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沒有趁機大舉北伐?
公元1673年,盤踞雲南地區的吳三桂發動了叛亂。隨後,廣東和福建的尚可喜、耿精忠也發動了叛亂。一時之間,吳三桂可以指揮的軍隊達到了30多萬,盤踞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等等。但吳三桂沒有趁機大舉北伐,而是選擇了防守的姿態。擁有這麼多的軍隊,吳三桂為何沒有北伐?其實,吳三桂的軍隊雖多,但也有很多的問題。
首先需要了解吳三桂為什麼發動叛亂,請注意,當時吳三桂已經60多歲了。他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和爵位。但此時年輕的康熙皇帝開始了削藩行動,這導致吳三桂不得不發動叛亂。尚可喜和耿精忠也是一樣,他們三個一損俱損的關係。吳三桂佔領了西南和華南大片地區,卻沒有趁機繼續北上,而是開始防守,也能說明這個問題。吳三桂沒有北伐的計劃,最多就是想劃江而治。
除了自己沒有雄心以外,吳三桂的內部也有其他的問題。吳三桂的那些部下,雖然都聽從吳三桂的命令。但這些部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為了保住高官厚祿可以鋌而走險。但繼續北上存在很大風險,這些部下們也不會同意。吳三桂的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很多將領都是牆頭草。最典型的就是陝西的王輔臣,這位老爺子在清朝和吳三桂之間來回搖擺。最後清朝給出的價格更高,王輔臣直接倒向了清廷方面。
還有就是軍隊戰鬥力的問題,吳三桂名義上有30多萬軍隊。其中精銳部隊只有8萬多,其餘的都是臨時拼湊的部隊和抓來的壯丁。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都很有限,依靠長江防禦或許可以,但主動進攻則差得遠。畢竟北方地區是清朝主要經營的地盤,清朝的軍隊也主要駐紮在北方。一旦進入中原地區,面對清朝騎兵的衝擊,吳三桂的軍隊不一定能打贏。綜合所有的問題,吳三桂沒有繼續進攻,這給了康熙皇帝喘息的機會。
不得不說,吳三桂低估了年輕的康熙皇帝。在叛亂髮生以後,康熙皇帝一方面安撫那些中間派,另一方面從東北和蒙古調集軍隊。起初,清朝採取了明顯的守勢。在反應過來以後,清朝方面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擊。不過吳三桂畢竟實力雄厚,這次戰爭打了8年時間。在戰爭期間,吳三桂病逝,他的孫子繼承了爵位。經過反覆鏖戰,清軍最終平定了叛亂,三藩割據的局面不復存在。
有一點非常有意思,當時大部分百姓都是觀望的心情。既沒有援助清軍,也沒有援助吳三桂。吳三桂殺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又反過頭來要反清復明,這非常的搞笑。至於後來選擇稱帝,更是垂死掙扎。當然,百姓對於清廷也沒有多少感情。當時,清朝才入關30多年,統治根本算不上根深蒂固。在平定了吳三桂之後,鄭氏集團和西北准葛爾部就成了清朝最大的威脅。尤其是准葛爾部,頗有當年蒙古帝國的風采。
※中國軍隊穿作訓服時,戴了20年肩章,為何現在用領章?
※春秋最後的霸主,到了戰國時期,越國為何無聲無息?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