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能這樣喝水!喝水「致病」清單來了!
當你生病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話應該就是「多喝水」;女生痛經的時候,男朋友會勸她說「多喝熱水」。
人離開食物約可生存3周,但沒有水只能生存3天左右。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但很多人對水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解渴上。
GIF
其實,喝水是個技術活,科學、適量飲水對於每個人都是必要的。
4種情況先放下水杯
感冒時
GIF
感冒了,身邊人常這樣建議:「要多喝水才能好得快"。事實上,流行病學專家指出,感冒時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脫水。
因為感冒時,人體會通過發燒來對抗病毒,這個過程會使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同時也會帶走鈉、鉀等電解質成分。這時,如果只是大量補充白開水,會令體內鈉、鉀等被電解質元素沖淡。
當體內鈉元素濃度下降過多,人會出現眩暈、乏力等情況。此時,大腦會自動發出信號,通過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以滿足體內電解質濃度平衡的需要,這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自發性脫水」。
所以,感冒時身體需要補充有效的水分。在喝水的同時,還要補充足夠的電解質,才能幫助緩解感冒癥狀。
感冒患者要保持足夠的飲水量,但不要一次大量飲用,應間斷性飲用。每次喝一杯約300毫升的水,然後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喝比較好。這樣既能保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也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特別口渴時
夏季高溫低壓的天氣,時常折磨得我們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此時,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真是痛快無比。可這種做法並非人人適合。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一次喝水太多,很容易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意外。
張麗娟提醒,當人感到口渴時,其實機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血容量開始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此時,如果一下子猛喝大量水,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負擔突然加重,身體來不及適應,很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大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嚴重時可能誘發心衰、腦卒中等不良後果。
心功能不好的人一定要科學補水。
不渴時就要喝。以白開水或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天然飲用水為宜,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和電解質。同時注意低鹽飲食,盡量減輕心臟負擔。
喝水「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猛喝。如果進行戶外活動,應該在活動前、中、後都要補水,運動前15分鐘,補水450~600毫升;每運動15分鐘左右,再喝150~240毫升水;運動後也應及時適量補充。
睡前不宜喝水過多。睡覺時由於身體平卧,回心血量增加,心臟負擔加重。此時如果大量喝水,無疑給心臟雪上加霜,使患者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甚至誘發猝死。
鍛煉之後
據一項由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弗洛里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所合作的研究發現,大腦可自動阻止我們喝過量的水,這是因為飲水過量會損害身體健康。該研究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雜誌上。
GIF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帕斯卡?薩克爾及其同事招募了20名健康男女,讓他們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了1個小時的鍛煉,之後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他們的大腦,測量了這些人大腦不同區域中的血液流量情況。
在第一次掃描過程中,志願者因為長時間鍛煉比較口渴,喝水是為了滿足本能;第二次掃描時,志願者在口渴感被滿足的狀態下繼續飲水,同時記錄下他們兩次喝水的感受。
第一次喝水時志願者普遍感覺較愉悅,而第二次喝水時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研究顯示,在志願者口渴的需求被滿足時,大腦中的前扣帶皮層以及眼窩前額皮質這兩個與情緒決策有關的區域被激活了。
但在第二次飲水時,大腦中的硬膜、小腦以及運動皮質這個與運動控制和協調有關的區域被激活,它們的活躍是為了向肢體發送停止飲水的命令。
大腦能夠告訴身體喝下足夠的水是有益的,但喝太多的水可能使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導致低鈉血症,甚至還可能導致腦水腫。因此,當喝水喝得感覺不舒服時,就不要再喝了。
吃藥時
用水送服藥物能幫助藥片進入食道,還能減少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但不同種類藥物所需要的水量不同,有些甚至不建議喝水。
普通膠囊、藥片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喝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於藥物的吸收。
一些特殊藥物,為減弱其毒性,避免對內臟(特別是腎臟)的損傷,建議服藥後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
例如:服痛風葯每天應喝水2000~2500毫升,以降低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風險。服排尿結石的葯後,也應大量飲水,保證一天內尿量2500~3000毫升,以沖洗尿道、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減小尿鹽沉澱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服某些葯後,需少飲水甚至短時間內不飲水。
例如: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等)服用前後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否則影響藥效。止咳藥復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等,服後也不宜馬上喝水。
科學喝水3大要素
既然喝太多水有時會帶來疾病,那我們真的要放下水杯,放棄多喝水嗎?其實,想要讓水為人體好好「工作」,必須掌握3大要素。
GIF
1
飲水量
我們每天2500毫升的攝水量中,必須保證有1600毫升白開水,其餘水分可適當從其他食物中獲取。
正確的方法是勤喝水,每次兩三口,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此外,每天還要重點把握三個喝水時段:早起一杯水(約200~300毫升);睡前一小時一杯水;餐前一杯水。
2
水溫
喝涼水會使胃腸黏膜突然遇冷,從而使原來開放的毛細血管收縮,引起胃腸不適甚至腹瀉。而過燙的水進入食道,易破壞食道黏膜,誘發食道癌。
因此,喝水的溫度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最適宜的溫度是10℃~30℃。
3
速度
喝水時,有的人習慣「豪飲」,但這種飲水方法對健康並無好處。快速大量喝水會迅速稀釋血液,增加心臟負擔,也容易把大量空氣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脹。
正確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裡,分幾次徐徐咽下,這樣才能充分滋潤口腔和喉嚨,有效緩解口渴。
欄目協辦:
—— end ——
來源 | 生命時報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感冒咳嗽渾身難受,學會這3招,一整個冬天都不怕流感
※感冒了 運動要遵守「脖子法則」?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