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緬甸人「背鍋」?日本景點遊客塗鴉,為什麼被認為是「中國人乾的」
人在家中坐,鍋從日本來
昨天,日本警察逮捕了一名緬甸籍嫌犯,中國人終於「沉冤昭雪」了。
今年1月14日,日本著名霧凇景點青森縣八甲田山上,五棵天然霧凇被人以粉紅色熒光噴漆噴塗破壞,噴塗內容赫然寫著「CUI」「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等字樣。純凈的雪景,配上粉紅色的塗鴉,煞是扎眼。
雪場工作人員稱,涉事者是一對說中國話的情侶:「他們事先準備了粉紅色的噴漆,當時已經勸阻別這麼干,但那對情侶不聽。噴完後,兩人一起開心自拍才離開。」
而一位滑雪人士也表示,他發現這一情況後,曾上前分別嘗試用日文、英文和中文溝通,但二人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
一時間,此事在日本和中國都引發了巨大輿論。日本網友憤怒地說:「中國人不要再來了。」中國網友似乎也自知理虧,對不文明的遊客加以譴責。
然而,就在大家快要遺忘此事時,反轉卻來了!
有媒體報道,日本警察逮捕了一名在東京居住的29歲緬甸男子,該男子承認了在霧凇上塗鴉的事實,並表示為了給女朋友一個驚喜。
難怪@南遇故人 會吐槽說:「人在家中坐,鍋從日本來!」
只能怪漢語太「國際化」?
誤會是澄清了,但是網友們卻在反思:「事情還沒搞清楚,為什麼鍋卻自己先背上了?」
首先,「生日快樂」四個漢字,幾乎成了「實錘」。大家未曾想到,這竟然出自緬甸遊客之手。即便日本方面逮捕了嫌犯,仍有網友表示不解:「緬甸人寫漢語?」
@辛辛辛辛辛辛啊 覺得這是中國國力強盛,漢語成了不少國家的第二語言:「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還有網友解釋說,緬甸北部緊鄰中國,華人也多,會漢語不足為奇。@ Mr__field 猜測:「可能是緬北人,很多緬北人不僅會寫中文,還以中文為母語。」
另外,國人喜歡在景區塗鴉,似乎成了一個「標誌性」的惡習,國內外許多經典都曾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記。
所以@wei-rd 呼籲國人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得說一句,如果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這種事情,那麼像這種烏龍事件也不會有人說是中國人所為。」
誠然,部分國人在境外旅遊的不文明行為,也是不應迴避的。
比如,兩名中國乘客在蘇黎世到北京的一架航班上喝了酒,因口角發生糾紛,進而大打出手,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再如,演員黃渤在太平洋島國帛琉度假時,也曾曬出中國遊客隨手亂扔垃圾的照片。
此類新聞大概也給其他地區居民造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荊楚網評論員張媛因此認為,一些外國人被人為地灌輸了「中國人素質低」的思想,加上部分有偏見的媒體報道,久而久之,在看待中國遊客的問題上,會先入為主,不問前因後果,直接判定結果。
中國遊客文明形象逐年改善
不吹不黑地說一句,近年來,國人出境旅遊的素質逐年提高,也是有目共睹的。
國家旅遊局在2017年發布的《2016中國遊客文明形象年度報告》顯示,境外受訪者普遍認可,中國出境游遊客文明素質較5年前相比有所提升,印度尼西亞、法國、新加坡、英國、美國五國受訪者感知尤為明顯。逾8成中國受訪者對本人境外旅遊文明素質滿意,出境游遊客整體文明素質得分為7.1分。
事實上,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高素質」的旅遊者,哪怕是當今素質有口皆碑的日本人,當年也有「黑歷史」。
騰訊大家刊載的一篇文章指出,二戰之後,歐洲見識了一波又一波「暴發戶」。六七十年代,大量美國遊客湧入歐洲,歐洲報紙也充斥著美國遊客沒素質的報道,甚至直到今天,美國遊客的大嗓門也還在被批評。到了八十年代,則是日本人和韓國人,如今輪到了中國遊客。據觀察,在歐洲旅行的東南亞和韓國旅行團,不少喜歡大聲嚷嚷,喜歡一窩蜂拍照。
所以說,旅遊素質的提高,應伴隨著交流的深入,中國出境旅遊愈發頻繁,以往的「黑歷史」也有望逐漸摘除。
另外,還有習慣差異這一點,容易被人們忽視。由文化衝突帶來的不理解和反感,往往很難改善。
中國僑網拿「掃貨」做例子,有一些當地人非常反感中國人來「掃貨」,但其實,這談不上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中國遊客喜歡成群結隊逛店遊玩,有時買東西會掃光某家店鋪的某種商品,但這既不違法也不違規,因此無可厚非。
事實上,國外一些景點已經開始逐步適應、迎合中國遊客的習慣。「隨著中國人一些無害的風俗習慣會與外部文化元素不斷碰撞,未來,所謂的『文明』不斷融合衍變,或許誰都不是『完全的自己』。」張媛也贊同中西文化衝突的說法:「哪怕是國內省市與省市間,都存在文化差異,對於一些甚至起源根基都不同的外國文明來說,很多行為、語言或是思考方式等,有時候都可能會需要逆向思維。拋開嚴重的難以原諒的不文明做法之外,一些小的行為在他們眼中,加上既定印象以及『不理解』的催化,會被過度放大。」
如今,愛出國的中國人早已不再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暴發戶」形象了,但要想改善他國人對自己的印象,恐怕還必須依靠一批批高素質的「旅遊家」們。替緬甸人「背鍋」這個誤會,未來或許還會有,但應該會越來越少。
※大兵們的健身APP竟暴露了美秘密軍事基地?
※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孩子們……
TAG:上海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