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首次解密殲-10戰機如何誕生,300多航空人投入「三線」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在成都,有這樣一家神秘的單位。當年,甚至當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人都在幹些什麼。而這裡,就是我國第三代戰鬥機殲-10的誕生地。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裡,了解「殲-10」戰機誕生時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代號「611」所,如今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1970年5月,一輛載著三百多人航空設計師隊伍的火車,從瀋陽緩緩駛向了成都。
那顛簸難眠的幾天幾夜,看似漫長,卻因為帶著堅定和期待轉瞬而過;何其平凡,卻映出了中國戰機50年的沉浮:來時路漫漫,不言歸期;一朝鷹擊上長空,鵬程萬里。
後來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有了先進的條件、完備的設施,有了能夠進行世界最先進戰鬥機技術研究的部門。
當時的他們,卻只有一個代號:611。
代號「611」所,如今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當年的611所
原611所的副總設計師謝品告訴我們,他們到了之後,房子不夠,所有的飛機設計人員就要自己蓋房子,自己種水稻、種油菜,甚至還要挑糞施肥。
79歲謝品老人接受採訪
在受限的條件下嘗失敗的苦澀
殲-9設計模型
殲-9,是當時「611」所提出的一個自主創新的戰鬥機方案,有了它,我們足以和世界航空強國的戰機相抗衡。
與之對應的,卻是極端簡陋的研製手段。
當年的設計師們使用過的計算尺
這把珍藏在成都三線博物館裡的計算尺,現在幾乎已經絕跡。但在當時,它卻是飛機設計師們最常用的裝備。計算尺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刻度,一點一滴地丈量出我國戰鬥機發展的腳步。
落後的條件和過高的研製難度,讓殲-9的研製最終失敗,我們也只能藉由上面圖中的那個小小的模型,來想像它飛上藍天的樣子。
原611所的副總設計師謝品
「天必將降大任到我們肩上」
這些不服輸的「天才們」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在懸而未決的未來面前,選擇了先做好自己,不斷探索完善技術儲備和研究,期待著哪一天,厚積而薄發。
「天必將降大任到我們肩上。」謝老先生帶著微笑跟我們說了這一句話,他表情輕鬆,我們的內心卻無比震撼。
那是走過所有低谷和困苦後的堅定與淡然。告訴世界,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
老三線人夜以繼日地工作
1982年,這個天降大任終於來了。謝品接到了去北京參加新型國產戰鬥機評審會的通知,不過只是讓他們作為參與者,聽聽其他兄弟單位的彙報。
但已經有了足夠儲備的611所,不願停留在旁觀者的角色。他們趕赴北京,竭力爭取,終於得到了一個彙報自己設計方案的機會,雖然只是在第二天評審會休息的間隙,而且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
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在彙報設計方案
「10號工程」 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代號
就是這短短的十幾分鐘,改變了我國第三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此後,經過多次反覆的評審和論證,由611所牽頭的設計方案終成正果。
1986年,方案正式立項,開始研製,代號「10號工程」。
沒錯,「10號工程」,它帶來的戰機,在今天被叫做「殲-10」。
殲-10首飛
殲-10使我國戰鬥機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殲-10,作為戰鷹家族中劃時代的機型,不僅使我國有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機,更是開拓了一套完整獨立的戰鬥機研發體系。
殲-10飛機系列改進型總設計師楊偉
殲-10飛機系列改進型總設計師楊偉院士說:殲-10的問世,探索出了一條使我國戰鬥機發展能夠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光明大道。
所謂「必然王國」,就是別人做什麼,我們只能跟著做;而今天,「自由王國」,是我們想怎麼干,就怎麼干。
殲-10系列改型飛機
如今
中國的藍天上已經翱翔著世界一流的戰鷹
可你是否還記得那改變歷史的十幾分鐘
和十幾分鐘背後十幾年的砥礪奮鬥
是否還記得這些投身「三線」的航空人
記得他們的義無反顧
和他們留下的全部青春
如果歷史不曾開口親自講述
你是否願意跟我們一起
停下來回回頭
重新走過這一路
我們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記得
「什麼是三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展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因為建設的地點主要位於被稱為「三線」的廣大中西部地區,因此這場建設被稱為「三線建設」。根據當時的地理劃分,沿海邊疆被稱為一線,京廣鐵路以西的廣袤的中西部地區被稱為三線,介於一線和三線之間的地區,則是二線。
為此,有超過400萬人遠離家鄉,在「三線」落地生根。
他們奮鬥過的「三線」工廠,有些已經成為新一代大國重器的搖籃,也有些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編輯:李響
編審:曲延濤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宣傳比武奪冠的士兵,連長為何要與旅宣傳幹事對著干?
※敘利亞戰爭啟示錄1.4:因時制利,乘勢而搏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