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音體、歷史盲、儀式控…為何《舌尖3》會遭遇如此多口誅筆伐?

知音體、歷史盲、儀式控…為何《舌尖3》會遭遇如此多口誅筆伐?

作者/紅拂女、詩欣

2018年大年初四晚8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如期開播。

這個早在2014年還沒開拍時就擄獲2.6億總招標金額的節目選擇在年假的後半段才開播,真是趕了個晚年。即便如此,「舌尖」IP的威力尚存,剛一開播便刷爆了微博、朋友圈, 第一集的全網播放量就超過了2000萬。

「舌尖」的帶貨能力也依然堅挺。第一集中的「山東章丘鐵鍋」一夜爆火,某寶賣到脫銷。但河豚君心裡不禁要打個問號:既是《舌尖》,為何火的是器物不是美食?是喧賓奪主還是另有用意?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舌尖1、2》靈魂人物陳曉卿未再參與的一季,已經出走央視的陳選擇了擁抱互聯網,聯手騰訊視頻重拾舊業,打造紀錄片《風味人間》,頗有種跟老東家、老節目拉對台唱戲的意思。

而本季總導演,則是去年4月才從新聞頻道調入紀錄頻道的劉鴻彥。《舌尖3》的製作周期,滿打滿算也只有10個月的時間。臨危上陣的新一任總導演,坦言自己接盤這個項目是「無知者無畏」。

如今,播出四集,「無知者」果然遭到了如潮水般的口誅筆伐:有說這一季狂撒雞湯、猛變知音體的;也有抨擊片中引用的人文典故出了低級歷史錯誤的;還有人說,《舌尖3》主創過分沉迷儀式感,重講禮儀教化人,卻失了「舌尖」本味。還有攝影專業人士吐槽片子成像過曝、欠曝、暗部死黑等技術問題。

《舌尖3》究竟發生了什麼?

《舌尖3》再現知音體,

觀眾早對煽情反感?

「張修林自幼習武,曾師承多位武術名家,形意、八卦、太極、通背等,他俱得真傳……」如果是剛剛打開電視機的觀眾,一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分辨出來,這居然是《舌尖3》的第三集。

在47分鐘的時長里,關於這個叫張修林的老武術家,從第9分12秒開始,至第17分40秒結束,佔了將近1/4的時長。這一段中講了武術家如何收徒、傳承武術、甚至還左手右手幾個慢動作展現了武術家的高超本領……

但就是沒能讓人看出,這些內容跟「舌尖」究竟有何關聯。甚至有網友吐槽道:「這一季的鏡頭也太亂剪了吧,停留在食物上的單個鏡頭都不超過2秒,卻用了慢鏡頭拍一個老頭兒練武術?」

這種重人物煽情輕食物溯源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第三集。例如第二集中的煎餅餜子攤的下崗再就業大媽,還有四川棄醫從麻辣燙的貼心女婿,都很強很勵志,但觀眾紛紛N臉懵:我要看的是《舌尖3》,為什麼給我看《知音》的人間百態?

其實,觀眾對《舌尖》刻意煽情的反感,早在第二季就開始了。第二季中某一集,為了苦尋廚藝而堅持幾年沒回家、連奶奶患癌數次化療也堅持不回的某主角,片子展現出這樣的劇情和導向,即被觀眾罵臭。

但換言之,作為國家大台,時時刻刻要貫徹「富強民主中國夢」的意識形態機器,做出這樣的導向選擇並不意外。即使是飽受好評的《舌尖1》,也有不少宣教的內容。

只不過,那時的片子,還是正統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既詳細地講了大米如何從米漿到米粉的工藝,也宣傳了陝西黃老漢的勤勞發家致富故事。既有硬菜也有軟糖,觀眾自然買賬。

《舌尖1、2》的靈魂人物陳曉卿曾說過:如果可能,他很想回到上世紀90年代。因為那時他可以真誠地凝視與記錄大時代中那些普通個體的命運輾轉。

然而,就在做《舌尖1》時,他力排眾議,刪掉了其中一段廣西旱災的片段,理由是:「領導不喜歡災難!」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3》屬於商業世界中最常見的那種主創大換血的故事。去年,劉鴻彥從新聞頻道轉過來,當時,距離《舌尖3》招標成功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這個在2014年就拿下2.6億總招標額的王牌IP,本是紀錄頻道最驕傲的香餑餑。

但靈魂人物陳曉卿早早就遞上了辭呈,並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說過:我的人生遠不止有《舌尖》。第一季另一位靈魂人物、當時的執行總導演任長箴,也只參與了第一季。

劉鴻彥剛到紀錄頻道第一個重任就是重拾《舌尖3》。她只有滿打滿算10個月時間。但她在採訪中驕傲地提起過:這一季擁有一個年輕且國際化的創作團隊,有來自荷蘭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整個團隊有近200人的規模。

這個200人的團隊在10個月里跑遍了全國20多個省市區,拍攝地點達115處、調研採訪人物300多人、拍攝美食達400多種。其中,光是第二集《香》,50分鐘的片子,就花了分集導演黃鶴和主創團隊200多天的時間,去了20多個城市、接觸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了120種小吃。「光拍攝素材就有40T!」

冰冷無感情的數字,的確很難讓觀眾的感情升溫。觀眾不明白,為何要將鏡頭對準學醫學得好好的女婿轉握菜刀的故事?為何要展現出一個普通村子裡對老少尊卑、位席座次儀式感的迷戀?

答案或許還是要從總導演處尋來。

「大家都會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這個博大精深到底是什麼?肯定不僅僅是食物是怎麼切的、怎麼做的,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食物是怎麼做的,再把背後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這是劉鴻彥採訪中的原話。

很遺憾的是,如今的呈現效果,似乎只有「背後附著的東西」,卻少了「食物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觀眾會反感節目組代替煎餅餜子大爺大媽「賣慘」?

因為觀眾並不想知道小販家庭是如何省吃儉用,而是想知道煎餅的成分如何而來,薄脆如何做,這種食物為何會被發明出來,和當時的歷史人事有哪些關聯。

新一代的受眾,希望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爆炸社會中習得知識、乾貨、信息量,如此才不會覺得看一個單集長達50分鐘的片子是「殺時間」。單調地煽情那一套,真的不奏效了。

至於「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這句話,則是劉鴻彥與其團隊在經過了10個月的拍攝後,覺得被主人公打動的一句話。的確,在成片中,處處可見大愛小愛,但與食物本身的關聯的確牽強。

倒是主創們對技藝繁複的迷戀,處處皆有體現。「水盆羊肉每碗三片肉是最好的,這是經過了成千上萬次的口味試煉」、「章丘鐵鍋必須歷經12道工序、再過18遍火候、1000度高溫錘鍊、經過36000次捶打」……不知道的,還以為撰稿人是一個數字原教旨主義者。

然而,知乎等不少平台上已有所謂當地人士證偽:誰說水盆羊肉必須三片肉才最好吃?多得是五、六片的;必須要用工藝這麼複雜的鐵鍋炒菜才好吃嗎?你怕是對蘇泊爾的力量一無所知……

買櫝還珠、喧賓奪主,這恐怕是現階段《舌尖3》暫時還摘不掉的一個最嚴重的帽子。而就算不賣情懷,賣一賣歷史素養,似乎也有點差強人意。同樣還是水盆羊肉一段,解說詞「今日的西安回民坊,早在唐朝時就已形成」,僅這一句便鬧了笑話。

不需史學家,有一般高中歷史基地的大概都知道,唐朝時現今的回民坊是當時的尚書省所在地。至於另一段講到「文會宴」的部分,都已經搬出了《紅樓夢》中的茄鯗這一奢靡之物,又如數家珍地舉出了《隨園食單》等各種名著古籍,也難逃掉書袋嫌疑。

從1到3,不同的《舌尖》主創都認可的是: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大相徑庭。這其中當然有六年間創作者話語空間的改變,也有不同創作者對拍攝素材取捨能力的差異。

但不能否認的是,《舌尖》作為頂級紀錄片IP的餘威猶存,章丘鐵鍋的天貓銷量,同比增長了近6000倍。2011年才創建的紀錄頻道,借次年《舌尖1》的的效應,2013年廣告收益突破5億;《舌尖2》的硬廣收入就達到了8900萬,《舌尖3》更是個中翹楚。

所以,也難怪會有不少憤怒的觀眾大呼退票,跑到早已與《舌尖》沒有關係的陳曉卿與任長箴兩人微博處坦露心跡,不過,陳曉卿沒有發表任何關於《舌尖3》的微博,而是於大年初六雷打不動地趕赴他的「老男人飯局」。

任長箴,則一貫的炮仗脾氣未改,直率地回復說「舌尖三不好看,和一不能比」的網友:

「我也沒辦法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資本論 的精彩文章:

王俊凱代言掌閱,愛豆真是品牌到達年輕人的捷徑嗎?

TAG:娛樂資本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