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庸常是生活的本質

庸常是生活的本質

太久沒有寫些什麼了,情緒總是斷斷續續,一種厭惡的生活狀態。

(最近在磕愛豆)

「庸常是生活的本質」,不知道為什麼,吃飯時腦海中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

算起來,到家已經十幾天的時間。對任何人來說,一段沒有deadline穿著睡衣窩在床上十幾個小時的時光都是美好的。每天睡到自然醒,無聊時看看電影玩玩手機,日子一下子就溜過去了。但這樣的日子也讓人極為不舒服,電影中梅貽琦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會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現在的狀態則是「置身於空白之中,與世隔絕」,不自覺地產生了另一種「麻木的踏實」。當處在一種極度的平靜當中時,無心過問任何人任何事,喪失了對外界的感知,由此便不願投入心血做事,讀書一事也被拋之腦後,或者說,競爭的意識徹底斷絕。對長期處在焦慮狀態的人來說,這樣一段短暫的時光必不可少,人總要學會休息,在閑散中學習如何與自我相處。只是日子一旦被拉扯到無限長時,不可避免會陷入倦怠中。當習慣於外界社會的條條框框、學會與各類標準打交道時,突然被拋擲在另一種生活中時,所有的防禦想法都沒有意義時,難免會有些不真實感。

正如最近的自己,每天低頭刷著手機,累了就睡一覺,甚至連門都不願踏出一步。最初的安逸的確讓人放鬆,但後面愈發覺得不適,和同學聊天時彼此都提到想儘快回學校。其實並不是多舍不下學校,只是在學校這樣一個特定場所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紛亂的事情不斷湧來,抱怨的同時也在說明著自己存在合理性,處在「被需要」的狀態當中,吸收他人或認可或批評的觀念,獲得社會體系之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還有非常有趣的一點在於,自己似乎天然地將「家」這一場所賦予了非功能性的意義。一直以來,身邊部分人(包括自己)都習慣於將家視作休息的場所,工作的概念幾乎被完全隔絕對立。環境先天被帶入的特定含義和周圍人的觀念輸送影響下,本身就缺乏自制力的人更加容易放飛自我。

好在這並非長久,新一月始,返校後又是新的開端。

但不能不對這樣的狀態保持警惕和防備,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瑣碎的全貌也逐漸展開。當自我數十年如一日地面對這樣的環境時,能否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能否在庸常中發掘新的活力?一切似乎不得而知。自己是極為隨遇而安的人,比起堅定自我似乎更常做的事融入環境中,懶惰陪伴已久,高度的自律和行動彷彿都是空談。在面對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脆弱的人際關係維護中,很可能徹底喪失掉最後一絲「信念感」。坦白來講,自己是恐懼的。庸庸碌碌是個好詞,它用簡單的筆調描繪出絕大多數人的一生,而這些年走下來,自問也不過是個普通人。這樣想來,更加膽戰心驚。極為旺盛的生命力、對外界的好奇心,是真正生活的含義所在,倘若徹底迷失,那和行屍走肉便無半點區別。

也因此,對生活本身充滿畏懼。

如今的自己,尚處在象牙塔中,也因為刻意的疏遠,對現實生活底色有所知曉卻從未真正接近。在這樣的狀態中,很難去構想幾年、十幾年後會是什麼樣子。當對自我有要求,而對生活前路沒有規劃時,本身其實依舊陷於迷惘混沌中,無從下筆描摹未來的一絲一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燃語日常小記 的精彩文章:

TAG:燃語日常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