拉琴,母親需要及時給女兒補充能量。
做紅燒肉的這門手藝,子鈺母親是來上海後跟鄰居學的。肉類富含脂肪,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熱量,是等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兩倍。上好的帶皮五花肉一定要肥瘦相間,豬肉、醬油常見易得。烹飪不需要高深技巧,只需付出時間和耐心,這
讓紅燒肉成為中國家常菜的經典菜式之一
。
考究一些的製作方法,是先用猛火炙燒肉皮,使肉皮在高溫下迅速收縮,這樣可以使肉經過長時間燉制後,仍保持勁韌的口感。
紅色,是紅燒肉外觀的標籤。
要獲得這種誘人的色澤,可以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藉助紅曲米或豆腐乳,各家都有自己的方法
。除了肥瘦相濟、豐盈潤腴的外觀,火候的老嫩,味道的濃淡,各家各戶,千變萬化。相對於技巧,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一對一的專業課,每周一次。子鈺的指導老師盛利異常嚴格,國際大賽和獨奏音樂會就在眼前,子鈺必須加緊操練。
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農曆八月的月圓之夜應該和家人團聚。盛利老師知道子鈺和媽媽回不去,便邀她們一起來享用家宴。
北方人過年的時候吃餃子,來客人的時候也吃餃子,這是他們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
子鈺和母親好多年沒有回家了,對餃子的味道甚是想念
。盛老師也是北方人,和子鈺一樣,年少求學、漂泊四方,最終安家上海。家宴少不了餃子,當然,也少不了上海紅燒肉。
回到家,母女倆繼續忙碌著。為了申請簽證,媽媽甚至靠翻字典學會了寫英文信。女兒除了練琴,整理琴譜、收集資料等一切雜事,全由母親一個人打理。
五年來,母女倆在暑假寒假沒有回過一次家,即使今年奶奶病情嚴重,已經化療了十幾個療程,母親也不敢帶子鈺回去。對於整個家庭,母親心裡非常歉疚,為了女兒的前程,自己無法在家照顧老人和丈夫。她覺得除了母親這個角色之外,自己沒能做好女兒,也沒能當好妻子。所以,只有在欣賞子鈺出色的演出時,母親才露出滿足的微笑。
如同傳授母語,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
。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
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
泡菜與西瓜醬:美味的下飯菜
吳童從事的是一種新興職業——徒步俱樂部的領隊。他從不迴避自己的身世,自從十歲那年父母離婚之後,
家對他來說,就是姑媽的泡菜罈子
。吳童的姑媽住在眉山,今天,她要迎接吳童回家。
四川泡菜,口感爽脆、滋味酸辣,是四川人家中必備的看家菜肴。川菜味型豐富,要想塑造複合的味道,泡菜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
要製作地道的泡菜魚,不能缺少泡姜和泡椒。熱油逼出香辣氣息,釋放出酸性物質,不僅讓魚肉更加細膩,還能去腥、提鮮。加入大葉薄荷,可以為酸辣的湯汁增添一種奇異的芳香。
吳童從小就住在姑媽家,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媽生怕帶不好他,無法向他父母交代
。
每次回到姑媽家,姑媽都會問吳童想吃什麼。其實,吳童覺得,家裡無論做什麼都是最好的美味
。姑媽做的泡菜,都選用應季最鮮嫩飽滿的蔬菜。腌制前洗乾淨,晾在屋檐下,輕微脫水。鹽和涼白開按1∶50的比例混合。加入蘿蔔、仔姜、豇豆,再放上辣椒提味,蒜頭殺菌,花椒增香。
一切就緒,便是請出「老鹽水」的時候了。「老鹽水」相當於發麵時使用的酵母,有了它,罈子里的雜菌就能得到抑制,使得乳酸菌的數量佔上風。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蔬菜中的糖轉化成乳酸,造就了泡菜酸爽的風味。
往壇沿兒里倒進清水,可以阻隔空氣和細菌。十幾天的時間,微生物的辛勤勞動,賦予蔬菜新的活力。它們褪去艷麗和生澀,變得清亮、脆嫩、酸冽。
還有一種泡菜是吳童的最愛,那就是泡椒鳳爪,姑媽的手藝來自奶奶
。帶到戶外與朋友分享,更是絕佳的野餐食品。
又一次出發,吳童突然決定改道,去樂山看望獨居的父親,也為父親帶去了泡椒鳳爪。由於還要趕路,吳童與父親相聚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
值班室里,簡單的飯菜,半年多沒有見面的父子,相對無言,心頭各有一番滋味
。潮濕溫暖的四川中部,適合另一種傳統腌菜的製作——芽菜,原料取自晒乾後韌性好的芥菜。
做芽菜的訣竅就是要加紅糖,這樣可以使顏色變成金黃,很好看。將花椒、八角、山柰磨成粉,和在芽菜裡面,又香又甜。
經過時間打磨的滋味,腌菜有時比鮮菜還要誘人。
有一類食物,既能當菜,又能當佐料。不需要太多,卻是主食最佳的陪伴。
這就是中國家庭食譜上的下飯菜
。七月,悶熱的黃河沖積平原,沙質土壤孕育的西瓜已經成熟。西瓜甘甜的滋味並非只能享用一季,還可以做成西瓜醬。
三伏天是每年下醬的時候。第一步,做醬豆。姥姥選了小粒黃豆,煮到入口酥爛。將黃豆攤開,慢慢冷卻。
全家十口人,養大了兒女的姥姥又開始撫養第三代。
漫長的夏天有很多事要做,但姥姥知道,做事和下醬一樣,不能心急
。將黃豆晾到半干,裹上炒熟的麵粉。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能給黃豆的發酵提供養料。再墊上稻草,就是溫床,將黃豆鋪在上面,疏鬆平整。被子既能控制溫度,又能阻隔雜菌。40年的經驗告訴姥姥,黴菌的長勢決定了醬的風味。
姥姥已經70歲了,她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和三個外孫。只有到每年春節的時候,兒女們才會回來。一個春節過去,姥姥又開始期盼下一個春節。她很少給孩子們打電話,總是讓他們不要挂念。
做西瓜醬的第二步是切西瓜,這是外孫們最喜歡的環節。姥姥將瓜瓤心兒留給小外孫
。西瓜連瓤帶皮的部分糖分不高,更適合做西瓜醬。一年中最熱的十天,菌絲成熟茁壯,顯現出合格的黃綠色。
再撒上鹽、薑絲、花椒、大料、香葉等調料。西瓜新鮮,汁水豐盈,不斷翻動揉捏,所讓所有食材都飽吸甜美的西瓜汁。
最後,將食材裝入醬缸。封進缸里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期盼。40天後,美味即成,純正的醬香伴著微甜,一小碟就能讓人食慾大開。
而對姥姥來說,西瓜醬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兒女們回來。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
。
今日薦書
《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
內容簡介
:
本書不僅是紀錄片的忠實還原,更是其內容的深入與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與傳說烹制出專屬於你的心靈盛宴,讓你在味覺與視覺的驚艷之外,品嘗到中國人的生活百味。
作者簡介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CCTV-9。是中央電視台旗下以播出各類紀錄片為主,中英雙語、全球覆蓋的24小時全天候排播免費專業的紀錄片頻道。
- THE END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若單身男稱為單身狗,那女的呢?
※周末免費聽故事丨可憐的英蓮姑娘,就這樣走丟了
TAG:沃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