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被詆毀是全民族的痛-從拾賴寧精神
在美國校園槍擊事件中,十五歲的華裔美國男孩Peter打開大門, 為了讓其他人可以逃離,他自己中彈, 勇敢地為了幫助他人而獻身, 這樣慘烈的悲劇只有英雄才能面對。
國內網媒在引述時,也對這位少年英雄著敬意和惋惜,很多網路大V也多有讚譽之詞。
崇敬英雄是人類情感共鳴,捨己救人的壯舉是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所以更顯得難能可貴。
樹立道德楷模,宏揚英雄精神,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構築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份。
美國亦是如此,全美上下在他葬禮之後,想必還會有一波宣傳熱潮。在個人主義泛濫的美國,西方太需要這種精神來凝聚整個社會的力量了。
今天,你去網上搜索關於賴寧詞條,還是大量的《賴寧救火的真相 我們被哄了20多年?》、《多所學校將賴寧像請出教室》、《賴寧值得學習嗎?》、《救火小英雄賴寧另一面:出身幹部家庭 得罪很多同學》、《賴寧是假的》……
輿論力量之可怕在於,賴寧真的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相信自己在做一件更符合人類文明的事情,實際恰恰相反。
作為許多「70後」、「80後」的榜樣,賴寧的事迹無疑帶有個人英雄主義教育的色彩。誠然,摒棄份英雄的氣息,呼應了當今時代對生命的珍惜,但這並非理性的表現。賴寧是那個特點。
每個時代的英雄註定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縱然當年的推崇有多麼荒誕,賴寧的做法有多麼不值得提倡,但是他的奉獻精神和公德意識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礙。尤其是在今天這個見老人而不扶的時代,對於日趨冷漠和麻木的人們,「賴寧精神」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人們沉溺於對舒適和物質的享受,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對歷史的思考和追憶。 一個民族如果學會了忘本,結果必定會有報應,像賴寧這樣曾經的英雄,做法或許不值得鼓勵,但他的精神卻一直具有象徵意義。每一座雕像和紀念碑都承載著自己的歷史故事,有著自己的「賴寧精神」。那麼,究竟誰來救救長期以來被我們忽視的「賴寧精神」呢?
無數英雄形象代表了黨的形象,是我黨在無數次生死考驗中樹立起來的,這鐵證如山不容質疑,他是黨的形象的一部分,絕不容任何侵害和說三道四,詆毀英雄形象就是詆毀黨的形象,我們英雄的人民絕不會答應。
為我們的英雄轉發吧!
※去年買了個蘋果表的請注意,你們的表有重大升級
※10年不回家,是什麼讓他與父母徹底決裂?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