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劇本就參照了清朝的野史,為何認為雍正的位置來路不正?
說起清朝,大家都會聯想到許多歷史事件,「九子奪嫡」便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來,許多清宮戲都愛寫雍正時期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是從康熙帝時期開始的,比較詳細地描寫了九子奪嫡的過程。可以說,這些故事在貼近歷史的同時,也有一些大膽的假設。例如,有些劇本就參照了清朝的野史,認為雍正的位置來路不正。
可以說,在這幾百年里,這個謎案不僅是史學界專家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也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和民間文藝的一部分。在這些清朝的野史中,比較廣為流傳的是說:當時康熙留下的遺詔上,寫的繼位者本來不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禛,而是十四阿哥胤禵。也就是說,胤禛篡改了康熙的遺詔,而原本不屬於他的皇位,也因此落在了他手中。
而有關於篡改遺詔的說法,愈傳愈烈,竟然比正史中,官方聲明的「八人受諭」場景還要廣為流傳。民間流傳的也往往是野史上所說的胤禛篡改遺詔才登上了皇位,認為康熙遺詔寫的就是傳位於胤禛的人寥寥無幾。
在這些故事中,雍正改遺詔的方式可謂是花樣百出了。
有的野史上說,康熙當年是想把皇位給十四阿哥,寫遺詔之時,寫的也是: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但是,當時恰逢十四阿哥西征,不在紫禁城內,四阿哥胤禛監國。這時四阿哥聽說了這道遺詔,於是,把「十四」改成了「第四」,這才坐上了皇位。
而後,民間又傳聞,當時康熙帝所寫遺詔,是「傳位十四皇子」,而找到遺詔的胤禛只是把「十」改成了「於」,這樣,就是「傳位於四皇子」了。
但是,這些傳聞真的靠譜嗎?雍正到底是怎樣登上帝位的呢?
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改遺詔這件事,靠譜嗎?其實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改遺詔這件事雖然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是,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創立者是滿族人,而清朝統治者雖然平時用漢語批閱奏章,但是,像遺詔這樣的重大事務,一般都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把「十」改成「第」,把「十」改成「於」的這種改動。
再者,當時遺詔是用毛筆寫成的,是不是有添改的痕迹,一目了然。而古代時「於」的寫法是「於」,也不可能用「十」改動。
所以,就這幾點而言,改遺詔之事是不成立的。
最後,若是康熙帝不想把皇位傳給胤禛,或是不認可胤禛的實力,又怎麼會在纏綿病榻之時,派十四阿哥去西征,而留下胤禛陪在身邊?
那麼,胤禛登上皇位是不是就沒有異議了呢?其實也並不是這樣。
因為「八人受諭」這件事情,是完全編造的,是雍正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合理化自己帝位的來源而編造出的事情。而且據說,康熙死前一個時辰尚能開口說話,沒道理隻字不提遺詔之事。而且,康熙死後,在場的相關人員都經過一次大清洗,例如:隆科多和趙昌。
前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是這個歷史遺案的關鍵人員,後者是康熙晚年的貼身侍衛,應當也是見證整個歷史過程的人。胤禛在繼位以後處死了這兩人,不免讓人懷疑他的帝位來路不正。畢竟,若是正大光明地獲得帝位,那麼,他又怎麼會掃清這些障礙?
總而言之,胤禛這個地位的來路到底是合法的還是篡位的,每個在讀過有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至於,雍正帝的帝位來路正不正,其實,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位時的功績——他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勝利者的書寫,我們在這個遠離他們的時代,是無法完全考證的,現在的歷史記錄,也不全是真的,至於這些歷史事件的真相,還是有待世人再去考證的。其實,對於雍正皇帝繼位之謎,目前還沒有發現新的不同的檔案文字,所以無法作出最後的定論。
所以,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現存的《康熙皇帝遺詔》是惟一的物證。
其實,說到這份《康熙皇帝遺詔》其實它並非一份,共有四份。這裡面,有兩份在中國大陸,而還有兩份則在中國的台灣地區。有學者曾指出,這其中也不會排除有兩份是底稿的可能,但是,按照當時皇室的常規做法,一般皇帝的聖旨都是有專門的起草人員,這些起草人員在起草好皇帝聖旨之後,還要等皇帝提了建議後再正式蓋章頒布。
也許,只有將這四份《康熙皇帝遺詔》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才能夠接近答案。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這隻能是一個空想。
※歷史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究竟長得漂不漂亮,為何最終也未嫁?
※解讀武松殺嫂,倫理和感情的碰撞你會選擇哪邊?
TAG: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