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中國3:火了一口鍋,失了眾人心

舌尖上的中國3:火了一口鍋,失了眾人心

《舌尖3》在大年初四開播了,舌尖這次的口號是:「大年初四開菜」

作為一個吃貨,怎麼能錯過!結果第一集播完,我一臉懵筆;第二集播完,我一臉尷尬;第三集播完,開始懷疑人生,確定這是《舌尖3》?

GIF

看完後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跟別說想嘗試那道菜!呵呵,朋友,我只能抱歉的告訴你,《舌尖3》一點也不下飯,想看美食,卻等來鍋碗瓢盆,據說鐵鍋還賣斷貨了!

小編記得第一次看「舌尖」的時候,竟然被感動哭了。因為這個節目真的是走心又走腦,歡快又不落俗套的音樂,深沉渾厚讓人上癮的配音,各種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中間穿插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在一片煙火氣中,將中國人與美食之間的文化關係講的是通俗透徹,催人淚下!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季有一期講「相逢」的,先看看這解說詞:

無論腳步走多遠人

腦海只有故鄉味道熟悉

而頑固像味覺定位系統

鎖定了千里之外異地另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故鄉

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記錄每一次聚散離合。無論大時代中的人世變遷,還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總有味覺作為見證。食物與人的每一次攜手,呈現中國人的相聚別離背後藏匿著的深切情感。所以,無論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無論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舌尖》系列給人的印象幾乎都是這樣:

美食永遠是主角,也永遠都會承載著千家萬戶的故事,

可到了第三季,《舌尖》卻變成了這樣:

吶呢?這是什麼情況?

已經播出四集了,美食的出場時間卻遠遠不及人物採訪和鍋碗瓢盆的特寫多。

第一集中,展示了刀、鍋、灶、籠、案、壇、盤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製作方式。中華千年的烹調技藝本可以侃侃而談,但通篇下來也就七孔穿山灶讓人印象深刻,但與其相關的陝西「十碗席」——紅油豆腐、糯米飯、小酥肉、雜燴菜、高湯海帶……這些美食鏡頭卻一閃而過。其他美食更是蜻蜓點水。。。。。。

其實器物這個切入點還是蠻有趣的,畢竟中國有古話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定食材要怎麼加工、怎麼製作,怎麼呈現,都必須藉助特定工具。這是幾千年中國人的智慧積累和美學結晶。

前10分鐘的石鍋、七眼灶和菜刀篇,還留有點前兩季的風骨。特別是菜刀篇,關於一塊腰花的10種切法,菊花妝、荔枝狀、壽字狀、鳳尾花狀什麼的都有那麼一點俠氣,剛起勁,結果一閃,就沒有然後了。。。。。。

然後強硬進到鐵鍋環節,竟用整整6分鐘的時間,冗長地介紹了鐵鍋的全套製作流程,十二道工序,七道熱煅,五道冷煅,三萬六千次捶打。

然後是介紹鐵鍋開鍋的神奇之處是,可以用清水炒蛋,但這麼神奇的清水炒蛋,也只是給了個大約10秒中的鏡頭,又立馬切回介紹鐵鍋的製作過程。。。。。。

吶呢?這是購物頻道在賣鍋嗎,您就差吆喝和熱線購買電話了好么?打開某寶,果不其然。。。。

節目還沒播完呢,人家旗艦店的頁面都是配套上線了好么,一口打著「宗師」名號的鐵鍋,原價是2099,折扣價是699,還已經賣到斷貨了,甚至黃牛價都出來了。然而光是這口鍋,就佔了整集差不多10分鐘,至於到底用鐵鍋燒的菜的味道如何,節目沒太呈現,估計得靠猜,或者誰用誰知道吧。

好不容易等到了快要失傳的「花打四門」!

看上去新鮮又厲害的樣子,用來展現這個絕活的菜肴是 「金邊白菜」,好像又是很牛的樣子,可看了半天,一臉茫然,花打四門到底是怎樣的獨門絕學?小編只好去度娘了一下「花打四門」。

還有那「金邊白菜」居然就是一盤醋!溜!白!菜!

一集總共才50分鐘左右,用十分之一時間鋪墊要如何顛鍋、火候,然後就是一道醋溜白菜?!醋溜白菜也行,畢竟人家蛋炒飯都有講究的,但且不說這盤白菜金邊究竟何來的?有何考究?最關鍵的關鍵是食慾呢?這個特寫畫面,真是毫無食慾啊!

《那時花開月正圓》里就出現過很多讓人垂涎欲滴的陝西菜,就拿《舌尖3》來說,有些鏡頭掃過的那些陝西街頭的涼皮、油潑面什麼的,看著都流口水,卻讓這鍋熗白菜把讓口水給咽回去了。

作為陝西人小編覺得很是不服氣啊!

第三季《舌尖》一共8集,每集約50分鐘左右,主題分別是——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

看來,新口味的《舌尖3》都已播出三集了,卻不再「下飯」。

按理說,第一集本該一炮打響的,但「器物」這個主題還是落下了很多槽點,或許是對這個大IP的情懷,播完四十分鐘後,豆瓣評分為8.2,

但之後每播出一集,評分就大幅滑落,到今天,已經跌至5.6分了。。。。

只能說,群眾的眼睛依舊是雪亮的。

儘管導演劉鴻彥曾在採訪中表示,《舌尖3》會繼續保持住「媽媽的味道」,還稱「在飛速發展的當下,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種方式守住自己,食物就是最好的方式,我們希望通過食物,來尋找我們的心安之處。」

可從已播出的「器」、「香」、「宴」、「養」來看,似乎只能在「香「這期中勉強扯到媽媽,但媽媽的味道就是街邊攤的小吃?這要讓多少媽媽哭暈在廚房啊!

小吃當然也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大家並不會嫌棄這些小吃,只是為這些小吃強行加上「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是不是有點尷尬?

而媽媽的味道,難道不是一碗紅燒肉?或者彷彿果凍一般的水蒸蛋?又或者是一份再尋常不過的鍋包肉,甚至是一碗炒麵?從南到北,媽媽的味道不就是家的味道么?這些在第一、二季都詮釋的很自然啊!

實在要尬小吃也行,可這些人人都知道也都吃過的美味,被神奇的節目組拍得一丁點味道都沒有。並且還被樂山網友吐槽「這麼大的ip,竟然分不清缽缽雞和麻辣燙!」

就連當初,多少人在聽到配音藝術家李立宏的聲音就忍不住「咽口水」的聽覺盛宴,在這一季聽來感覺也是寡然無味……

記得《舌尖2》播出前,陳曉卿(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紀錄片項目部原主任)曾在社交圈轉發了這樣一段話:「真正讓小說優秀乃至偉大的,是故事之外的東西。是抽取走故事之後,再去審視並發現的氣氛之美,是情節外的短句、標點、景色描述以及情感共鳴的營造。」他還備註:紀錄片也是如此

今天再看這句話,《舌尖3》,起碼在目前看來,抽走故事之外,無印象深刻的美食,抽走美食之後,卻都是不走心的故事。

大段的人物採訪,並且都是素人的採訪,而非專家講解,權威性和知識點自然少了一些。

《舌尖》系列已經第三季了,它的靈魂早已被眾人理解為六個字——人情味,接地氣。這個氣並不複雜,僅僅就是普通人的人間煙火氣而已。

但目前看來,《舌尖》3顯然差了這麼一股煙火氣,倒是多了不少的商業氣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和諧 的精彩文章:

你一定做不到這些動作,不試試

TAG:人文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