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之道非常道,人生並不如夢
道家在人生觀問題上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對創造宇宙萬物的「道」的認識上的局限,不知道誰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不知道這位人類生命給予者的心意,當然無從傳遞創造者的心意,也無從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觀。這不是老子的問題,也不是莊子的問題,他們曾經做過大量嘗試,但終不能超越人的有限,所以只得退而求其次。
生與死是人生永恆的主題,無論誰,多麼偉大與渺小,都必須思想這一生的根本問題;但有些人選擇了面對,有的人選擇了逃避。青少年時,我因父親的老邁與過世,開始不得不面對這個生命問題。
曾經以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我一定能在中華文化中為自己找到答案。以下記載了一部分重建自己宇宙觀和生命觀的心路里程。
道家思想是我第一個希望尋求答案的所在,老子對「道」近乎於玄學的思想一度讓我著迷。事實上老子和莊子的大腦非常理性,他們的思想拓寬了我對世界認識的空間,讓我確認世界上有一位神的同時,更加提升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與認知。
老子談道,基本上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即道的本源,道與世界的關係及對世界的作用與影響,並如何宏觀地順應天道,使之發揮社會及生命的果效,基本屬於宇宙及世界觀的範疇;莊子也談道,基本上是從微觀角度著手,即生命的本源,道與生命的關係,人在天道中的地位及果效,人應該怎樣看待與順應天道等,基本屬於人生觀的範疇。
1
老子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1
老子的宇宙觀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和第四十二章兩段文字,非常簡明扼要地表達了他對宇宙及世界的態度,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總結起來,在宇宙論的問題下他傳授出以下幾方面的觀點:
· 宇宙與世界的來源是被唯一的、無窮的、未可知的宇宙之母 「道」創造而來;
· 「道」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不可知、超然的生命體,最接近的現代描述,就是超然偉大的靈;
· 人的理性永遠無法真實地認識這位超然存在的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感悟是認識宇宙本源的唯一正確方法;
· 人必須在道常的規律與虛空的人生中,以無為的生命態度回歸人的本原。
2
老子的人生觀
在老子看來,人生就是道所建造的自然體系中的一個存在,就如花草,如木石,生老病死都是自然中的一部分,無所謂成功,也無所謂失敗,在自然的規律中順應自然,以安靜寬容的心保持這個世界安康太平,就可以回到與道合一的的本原。所以老子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達到虛空的極點,保持著無我無想的境界。宇宙萬物都自然地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與道合一的常態。回歸這根本的常態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原來本性。恢復常態的本來天性,並不是人為的妄自干預,而要以公平的心包容,只有這樣才能使萬物歸回太平,太平後才能回到道自其其然的境界,這樣宇宙萬物的世界才可能在道中持久,這樣,即便是死了也不得真正歸回安息。
2
莊子的人生觀
老子的宇宙觀,包括對生命的態度,奠基了莊子對生命的認識;不過莊子又從自己觀察和感悟角度,更系統地著重於人生問題,像老子一樣通過,思想與探索人生的意義。如果說老子是在極力參透自然之道的認識中尋找人生的意義,莊子卻更理性地在自己的有限之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藉以探討生命的意義。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生像夢一樣虛無,是莊子人生觀的兩個支點。
1
人生像夢一樣虛無
· 世上的我不是真我
在《莊子·人間世》里,莊子虛構了一個孔子的學生顏向老師請教怎樣使自己有能力在殘暴無能的衛國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的故事,顏回年輕有為,剛愎自用,幾乎對孔子的話聽不進去。這時孔子要求顏回通過「心齋」的方式在安靜和空靈的環境中領悟並與自己對話。齋畢,顏回立有頓悟,他對孔子說:
「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
顏回的頓悟是:在領受心齋之前,我感受到有一個真實的顏回,可是領受心齋之後,我感到不曾有過一個真實的顏回。莊子實際是藉著顏回的口說出自己對人生、對事業追求的觀點和看法。在他看來,當人在安靜的冥想中面對人生,會驚訝地發現人的存在其實就是虛無,既如夢幻,又何必執著?
· 莊周夢蝶,哪個更真實?
在另一篇《莊子·齊物論》一文中,有夢中莊周與蝴蝶的故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該故事是齊物論的最後一段,他以這個故事概括了他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觀點。在故事中,他自己夢見自己成為了一隻蝴蝶,自得其樂,根本忘記了也不知道自己其實是莊周;突然醒來,突然產生了虛實世界的錯位,他無法確定哪個世界更加真實,到底是夢中的蝴蝶是自己呢,還是現實中的莊周是自己呢?是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莊周本來就活在蝴蝶的夢中呢?
他充分地運用了每個人都能經歷到的夢境,向人發出一個挑戰:現實中的你和夢中的你,到底哪一個更加真實?是你夢見了真實中的你,還是你本來就活在夢中的你的夢中?即然人生如夢,就不必固執追求,連自己的存在都是虛幻,人生的意義也是虛幻。
· 人生就是一場大夢
莊子又藉著長悟子的口深化了他對夢和非夢世界的觀點,長悟子先講了個故事,有一個女子名叫麗姖,被晉國得到了,她非常傷心,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後來與晉候同睡而被封為夫人,因為好的生活而後悔當初自己哭得痛不欲生的荒唐。長悟子用這個故事說明以下的道理: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心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當人在做夢時,卻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夢中還在做夢,只等到醒來時才知道自己是做夢。只有大悟大覺的人才知道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一場大夢,唯有愚蠢的人才自以為清醒,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呢。
· 一切都是相對的
在莊子對世界的理解裡面,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現實的人生和夢中的人生就是相對立而存在的,以有限的人生,誰也沒有辦法和能力來確定夢是真實的,人生是虛假的:或者人生是真實而夢是虛假的。他的著名的「有」與「無」之辨就是為這個觀點立下註腳:
宇宙萬物開始的時候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有,也有個沒有開始的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之間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話,但不知道我是果真說了呢,還是甚麼也沒有說呢?
在他看來,有和無之間是沒有真實的分別的,真實的世界和夢幻世界也是相對而存在的,或者說,真實其實就是夢,夢也是另一種現實;人生也是虛幻的,虛幻構成了人生。
2
人生源於自然歸於自然
莊子認為,整個世界的各種存在都因自然而聯成一個生命的整體,人是這個生命整體的一部份。這裡面可以概括兩方面的認知,第一,既然生命在大一統的自然之中,生命的生與死只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不必執著;第二,生命聯於自然,我就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死也是相對的,今天的死就是明天的生,至於明天的生是一個甚麼樣子,莊子以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大而化之。所以莊子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莊子講過兩個相關的故事,全然反映他於是對生命的看法。第一個假託老聃老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弔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惶而不解。秦失譏諷那些哭喪的人之後,說了以下幾句非常代表性的話語: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意即: 如此這樣的態度和做法是違背天然的,他們忘掉了人的生命來自於自然去之於自然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是違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罰。一個人因偶然來到世上,這樣他就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這是他順時而死。安於天理和順從自然,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的態度為自然的解脫。」
另一則故事是莊子的妻子死了,弔喪的惠子卻看到他在那裡擊鼓而歌,甚是不解!莊子回答說: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外篇·至樂》
這句話可以說是莊子對人生命來龍去脈的總結:他論為,透過他自己的觀察,他發現人出生之前根本就不具備形體與氣息,而是在不知不覺的偶然裡面,有了生命的元氣,而元氣凝聚而有了身體,有了身體就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樣。去世的人將安安穩穩地沉睡在天地之間,而他人卻嗚嗚地傷心哭泣。他認為這是看不透命運。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他哭,是因為感傷離別;他不哭,是因為順其自然。
3
有限人生,保全為上
· 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莊子不鼓勵人有什麼事業和建樹,首先世界是虛無的,並終歸於空虛;另外,人生有限,要追求的知識和事業也太多了,不如順其自然,平安度日,終享天年。在《莊子·養生主》一篇,莊子開宗明義表明了自己對生命活在當下的態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通俗地講就是: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止境的,做人一定不要有太大的願望和太高的追求;做好人也要量力而行,不要想獲得別人對你的稱讚,做壞人也是不要罪大惡極招行刑罰和禍災。一切順其自然,這樣就可以怡養天年,因此也能奉養父母,得享受在世的壽命。
在莊子的生命態度之中,順其自然地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業和學習都是生命中附加可有可無的成份,像一棵樹、一株草,來到世間就健健康康地活著,臨近死亡就平平安安地離去,平順地完成這一趟生命里程,就算是盡到了生命的責任,任何刻意的善惡、名利、地位,其實都沒有意義。
· 生活是實,名利為虛
莊子的這段論述,使我想起了他在《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堯帝覺得許由是一像太陽一樣光明的大才,而自己不過是蠟燭一樣的庸人,想讓位與許由管理天下,許由不以為然地把他懟了回去: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用現代語言來說:「你已把天下治理得這麼好,還要我來代替你幹甚麼?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明白甚麼是實、甚麼是虛?活著是實,名譽為虛,我活得好好的求那虛名幹甚麼?鷦鷯在深林築巢,所需的不過一枝;偃鼠飲用河水,所需的不過填滿肚子。你請回吧,我要天下沒有所用啊!」
莊子不鼓勵人追求知識和財富,一切都不是為了好好活著嗎?如果能好好活著,為何要追求那些不能為生命帶來實際內容的東西呢?你以為知識和才能能改變世界嗎?能平平安安地活著比什麼都強!更不必為了那些不實在的追求勞命傷神、傷害性命、得不償失呵!
3
道家人生觀初探
1
道家思想,保守中的主動
站在有限的人生來思考人生,道家思想是保守中的主動,首先,它主張人要為活而活,放棄一切外在的纏累;第二,以自然而來、自然而去的生命態度化解人對死亡的恐懼;第三,人們因對天道的畏懼而順服天道的自然,回歸自然的人生。
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比同樣線段性人生觀的無神論要實在和有意義,因為它不僅承認了人的有限,並希望在有限中通過順應自然的規律和法則活出真實的自我;而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希望通過社會理想來模糊個人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追求,其結果就是使人的生命從現實的虛無走向永恆的虛無。
這種虛無會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對未來的虛無、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死了去見馬克思!」馬克思自己都否認了生命的未來,卻為他的追隨者們留下了個人崇拜的虛無。第二,對現實的虛無。人們因為局限於有限生命的追求,從而把所有的生命意義寄託於物質利益,從而極功盡利、不擇手段,導致了從社會最高層到基層的腐敗,生命被徹底物化、人最終變成物質利益的奴隸。
2
道家思想,被局限的思維
從老子到莊子,因為對終極存在「道」的認知的缺乏,所以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有限中看世界看人生。雖然老子通過神在自然中的啟示肯定了這位超然生命體的存在,終因沒有與神面對面的經歷和對神心意的了解退而求其次。如果老子和莊子真的知道「道」是誰,知道有天國、有永生,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會與現在的全然不同!
神的特殊自我啟示,向人展現了一個永恆的生命和永存的天國,並且透過他自己成為人的經歷打通了人從有限世界走向無限天國的生命軌道,人再也不會從有限的角度來看人生,而是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看待生命。如果有了這樣世界觀的轉變,相對於道家的對人生的態度,就會發生根本的翻轉:
第一,我們不再為活而活,而是為神而活。
既然神是存在的,我們又活在祂的看顧與恩典之中,如何滿足神的心意,討主的喜悅就成為了我們——具體地說就是基督徒們的追求。雖然他們現今依然活在世界之上,有在世界上的一切需要,因為他們知道神是又真又活的神,且有他自己的旨意,所以,他們不會執著於世界或物質生活,而是把天國當做自己生命的目標。
相對於道家思想只為了活而活的有限思維,基督徒更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經歷和感受,因為每個經歷都是我們從今天直到永遠的生命積累,就算是人生中的苦難與挫折也會在過程中因依靠神而經歷真實的神,體會與神同行的生命經歷,生命也因此變得更有意義、更加豐富、更為精彩。
第二,我們滿懷喜悅與期待等待著明天的來臨。
人因為生命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而有著飽滿的生命熱情,特別是在對死亡的態度上,基督徒已超越了死亡。因為他們知道組成生命的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神用泥土造的肉體,它是生命的載體;第二部分是神從人體的鼻孔吹入人體內的靈,它是永存的生命本質。因此,死亡只是生命載體的死亡,它死了,靈體便得以擺脫肉體的限制進入靈的世界。靈的世界也有不同的去處,神的兒女歸回神的國度,不屬神的人必歸入永遠的死。
相較之下,道家思想只能寄託於自然,相信人的生命來自於自然又回歸自然,至於會以甚麼樣的形態和樣式存在於自然之中,道家不作追求,也實在無法給予答案,因為沒有人知道。莊子在親人去世之後雖然能表現出不以為然的超然態度,但那只是來自我內在的安慰,因為他根本無從了解死後的生命 。
第三,在神賜的自由之中享受豐富而有創意的人生。
基督徒也尊重自然,他們相信神在普世創造之中賜予人類共同的道德標準和理性能力,我們也相信人要順應這些自然規律,這些美好的規律也保障和成就著人的一生。
他們還相信神對每個人都有著完美的計劃和旨意,他們若按其計劃和旨意規劃人生,就會更好的發揮生命的果效,為社會為人類作出更好更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如此行的時候,他們就有神的同在,有生命的力量,有因此而經歴的在地若天的平安與喜樂。
他們更知道,神在創造人的時候,給予人充分的主權與自由,人可以自動選擇在神的指引之下,充分挖掘人自身內在思維與創意能力,在能力的發揮中為他人帶來豐富,自己也能享受其中的滿足與喜樂。
更重要的,因為他們知道和相信永生,所以更珍惜今天每一天的生命,因為這是他們從現在到永恆美好生命經歷的積累,將成為他們在永恆中的不斷回味與更新的歷史,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生命,完善我們與神、與人、與自然、與自己的關係,從而得以享受更好、更新、更豐富的生命。
3
道家思想是有待歸正的「道」
道家在人生觀問題上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對創造宇宙萬物的「道」的認識上的局限,不知道誰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不知道這位人類生命給予者的心意,當然無從傳遞創造者的心意,也無從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觀。這不是老子的問題,也不是莊子的問題,他們曾經做過大量嘗試,但終不能超越人的有限,所以只得退而求其次。更重要的,在永恆的計劃中,創造主對人類的自我啟示還沒有降臨到中國,所以,人沒有辦法認識到這位真神。
宇宙萬物的主,即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就有祂自己的計劃和方法向人類來啟示自己:最早揀選了西亞一個人亞伯拉罕,然後藉著亞伯拉罕揀選了一個民族,過去稱為希伯來人,現在稱為以色列人或猶太人;繼而藉著這個民族把他的啟示傳遞到全世界。
不僅如此,為了讓世界的人全然地認識祂和知道祂,祂自己成為了人的樣式,就是藉著以色列這個民族來到世界的耶穌基督,向人宣告與傳播天國的真理,使人得以通過理性、感性和靈性,思想和領受天國的真理,重建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徹底改變生命的軌跡,接受永恆的救恩,得享美好幸福的人生!
道家思想若從「道」的源頭更新了對宇宙創造主的認識,必將開拓億萬中國人的生命視野,使之得以從永恆的角度看世界,看社會,看人生,從而改變生命的態度,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文化的發展倡導者和永生生命的承受者。
※80後茅侃侃自殺,誰教會你面對人生至暗時刻?
※小年接福,把福字倒過來貼就接到了?
TAG:joes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