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民俗文化的一種圖解
年畫《金玉滿堂》
在春節傳統習俗里,年畫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學者馮驥才曾把木版年畫稱作「中國民間美術的源頭」。這一「源頭」確實歷史悠久。漢代民間已有人在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據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秦叔寶、尉遲恭兩位大將就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平安無事。李世民遂命畫工將他倆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稱作「門神」。民間便紛紛效仿。
宋朝時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術交融發展,使得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時,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變為迎福納祥的美好願望。後又逐漸形成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的習俗。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典籍,都記載了宋代京城春節期間出售年畫之類吉祥裝飾品的景況。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更為成熟,使得木版年畫得到飛速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入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代年畫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於受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明暗透視的技法也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直接印上「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年畫的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被稱為「紙畫」,明代被稱為「畫貼」,清代被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朝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與此同時,年畫擁有了固定含義,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畫作,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徵。
可以說,中國民間年畫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圖解。因為,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大量的人文和自然信息。年畫雖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呈現出相對固定的價值取向與特徵。第一,吉祥的主題是中國各地年畫創作的共同觀念。第二,年畫的造型來源於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積澱,來源於中國農村特定的社會結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第三,想像力在年畫藝術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第四,各地年畫工藝都有固定的傳承方式和工藝流程傳統。
(曾禾)
※從「甲骨有表情」到18K「金馬桶」
※不能任由藝拍市場潛規則橫行
TAG:中國文化傳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