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遭遇的困惑表象是醫學科學問題,其實本質是文化問題
作者:郭剛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提要:中醫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形成了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同時又融進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醫發展提供了深厚土壤與思想源泉,是中醫千年不衰的根本。
人文文化形式表達基因構造了中醫文化的價值基因鏈。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屬性,只有充分認識到中醫的人文屬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醫,才能消解對中醫的認識誤區。
傳統文化是文化的根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就是要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也就意味著擁有堅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通過研究中醫文化基因,不僅能夠深入發掘中醫文化深層內核,揭示中醫文化基因的結構、功能與傳承規律,而且能夠探索中醫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源性、同構性,剖析中西醫文化基因的比較、衝突與融通,分析中醫文化基因與傳統文化基因關係。這將有利於堅定文化自信,有助於中醫文化基因的傳承傳播,以及中醫文化基因視域下的中醫藥發展。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醫文化基因,需要弄清楚中醫文化基因是什麼,如何傳承中醫文化基因,怎樣以文化的力量推動中醫的振興發展。
傳承中醫文化基因
?中醫文化基因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具有同源性、同構性和互補性
中醫文化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持久的文化魅力。中醫文化擁有自己的語言形式,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或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醫發展提供所需的營養成分。特別是貫穿其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文化功能、醫德醫風,無不源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土壤。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文化不僅與儒、道、釋有相同的共性,而且還有與儒、道、釋不同的個性。中醫文化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儒、道、釋各家文化有著互動、互補的關係,如提出了「儒道醫三家合流」等說法,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架構。
中醫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天文、地理、軍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形成了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同時又融進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此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醫發展提供了深厚土壤與思想源泉,是中醫千年不衰的根本。
?象思維(象科學)與人文文化形式表達成為中醫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中醫文化基因包括思維方式基因與人文文化形式表達基因,二者共同構成了中醫文化基因的「雙螺旋」結構。象思維是中醫文化的思維方式基因,具有形象性、整體性、流動性與非邏輯性特徵。中醫學的特色就是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就是象數模型思維,中醫是從功能模型出發來構建人體生命系統的。這種思維方式無論在人體生理、病理認識上,還是中醫預防、診斷和治療上都有獨特的優勢。中醫學是中國象科學的代表,以時間為本位,重視對象的研究,主要用意象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在認識事物過程中能夠以簡馭繁,保存了現象的豐富性、完整性。「醫者,意也」,意象思維是中醫最具特色的思維方法。
人文文化形式表達基因構造了中醫文化的價值基因鏈。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屬性,只有充分認識到中醫的人文屬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醫,才能消解對中醫的認識誤區。也有專家主張將中醫學的人文屬性與科學屬性分開,然後對不同範疇的內容進行不同的研究。其實,中醫文化的人文屬性和科學屬性都是中醫文化的內涵,同樣構成了中醫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堅定文化自信
中醫文化基因是中醫的根,對中醫理論的傳承具有控制、維繫與導向作用。中醫遭質疑關乎文化自信。近代以降,隨著西學傳入,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蔓延。中醫遭遇到的困惑與危機從表象上看是醫學科學問題,從本質上看則是文化問題,即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醫文化傳承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守護與傳播中醫文化基因,堅守中醫思維方式與文化基因的表達形式。傳承中醫文化基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多方共同努力,既要在全社會傳播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基因傳承的基礎,又要加強高校中醫專業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醫藥文化基因傳承的核心,還要讓中醫文化也要「走出去」,在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與影響力的同時,拓寬中醫文化傳播渠道。如此說,只有傳承好中醫文化基因,方能維繫好中國傳統文化自信。
?堅守傳承中醫文化的重要陣地——中醫藥高等院校
注重當代教育背景下以醫文結合來培養高素質中醫文化傳承創新人才為目標,是極其重要性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文化基因,留住中醫的根是現代高等中醫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由於受到生物醫學模式影響,現代中醫教育忽視中醫文化教育,導致培養的中醫學子中醫文化底蘊不足、中醫思維能力不強、中醫文化素養不夠等問題。中醫文化教育意義重大:利用中醫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增強中醫學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發展中醫的信念;運用中醫文化的「仁術」思想,培養中醫大學生的高尚職業道德;借用中醫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幫助中醫大學生樹立穩固的專業思想。
加強中醫文化教育,首先要樹立「仁德、仁術、仁人」的中醫文化教育理念,培養出具有「仁德之心、仁術之能、仁人之行」的高素質中醫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其次,開設中醫文化系列課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中醫文化教育、醫學人文教育,「突出中醫文化特色,四位一體」的人文教育模式。最後,以文化人,通過營造濃厚的中醫文化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中醫文化實踐活動,將中醫文化理念內化為中醫學子的文化基因,外化為其行為方式。
醫學只有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善於繼承,才能有所創新。中醫學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醫學應走向何處,可以從中醫藥學中汲取智慧,從中醫文化基因中找到啟示。基於此,我們不僅應發揚溯流窮源的精神,探究和追溯中醫文化基因的本質,重視「治未病」,關注群體健康,以中醫文化優勢來克服現代醫學面臨的發展困境,指引醫學發展方向。
?汲取不同的優質文化讓中醫文化「走出去」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面臨現代醫學的衝擊,中醫學一方面既要「返本」,保持自身特色來維護其主體性,同時也要「開新」,學習、借鑒與利用現代科技,特別是藉助現代醫學來豐富與發展自己。保持中醫特色就是要保持中醫文化基因的傳承不變,學習與借鑒現代科技,重點是通過實現中西醫文化基因的優化重組來推動中醫的現代化。其中,中醫文化基因的傳承是中西醫文化基因優化重組的前提,也是中醫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迷失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失去自我的重要保證。
中西醫根植於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不同的醫學文化基因。中西醫文化基因差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認識論方面,中醫觀物取象,西醫實體求原。
二是時空觀方面,中醫關注生命的時間特徵,西醫關注人體的空間特徵。
三是思維方式方面,中醫重視意象思維,西醫重視抽象思維。
四是價值觀方面,中醫追求至善,西醫提倡求真。
中醫文化以其最具中華文化代表性的文化價值和保障民眾健康的醫療保健實用價值,最有可能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也最有可能通過民族文化品牌輸出而成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文化的國際傳播,涉及中醫翻譯、中醫文化傳播的戰略、意義、內涵、路徑、策略等,其成果可以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研究提供研究範例。
儘管中醫文化已經傳播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地區,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但由於不同文化的差異、文化傳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醫走向世界。中醫文化要想得到世界社會的廣泛認可,必須走保持特色和與世界接軌的道路。這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樹立中醫文化的自信心,加強對中醫特有的文化基因和臨床經驗與技藝等保護,以期在世界醫學史上留下承載著中醫文化的活物種。
二是把中醫文化中特有的東西,用現代語言更明確地表達出來,使之便於普及與交流,變成普遍的信息與共識。
三是在與外來醫學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開拓中醫文化的新境界,主動發掘中醫文化中對於全球文化具有普遍價值的東西。如此這般,才能實現中醫真正意義上走天下的歷史局面。
文化基因是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基本因子,具有社會性、引向性、多維性、選擇性、無形性、多變性等特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包括中醫文化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更好地延續下去,獲得新的生命力,必須順應時代而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徵與優長的同時,突破自身局限,揚棄那些不合時宜的內容,以科學的理論校正發展方向,以開放的胸襟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只有擁有以察時變與化成天下的胸懷,具有崇高的境界、神聖的使命、最大的責任、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才能使得中醫走向世界成為現實。
新媒體編輯:趙 丹
※跟第三屆國醫大師學養生——包金山:做好小細節才是大養生
※原來,佛學中的治療八法處處都體現了中醫思想!
TAG: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