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茶自然發酵,熟茶人工催熟

生茶自然發酵,熟茶人工催熟

普洱茶

雲南普洱茶是雲南獨有大葉種茶樹所產的茶,是中國名茶中最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的茶類,其飲用方法異常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清飲指不加任何輔料來沖泡,多見於漢族;混飲是指於茶中隨意添加自己喜歡的輔料,多見於香港、台灣,如香港喜歡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參等養生食料。耐泡是普洱茶的一個優點,用蓋碗或紫砂壺沖泡陳年普洱茶,最多可以泡20次以上,其味與湯色會隨著泡的次數增加慢慢的減淡。普洱茶在產地、品種、品質、製作工藝、形狀包裝、飲用上皆獨具特點。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所產茶葉是純綠色茶飲。野生普洱茶樹數百年歷史的在正慢慢的減少,為了保護好先祖留下的自然文物,雲南省政府正在加大力度保護上年份的普洱茶樹,樹齡達到500-800年的古樹已經禁止採摘茶葉了。普洱茶樹與樟腦樹、棗樹等混生,所產茶葉沖泡之後會有獨特的樟香和棗香等香氣,品質特優

雲南是世界茶樹發源地,全國乃至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大多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三國時期 「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打開了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植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晉·傅巽《七海》載:「蒲桃、宛李、齊柿、燕栗、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這裡列舉的是一系列中外名優土產,南中即雲南,茶子不是茶樹種子,而是園形或塊狀的緊茶,說明雲南茶在三國時期已很有名。唐朝咸豐三年(公元 862 年)樊綽出使雲南。在他所著的《蠻書》卷七中有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薑桂和烹而飲之。」這就證明了唐代時期已經生產茶葉。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2]之。」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說:「『金齒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茶葉成為最重要的商品和送禮佳品。明.謝肇制《滇略.卷三》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團。」這是「普茶」一名首次見諸文字。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斷:「普洱古屬銀生城,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順治18年,藏胞派鄧幾墨勒根賚方物求於北勝(永勝)州互市茶馬,10月開市,每年貿易茶5萬擔,普洱茶成了內地與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體,並成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清朝時普洱茶脫胎換骨,變為枝頭鳳凰,不但廣受海內外人們喜愛,更成為倍受宮廷寵愛的貢茶,為最光彩而鼎盛的時代。鴉片戰爭後,中國被列強侵佔瓜分,國勢衰微,印錫茶葉興起,佔領國際市場,國內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盤剝,有「普洱產茶頗為民害」之說,茶農棄茶,另謀生計,清末普洱茶降為5萬擔,順寧府太守琦嶙在鳳山,現代寂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啊海說生活 的精彩文章:

人不好看衣品高是什麼體驗?

TAG:啊海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