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學者,流芳千古—劉智

一代學者,流芳千古—劉智

劉智(1669~1735年),字介廉,別號一畜,系清代江寧府(今南京)上元人。出生於伊斯蘭經學世家,為康熙、雍正時期著名的回族學者。

劉智的父親名漢英,字三傑,是明末清初有名的伊斯蘭經師,頗懷大志,劉智少時受父影響,博覽群書。劉三傑曾幫助同時代的回族學者馬注校訂《清真指南》並為之贈詩。其著有《清真教說》,民間廣泛流傳的《回回原來》據說也是他的著作。劉智在著述中多次提及其父,如在《天方典禮?自序〉中說:愚承先君子志,譯《天方禮法》書訖……先君子念禮法之不明,嘗役志於斯矣,志未遂而身往。小子不敏,敢雲繼 志,就予所學而述焉。」 文中的「先君子」是劉智對父親的敬稱,他說他的父親認為禮法不明,曾經將志向放在了這方面,但志願未遂就去世了。他繼承父親的遺願,盡自己的能力擁譯、著述。在《天方性理?自序》中他又說:「智少從先君子漢英公趨庭問學,即好泛覽群書。」說明劉智的父親是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之後,劉智師從袁汝琦和馬伯良。12歲在南京武學園淸真寺(現不存)隨袁汝琦習經。袁汝請,字懋昭,金陵(今南京)盧妃巷人,是清康熙年間著名回族經師,生卒年月不詳。袁汝琦之父袁盛之為胡登洲五傳弟子,《經學系傳譜》有記載。《天方性理?序》中言劉智「幼從余游"。馬伯良,字忠卿,今山東濟寧人,《經學系傳譜》說他是常志美和李永壽兩位著名經師的共同弟子,著有《教款捷要》和《班宇謨民》兩本書。

在南京城西,有一座清涼山,劉智在這裡的掃葉樓中閉門讀書、著書立說,也正是在這裡,堅定了劉智譯註伊斯蘭經典的信念。當時劉智在「鍵戶清涼中,十經寒署, 翻閱既多,著作益富。見中華、天方之人兩相 遇,而不能兩相通,因慨然曰:『譯其文而解其義,俾中外袁然同風,是殆余之責也夫?!』」

然而,志高則難群,著書立說,又非易事。 「著書豈易易哉!尤有難者,生無同志,業無同 事,即族屬親友且以予不治生產為不祥……人 心之反覆,世道之崎嶇,塵紛之搶攘,毀譽之凌瀆,日無寧晷,心無寧刻。」劉智的老師袁汝琦說劉智「居喜僻,交寡儔,故邑不聞其人,鄉里不知其學,戚友皆不識其所作做,至於家庭骨肉,厭其不治生產,日以為不祥,而介廉弗慍,亦弗顧,澹如也,蜜蜜也。」劉智就是這樣一個落落難合之人。

僻後儔寡的劉智卻在讀書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他「八年眘晷,而儒者之經史子集及雜家之書閱遍。又六年讀天方經,又三年閱釋藏竟。又一年閱道藏竟,道藏尤物也。繼而閱西洋書一百三十七種,會通諸家而折衷於天方之學」。其讀書之豐富,大概古今能望其項背者不會很多。

劉智在《天方性理?自序》中講:「智也,固學天方之學者也。」王澤弘《天方性理?序》中亦講"然劉子、馬子世其家學」。「家學」即經學,劉智出生於經學世家,他自幼就隨其父學經,從而打下了堅實的阿拉伯文基礎,掌握了基本的伊斯蘭教知識,當時「即好泛覽群書」,因而培養了濃厚的求知興趣。他的父親在他15歲之前就已去世,之後,他跟從袁汝琦學習了一段時間,15歲後。始發奮自學,並一發而不可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智讀書很多,路也走得很多,「憶自初學以至於今四十餘年,覽遍諸家,讀書萬卷,天下名都勝跡遊歷過半,雖車塵驢背未嘗廢吟哦」, 劉智的一生當中,游京師,謁孔林,當是其遊歷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清朝的京師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匯聚了天下百官和文人墨客,也是劉智嚮往之地。他在《天方典禮?例言》中講:「丙戍歲,子游京師。」時間是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至四十七年(1708)。

劉智在京會見的人中,有回回馬秋田,通過馬秋田,劉智又得以求禮部尚書王澤弘為之作了《天方性理?序》。康熙四十七年,兵部侍郎鹿祐為《天方禮經》(《天方典禮》)寫序;劉智還通過俞海陽求到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徐元正作的《天方性理?書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劉智回到南京。這年,山陽楊斐雜《天方性理?序》中曾講到:劉智的此次京師之行,就是為了徵求學者尤其是儒家學者對他的著作的看法。

在中國舊知識分子中,由讀聖賢書,而拜謁孔林,似乎理所當然,劉智這位回回學者也是如此。劉智《著書述》中說:「庚子冬,赴兗府馬公召,謁孔陵,有感而歸。明年辛丑二月,寓三山市肆,甫譯《天方至聖實錄》。"「庚子冬」即康熙五十九 年(1720年)冬,這一年他應邀赴山東曲阜,拜謁了孔林,確有所感悟,遂有譯著 《天方至聖實錄》之志。

關於其他遊歷情況,劉智在《著書述》中自述道:向北,「歷齊魯,走都門,就正朝紳先達」。即指京師之行;向西,「由典楚入西秦,訪求宿學遺經」,即由今湖北入陝西,陝西為回回經堂教育的發祥地:向東和南,"過吳門,游武林。越會稽, 抵粵東,考文問字,閱胡氏天祿閣藏書,得未曾有"。又「由天童,至大嵩珠山觀海,大暢所游」。

據《著書述》所記,劉智一生「著書數百卷",但他的主要代表作是三部:《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和《天方至聖實錄》。「《典 禮》者,明教之書也;《性理》者,明道之書也;今復著《至聖錄》,以明教道淵源之自出,而示天下以證道之全體也。蓋三書者,三而一者也,履階而登,升堂入室,其庶幾矣。」白壽彝先生評價道:「《性理》是講伊斯蘭的基本理論,《典禮》是講伊斯蘭的典禮儀節,《實錄》是講伊斯蘭倡興的歷史。這三書,真可以得當『體大思精』四字」。(《中國回教小史》,第76頁)

《天方性理》的確是最能體現劉智非凡功力的代表作。劉智在《自序》中講道:該書 「凡五章。首言大世界理象顯著之序,以及天地人物各具之功能,與其變化生生之故;次言小世界身性顯著之序,以及身心性命所蔵之用,與其聖凡善惡之由;末章言總合大小世界分合之妙理,渾化之精義,而歸競干一真」。簡言之,就是:首章言天,次章言人,末章言天人合一。

《天方性理》又分為「本經「圖」和"說」三部分。"本經」系精選、摘洋自《勒瓦一合》(譯名 《昭微經》、《額吏爾 》(《費隱經》)、《默格索德》(《研真經》)、《密跡索德》《道行推原經》)、《默瓦吉福》(《格致全經》)和《特福西爾噶最》(或《特福西爾咱吸堤》, 譯名《真經注》)等六大部經,這是當時回教言「理」之經中最基本的六部。《本經》篇幅很短,純字數為1961字,然而,這卻是一部翻譯的經典之作。它不僅集諸經為一經,體系完備,結構順暢,準確、精鍊地表達了原經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以儒學傳天方之經義,行文規範,四字一句,對仗工整,這樣的翻譯之作,是古今不多見的,非精通伊、儒之學問,擁有嫻熟的文字功夫者,不能為也。「圖"為「因經立圖,以著經之理」。「說」為「因圖立說,以傳圖之義。」全書可謂圖文並茂,章法獨到。

《性理?本經》清代就有一注釋本,名《纂譯天方性理本注釋》,注釋者為清代山東清源彼為「清淵」,即臨清州)人士黑鳴鳳。《本經》還有一阿拉伯文譯本,名《舍勒哈?來塔伊夫》,譯註者為雲南玉溪著名經師馬聯元。該書約於1902年在印度魯克腦北部的康布爾刊印,此時,馬聯元已於1895年在孟買去世,享年54歲。1982年,這部阿拉伯文譯註又被雲南學者阮斌譯為中文,名《天方性理本經注釋》。

《天方性理》成書不晚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天方典禮》—書按袁汝琦說法,其成書當在《天方性理》之後,但不會晚於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劉智說:「是書(《天方典禮》)也。始著立教之原;中述為教之琪,天道五功,人倫五典,窮理盡性之學,修齊治平之訓,以及日用、 尋常、居處、服食之類,皆略述大概;而以婚姻、喪葬終焉。」即《天方典禮》一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伊斯蘭教的來源,第二部分講伊斯蘭教的禮儀制度,第三部分講伊斯蘭教對穆斯林婚喪事務的規定。

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天方典禮》被收入存目中,提要稱劉智「習儒書,援經義,文頗雅贍"。民國初,南京出版「金陵叢書」,亦收《典禮》而存入丙集。

劉智的《著書述》,把《天方至聖實錄》的寫作經過和成書年代講得最為清楚。該書已是劉智晚年之作,完成於雍正二年(1724年),首刊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該書以波斯文(法爾西文)《忒爾准墨》(漢譯名《天方至聖錄》)為藍本,復增補以「群說", 以綱目為體例。傅統先說劉智"晚年始作《至聖實錄年譜》一書,博採天方群籍,臚列穆聖生平事迹,頗仿《紫陽綱目》之例,年經事緯。」《天方至聖實錄》基本上是一部有關穆罕默德聖人生平的人物傳記。

劉智一生著譯數百卷,刊行僅十數種。傳世的除了上述著作外,還有《五功釋義》《真境昭微》《天方三字經》《天方字母解義》《五更月》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伊鴻 的精彩文章:

人心,寫得太刺骨了!

TAG:伊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