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傳播形態的三個重要維度

未來傳播形態的三個重要維度

【摘要】以美國未來學者雷·庫茲韋爾為代表的「奇點論」者宣稱,在技術「加速回報定律」作用下,人工智慧將完全超越人類智能。本文從媒介、受眾、治理三個維度考察未來的傳播形態,認為在媒介與人的關係上,不僅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且人也將成為媒介的宿主;「融合」是「媒介第五定律」。從受眾的維度來看,技術異化將帶來「AI膜拜」的風險,未來的媒體受眾需要擺脫技術的奴役,同時增加媒介素養,普及媒介信用;在媒介治理方面,共治將成未來媒體的普適性治理模式。

【關鍵詞】未來媒體 傳播形態 人工智慧 媒介定律 技術異化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3.004

所謂「傳播形態」,是指傳播在一定技術環境中的表現形式和情景,它是媒介系統的具像化。傳播形態的核心要素包括媒體形態、受眾、傳播方式、傳播技術、傳播環境與情景。

在麥克盧漢看來,「新媒介是新環境」「環境不僅是容器,而且是使內容完全改變的過程」。技術環境儘管「隱而不顯、難以察覺」,但「任何新技術都要改變人的整個環境,並且包裹和包容舊的環境」。[1]新的媒介技術應用,形成新的媒介環境,進而引起媒介情景的變化,這種變化進一步影響社會發展。美國「媒介情境論」提出者梅羅維茲(Joshua Meyrowitz)認為,媒介的使用會對社會情景型式產生影響,而社會情景型式又左右人們的社會行為,因而,媒介的變化通過改變社會情景的型式而促使人們的行為起變化。[2]在大眾傳播與社會發展的框架內,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認識與把握未來媒體的傳播形態。

媒介維度:人體將成為媒介的宿主

美國奇點大學校長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奇點臨近》一書中大膽預測,21世紀前半葉,技術不可避免地朝向機器化發展,必將大大超越人類的智能。2045年,奇點來臨,人工智慧完全超越人類智能,人類歷史將徹底改變;2045年之後,宇宙覺醒,為了超越計算機的局限性,人機智能將物質轉化為超級計算機,最終整個宇宙變成一個超級智能,這種智能可以改變目前已知的物理定律,實現不同維度空間的穿越,並實現人類真正的永生。[3]

在這種「技術爆炸」的情況下,預測未來的傳播形態並非一件易事。因為媒體變革取決於科技的發展,21世紀以來,「人類創造技術的節奏正在加速,技術的力量也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在增長」,在這一「加速回報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4]作用下,現在很難預料下一步出現什麼樣的「黑科技」,以及這樣的「黑科技」會帶來什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科幻式的預測,對於未來媒體的發展亦不乏啟發意義。

從宏觀的社會生態系統來看,傳播形態還取決於整個社會的狀況。波蘭裔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認為,當前的社會已由過去的固態、厚重與穩定狀態轉為液態、輕盈與多變的特質,「流動的」現代性的到來,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狀況。[5]那麼,未來社會將會凸顯更加輕盈、流動的特質,它與極簡主義的美學追求相結合,將引導人們開發出更便於攜帶的可穿戴式媒體,甚至可以直接與人體合二為一的媒體。流動的現代性之下的極簡主義的未來媒體設計,從傳播科技方面來說,是智能化;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是人性化。換句話說,人類社會將跨越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媒介決定論,未來科技將更多地呈現人性化的一面,喚醒人的主體意識,人將毫無疑問地成為媒介的宿主。

雷·庫茲韋爾在《人工智慧的未來》一書中指出,「非生物體將首次出現在2029年」。[6]這裡的「非生物體」即「人類與機器的聯合」,也就是「將非生物系統引入人腦」。[7]這一預見如果實現,將改變麥克盧漢「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因為人體本身也將成為媒介的一部分。

與此相聯繫,人性化、微型化與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三個重要特徵。

提出「人性化趨勢理論」的保羅·萊文森(Paul Levenson)對科技的發展持樂觀的態度,他認為,一方面「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像人,技術在模仿、複製人體的感知迷失和認知模式」;另一方面,「媒介的演化服從人的理性」「越來越人性化、越來也合理,越來越完美,人總有辦法揚其長避其短」。[8]在未來媒體的發展中,這種人性化的趨勢將與極簡主義的審美理念結合起來,體現為人體與媒介的融合。麥克盧漢在其遺作《媒介定律》中,提出關於技術和人工製造物效應的「媒介四定律」[9],可以歸納為「提升(強化)―過時―再現(再用)―逆轉」,那麼,第五個定律是什麼?當前媒體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已經證明:「融合」已毫無疑問成為「媒介第五定律」。

融合是系統思維的產物,它不僅意味著創新,而且適應了未來媒體人工智慧與生物智能的結合。庫茲韋爾認為:「融合生物智能優勢與人工智慧優勢(人腦識別模型的能力與非生物智能的速度、內存容量、精確度,以及交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其力量將極為強大。」[10]未來媒體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融合文化的影響,在設計方面「化零為整」,以滿足媒體「入駐」或「浮現」於人體。這種「融媒體」有別於2017年「兩會」期間面世的那種笨重、疊床架屋式的「『鋼鐵俠』直播雲台」[11],而是一種在形態上有機融合的「超便攜」媒體。相比之下,谷歌眼鏡和蘋果手錶(I-watch)將融合的形態與小巧的設計結合起來,更符合融媒體的發展方向,但在微型化和全功能方面仍然有很大的進階空間。

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媒體形態的最重要特徵。未來的媒體發展趨勢,智能化將首先在改善人的視覺,特別是「第一視角」方面實現突破。麥克盧漢認為,「人脫離部落以後,其首要特徵是成為視覺人」[12]「在我們西方文化中,理性的人是一個視覺性的人」[13]「視覺+理性」契合了未來媒體視頻化與人腦思考機器「非生物化」的融合。

在未來媒體的發展過程中,感測器將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具體的媒體實踐。雖然感測器可以被定義為「任何對世間狀態作出測量並感知的事物」,「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目標,並能按照一定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14],但是當無人機被用作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和慶典報道,生物感測器用作影視評測,其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新華網融媒體研究院院長楊溟認為:「在信息化社會,感測器技術不僅是物聯網銜接互聯網時代的環節,更是人類理解環境和其他生物的語言」[15]「感測技術作為基礎技術將改變世界」。[16]2017年,新華網成立了全球首家基於感測互聯的電影體驗評測實驗室,運用生物感測器進行數據採集、特徵提取、數據傳輸和應用。

在屏幕虛擬化方面,汽車生產商模仿戰鬥機全息衍射平視顯示系統,開發出的「抬頭顯示」(head-up display,簡寫HUD)數字技術,為投影技術提供了無窮的想像力。寶馬公司通過將顯示技術和手勢控制相互結合,開發出HoloActive觸控技術,依靠相機監測用戶的手勢,並通過觸覺反饋來讓用戶進行指令操作,[17]這一技術也被稱為「凌空觸屏」(AirTouch)。微軟的OmniTouch全觸控技術,能在任何的物體表面投射觸屏,甚至將輸入表面直接打到人的手臂上。迪斯尼研製的DRDT系統(Disney Research Demonstrate Touché),也實現了類似功能。新加坡南洋理工研究的系統名為STATINA,只要幾個廉價的震動感測器就能將物體表面變成輸入表面。[18]

類似《鋼鐵俠III》中展示的可以隔空操作的虛擬屏幕,大多利用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通過電離空氣分子,產生白色的光亮)、激光束投射實體的3D影像、霧氣投影技術(或稱霧面投影,即通過裝置向上方的空間噴出水霧)。俄羅斯Displair公司研發出的虛擬觸屏顯示器,屏幕藉助從設備中送出的空氣和水在空中形成投影,可以用來展示計算機或平板中的圖像,從而進一步實現人機互動。[19]

2013年,中國台灣工研院(ITRI)開發出一款i-Air Touch(iAT)智能眼鏡,據稱是首款可實現讓用戶以觸控方式隨意與虛擬影像互動的透明頭戴式顯示器。[20]

2014年進入市場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是一款增強現實型的頭戴式顯示器,可以替代智能手機,以聲控方式實現拍照、視頻通話、上網、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功能。

相比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設備,微軟開發的HoloLens實現了MR(混合現實)的突破。2015年1月首次亮相的這款頭盔式設備,內置Windows10系統、Cortana個人智能助理軟體和Edge瀏覽器,融合了多種感測器、實時的3D運算、「立即定址」與地圖構建和立體抬頭顯示技術,具有全息、語音、瞳孔和手勢識別等特點。它不受線纜、聽筒等外部設備的限制,通過Wi-Fi或藍牙連接,將PC上的全息應用和遊戲傳輸到HoloLens。它還支持各種類別的深度學習技術,其中一款產品甚至支持創作全息影像短片,實現了人機交互方式的革命。但是,由於性價比、電池續航能力和視頻播放等方面的缺陷,HoloLens仍然是一款有待改進的未來媒體。

目前,關於全息投影技術的爭論,主要在於運算能力和信息存貯在雲端的安全問題。微軟公司透露,預計裝在新一代HoloLens中的AI晶元,其出色的運算能力將使其完成圖像辨識和語音識別等複雜任務,而不需要將數據發送到雲端運算平台處理[21],從而跨越「全息投影」的「最後一公里」。

在聽覺方面,超心型指向麥克(Hypercardioid)技術將更多地成為未來媒體形態的標配,從而適應小眾傳播生態的「第一聽覺」需求。它利用氣壓梯度的聲學原理,針對目標聽眾傳播聲音,拾音區域比心型話筒更窄,可以有效地消除周圍噪音,從而使得媒體傳播的指向性更為明確。

演算法將在未來的媒體形態中繼續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為了避免普通演算法的「信息繭房效應」(Information Cocoons Effect),適合未來媒體需求的「超級演算法」或「優選演算法」,將減少大數據中的熵值,識別並過濾掉那些誤讀性、非實際需要的信息。「當人類與技術相融合後,人類將變得更加智慧」。[22]這種演算法將與「非生物體」的人腦相結合,自動過濾、更新那些不再需要的信息,有效減少信息熵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論壇 的精彩文章:

印度大國博弈策略偏好如何影響中印關係
「『一帶一路』:全球化轉型時代的中國方案」研討會在北大經濟學院成功舉行

TAG: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