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聚焦文物(四)古貌難尋舊墓葬

聚焦文物(四)古貌難尋舊墓葬

陳圳煜

聚焦文物

(四)古貌難尋舊墓葬

據考古學者判斷,惠來地區有漢墓及三國的墓葬。按照這個判斷,不排除葵潭有漢及三國墓葬的可能。但是,據目前所發現,葵潭最早的墓葬是兩晉時期的。《惠來文物志》中記載,一九七六年平整土地時,村民在千秋鎮北無膽山麓挖掘出了近千座晉代的墓葬,發現有灰色拱形磚,磚厚六公分、長二十六公分、寬十四公分。據載,掘墓時還發現有銅劍。

志中記載的,屬於葵潭範圍內的宋代墓葬是「太監墳」。「太監墳:葬於祥興二年(1279),時帝昺兵敗駐蹕千秋鎮,隨帝昺南下的太監死於此,葬在千秋鎮城內。坐北向南,三面環水,一面山。一九四 0 年,國民黨王參謀帶兵士乘夜盜掘,墓內只有鐵鎖鏈和二個古瓷碗,別無它物。」書中說,後來村民將墳移葬於無膽山下。現在,這座墓已經沒有了。

另有記載的明代墓葬是張永清墓。「張永清墓:在青山螃蟹村三界盆,墓貝灰夯築,規模較大,地面到墓床有三層台階。明萬曆三十四年丙戍葬(1606)。」

此外還有幾處清代墓葬。「林學賢墓:在兵營村東三里的虎頭寨西,墓向東。面前羊角村,墓沒有石刻墓碑。」「林學賢,明崇禎六年(1633)考進郡庠,中己卯(1639)舉人。1645 年清兵入關,與弟林有聲等起義於虎頭寨。七月十二日率兵攻打惠來城,駐兵蚶蚌寨,攻城四個月,爆發了十七世紀五十年代震撼朝野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稱為『乙酉之變』(1645)。賢在攻城中不幸遇難。據潮州志記載,死於潮州下水門,這裡是他的衣冠墓。解放初有人挖掘,墓里僅有一方硯,別無他物。」林學賢第三女林五娘,也曾隨父鎮守虎頭寨。學賢兵敗,她與官兵廝殺,敗至東港,中箭死於陣 中。她的墓葬在東港的皇斗水庫西。據載,墓前壁手用貝灰夯築,刻有浮塑人、龍等工藝。解放前被盜掘時,有骨灰和一柄一百斤重的大鐵刀。這處墓葬所在地現已不屬葵潭。林學賢和他女兒的事迹在潮汕地區影響較大,《揭陽風物》一書對他的墓葬也有記載。另外還有兩處清代墓葬。第一處:「黃宗殷墓。雍正丙辰科舉人。墓在青山青坑村新塘坡。封土高一米二,直徑二米三,墓面貝灰夯築,碑柱俱全。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葬(1786)。」第二處:「典封軍民府黃雲階墓。在青山青坑鄉,封土高一米七,直徑三米。黃雲階是萬戶公之子,嘉慶十三年戊辰葬(1808)(據查,此段資料的表述有誤。詳見《清廉為官的黃衢》一文。編者注)。」

《惠來文物志》記載的古墓葬,墓主基本上是一些有影響有功名的人。實際上,除了志中記載的這些,葵潭範圍內比較古老的墓葬還有,其中,有的也曾獲取過功名或曾有過顯赫的身份和地位。有一次,筆者在深山老林里搜集古墓葬資料的時候,就意外看到過一座有爵位封號的墳墓。墓乃光緒二十七年重修,墓碑上刻著,墓主「誥封武德騎尉爵」,其妻也被封為「五品宜人」。這座墓與《惠來文物志》中記載的,仙庵石山胡欽甲墓石碑上的爵位封號一模一樣。「胡欽甲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卒,誥授武德騎尉(五品),妻林孝慈例封五品宜人」。目前,定居於葵潭的居民中,很多姓氏的先輩都曾經獲取過功名,且逝世之後大多也葬在葵潭周邊的莽莽群山裡。事實上,墓碑上刻著爵位封號的先輩在葵潭並不是少數,這裡不再一一列出。

年代比較久遠的其他墓葬也有。印象中,小時候到赤竹池(也可能是三清山)郊遊,在一面崇山峻岭一面深溝大渠的盤山小路上,就曾經看到萋萋的雜草叢中有一塊刻著「宋」字的墓碑。當然,刻著「宋」字也可能不是宋朝所葬,但是,由此應該也可以推斷墓葬的年代比較早。至於「姑婆張」肇居公的墓道碑上刻著「宋」字的可能性和墓葬的年代,在《漫漶斑駁古石刻》中已經介紹過,不再細述。此外,明代墓葬有一定數量。目前遺存的明代墓葬,多見修於萬曆前後的。這個時期的墓葬,數量比較多,規模相當大,樣式 也相當講究。這應當跟萬曆前後,社會比較穩定,經濟得以較快發展這些因素密切相關。當然,葵潭一帶,佔大多數的還是清墓。

明朝的墓葬不算太多,而宋元以前的則更難發現,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明朝之前,中原人遷居葵潭的確實比較少,而當地的土著居民或少數民族居民則可能喪葬習俗跟漢人不同,人死,不一定要用土葬。二、古代經濟落後,平民百姓就算用土葬,也不可能花大錢財打造大塊墓碑;而葵潭不比潮州、潮陽、揭陽,古時屬於百越、蠻夷地區的荒野之地,權貴家族或豪門世家,基本上沒有在這裡定居過,數來數去,這裡定居的,不過是一些「打造小石碑」的平民百姓。三、古時的人們有意識將墓葬深埋地下,除了地面上有封土堆之外,一般比較深,看不到地上遺留的墳面建築及其標誌。這種習慣,《惠來文物志》中也有簡單介紹。四、幾百上千年的風風雨雨,地面上能看得到的小石碑小墓葬,在風吹日晒中消蝕了;即使有零星的大墓碑,也在泥石流等自然力量和盜墓者、伐木者故意或過失的人為破壞中消失了。第五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石碑運動」,破壞了大量的古墓古碑。那些後裔已經遷往他處的先人墓葬,遭受的破壞尤甚。每個人定任務,從山林中鍬來、扛來一塊一塊的古墓碑,然後搭建、圍建豬圈、田埂,這樣的事情,年紀大些的人至今記憶猶新。

談及葵潭的舊墓葬,不能不介紹翁照垣將軍父母的這一處。翁母的墓地修建於民國廿五年(1936),修的時候只是「生基」,其母並未去世。現在,墓前仍留有五幅當時名人題寫的墓聯。2006 年 3月 18 日,金文堅老師和李韌之教授來葵潭參觀的時候,曾經做過記錄:

一、墓碑上方:祖 廿四世

中間:妣克蘭陳氏之壽藏

左方:民國廿五年歲次丙子吉旦修

右方:華英 子將軍翁照垣孫金鑾 榮耀 榮桂 金殿 榮福天喜 天升 榮華等立(華英為翁將軍祖籍的村名)

二、墓聯(由里及外):

(一)生兒能報國

有道此歸原世愚姪陳銘樞贈

(二)未答涓埃慚子職 好營窀穸慰親心男

照垣跪題

(三)挾耳奇峰光吉壤 連珠貫穴壯靈區

世愚姪蔣光鼐敬贈

(四)坤儀嫻淑型女范 懿德清芬表隴阡

世愚姪許宛如敬贈

(五)水聚天心祥徵壽域 龍蟠地軸福萃佳城

世愚姪沈梓卿敬贈

據說,原來還有宋子文、李濟深等人題字的四根漢白玉紀念柱,但五十年代就已不知去向。翁母墓左邊是翁父翁亨肯先生墓。翁將軍的父親原葬在陸豐,近年由於當地平整土地而遷回家鄉。現在還可看到原來老墳的墓碑。1915 年翁父去世時,正是將軍即將逃亡的時候,故只能將父親草草埋葬,並敲了塊山石,用父親教的石匠手藝,匆匆刻了塊墓碑做為記號。墓碑上的內容是:

中間:祖考亨盛翁公墓

左邊:民國四年冬月立

右邊:男嘉添孫等仝祀

新老墓碑,所刻翁父名字不同。據李博士介紹,翁父真名為「翁興盛」,綽號「肯」,鄉人以綽號相稱,久而久之真名反而湮滅而不為人所知。「嘉添」則是翁將軍當年逃亡到陸豐時所用的名字。

總的來說,除了中原人遷入較晚、門閥仕族較少,就是天災人禍的原因,使得葵潭的舊墓葬呈現著今天的狀況。今後,隨著國家殯葬制度的改革和民間喪葬風氣的轉變,這種大型的土葬樣式,應該不會有了。

《看看葵潭》鄉土讀物編輯居委會

特邀顧問:黃秉壬 黃嘉賓

顧 問:黃志耀 鄧木欣 黃貽孝 林粵琰史文德

主 編:陳圳煜

副 主 編:黃淑鸞 黃澤初

委 員:黃英忠 黃漢釗 黃九州 張志凡

百花文藝出版社

新大陸叢書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公眾平台經著作權人書面授權轉載

關注「葵潭之聲」 每天為您推送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葵潭之聲 的精彩文章:

品味傳說「吃人的」和「給人吃」

TAG:葵潭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