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見古觀今,非凡的大千世界

見古觀今,非凡的大千世界

《臨摹晚唐勞度叉斗聖變圖軸》

《仕女擁衾圖》

「張大千藝術展」的展品共132件(套),全部由四川博物院提供,其中一級文物9件(套),二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40件,這是四川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進京展出,也是四川博物院的張大千展品首次進京。

「集古得新」「臨摹敦煌」「大風堂收藏」「大千師友」「大千用印」五個部分全面地展示了張大千一生的藝術歷程。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鍾玲

「爸爸,這幅畫好漂亮,可為什麼上面會寫著誰誰誰供養,什麼是供養?」一名看起來僅有八九歲的男童,指著牆壁上一幅畫的題字問身旁的中年男子,那位父親隨即開始耐心地為他解答疑問。

春節假期的一個下午,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的「張大千藝術展」看到了這樣一幕。儘管距離閉館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展廳里的人依舊絡繹不絕,有很多都是帶著孩子前來,欣賞作品之餘還為他們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據工作人員說,已開幕一個多月的「張大千藝術展」每天都有許多愛好者慕名而至,即便是北京今冬最寒冷的那些日子也是如此。人們皆為張大千的作品而來,為大氣磅礴的山水畫,為那細膩柔和的仕女圖,也為那形神俱備的「臨摹敦煌」……

亂世之中,繪千年風韻

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藝術大師,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張大千藝術展」以「集古得新」「臨摹敦煌」「大風堂收藏」「大千師友」「大千用印」五個部分全面梳理了他一生的藝術歷程。

這次展覽的132件(套)展品全部遠道而來,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其中一級文物9件(套),二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40件,這是四川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進京展覽,也是四川博物院館藏的張大千展品首次進京。

展廳被裝點成一片紅色,並被分割成一個回字形,入口處右手邊一路向前,牆壁上依次懸掛的作品就是我思慕已久的「臨摹敦煌」。那一幅幅色彩艷麗、線條優美的畫作,既有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千年風韻,也融匯了張大千在描摹壁畫時自己的思想。

一幅畫作旁邊的一段文字清晰地介紹了張大千與敦煌壁畫的淵源。1941年5月,張大千與其家眷、弟子、好友等人在敦煌常駐兩年七個月之久,他為敦煌石窟編號共編309窟,之後將壁畫的形象一一描摹出來,臨摹了自十六國、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276幅。作品涉及佛像、菩薩像、佛本生故事、說法圖、經變圖、供養人像等多種題材。

在描摹過程中,張大千忠實古人的創作,還依據自己的推斷在摹本中還原了因年代久遠而產生變化的色彩。為了讓畫作的顏色高度還原敦煌壁畫色彩的亮度,張大千不惜重金,在印度購買夏布和沙綠、沙青作為顏料,而後採用石膏打底,用鵝卵石正反兩面各磨四次,才動筆描摹。這才有了今時今日,我們眼前的這些形象逼真、富麗典雅、色彩斑斕的臨摹畫作。

而據聞,僅敦煌一行,張大千就花掉了5300兩黃金。但,藝術是無價的。雖然後世對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一事頗有微詞,至今爭論不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臨摹把那些埋藏在古老石窟中的藝術作品,以另一種方式華麗再現於人間,將其生命延長。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張大千描摹的那些作品依舊葆有昔日的光彩。

在這次展覽中,已聲名遠播的《水月觀音》便色彩如初般濃郁。畫面上彩雲當空,碧綠的池水中漂浮著紅蓮,觀音身著朱裙頭戴寶冠,神情自若地靠青石端坐遙望著遠方。這幅畫為張大千臨摹敦煌榆林窟第一窟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像」,他尤為喜愛,因此描摹了不只一幅。與這幅同款稍有差別的墨齋本精筆描金的《水月觀音》,於去年拍出了1.102億元的天價。

於展廳中央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的巨幅《臨摹晚唐勞度叉斗聖變圖軸》,卻像是「天王巨星」,往來之人不斷地停留與之合影。這幅長9.25米、高3.45米的畫作,是張大千臨摹尺幅最大的敦煌壁畫作品,臨摹於敦煌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南北兩側,是晚唐壁畫最大、最完整的一幅。在約30平方米的畫布上,張大千還原了壁畫龐大的場景和精妙的細節,將《降魔變》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畫作之精細讓人嘆為觀止,充滿諧趣又不失佛法之威嚴。畫中人物勞度叉鬥法失敗後神態的驚恐與慌亂,乃至勞度叉座台的搖搖欲墜和幃帳的傾斜都是栩栩如生。

華美、炫目,沉醉於畫中故事和儀態萬千的神、佛、鬼、剎,不禁為那沙漠中古老的壁畫以及臨摹畫作的「巧奪天工」深感震撼。

但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讓我聯想更多的卻是許多年前張大千臨摹壁畫時的種種場景:昏暗的洞窟,他一手持燭一手執筆,或坐或卧,或審視或沉思,思索良久方落筆。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完成一幅畫作,不知要付出多少艱辛。而彼時的中國適逢戰亂並不平靜,張大千於亂世之中,仍然沉下心來潛心繪畫,一筆一筆地依樣描摹,才留下了那些如今價值連城的珍貴作品。

不同時期的藝術,一個多面的張大千

青山綠水、花鳥魚蟲、仕女高士,遠離了「臨摹敦煌」,畫作的題材變得廣泛起來,那個多彩的繪畫世界也似乎變得有些「暗淡」了。

清新淡雅的花鳥畫、風姿各異的仕女高士圖、濃墨重彩的潑彩寫意山水畫……處處皆見生命之美、人物之精、自然之妙。在「集古得新」,張大千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藝術作品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全能的張大千,也勾勒出他幾十年的藝術之路。

早期的張大千作品以模仿石濤為門徑,遍學王蒙、唐寅、仇英、董其昌、梅清、任伯年等人。20世紀40年代之後,張大千的山水畫開始追慕董源、巨然的畫風;他的花鳥畫一方面追求宋代的富麗金碧,一方面也多作大寫意潑墨荷花和「沒骨」花卉。

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張大千自敦煌歸來之後,所作的仕女圖和從前大相徑庭。1943年之後,張大千所作的仕女圖,體態豐腴健康,更加雍容華貴、嫵媚多姿,人物改小巧為高大、柔弱為健美,從明清遺韻轉而變成盛唐之風。此次展覽的仕女圖中尤以《仕女擁衾圖》最為出眾,是張大千於1946年所作。畫上的女子青發披肩、細眉朱唇,眼波流轉而攝人心魂。

到了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又開創出以潑墨、潑彩技法為特徵的嶄新畫風。也是因此,張大千得以蜚聲國際。遺憾的是,這次展覽並沒有他晚年的作品。

時代的變遷中,作品的風格里,亦「記載」了張大千從未停止過的追尋藝術之路。

如果說,這樣的張大千給人們的印象僅是一個執著於藝術的巨匠,那展覽的其他環節就讓張大千的形象更加立體了:他不僅是書畫家還是鑒賞家、收藏家,「大風堂收藏」展出了他收藏的五代宋元及明清名畫,陳洪綬的《右軍籠鵝圖》、石濤的《長安雪霽圖》等古代繪畫藏品都在此列;張大千與當時許多著名書畫家交往密切,有些成為一生摯友,「大千師友」梳理了張大千所受同時期藝術家的影響,在這裡人們可以一「窺」他的朋友圈;「大千用印」則將張大千所用的由陳巨來、方介堪、頓立夫、王壯為等名家所制的印章一一展示……

展廳入口處的左邊,有一幅張大千的黑白自畫像,眉眼平和,留著標誌性的長長的鬍子。那應是中年時期的張大千,看起來有些粗獷,和我幻想中的「仙風道骨」差了十萬八千里。再回想他所畫的那些仕女圖,真覺得有一絲意外。

和現在許多動輒就是與數碼科技合作的展覽不同,「張大千藝術展」可以說是極簡之至,除了畫作的歸納,再無其他花哨的布置。不過,每幅作品旁的文字介紹下面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之後就能聽到那幅作品的相關介紹,關於作品的由來,關於作品背後的故事。僅是這樣,我已然了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含義,其實,欣賞大師的畫作又何嘗不是?在他的畫里,你能夠見古觀今。

一支妙筆,描繪的是一個瑰麗的藝術世界,一幅幅畫卷,訴說的是一段傳奇的藝術人生。走出展廳回歸現實,仍無法忘卻那一幅幅清逸的筆墨、一枚枚玲瓏的玉印,還有那消逝在歲月里的一段段陳年往事,是它們讓我認識了一個多面的張大千,走進了一個非凡的大千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報 的精彩文章:

嚴防流感在學校和托幼機構蔓延
「這很失望,但還是讓我們慶祝勝利吧」

TAG:中國婦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