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定州開元寺塔建塔歷史背景初探

定州開元寺塔建塔歷史背景初探

定州開元寺塔為我國目前最高的磚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美譽。它建於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就建在當時著名的大寺院開元寺內,整整建了51年。俄羅斯果戈理曾經寫道:「建築是歷史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而它還在說話。」宋初,到底是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下才建成如此宏大、雄偉的建築呢?現發表一些粗淺之見,以求教方家。

一、 佛教方面來看:定州是佛教活動中心,建塔是為供奉佛經、舍利子

定州自古為佛教活動中心。敦煌文書記載有一件被稱為《諸山聖跡志》的文書,該文書是一名佚名僧人禮四方佛寺的筆記,他曾經到過河北的定、鎮、邢、滄等州。他對定州是這樣記載的:「南行五百里至定州,管三州十六縣,其城周圍二十八里,羅城四十里。大寺五所,禪院八所,小(禪)院四十所,僧尼三千餘人,四時講唱,梵鍾如鳴,凡有所須,宮中供備。」可見當時定州佛教活動非常殷繁,寺院林立,香火旺盛,而且寺內所需,盡由朝廷供給,從此可知定州佛教活動在宋時具有很高的影響力。而定州開元寺為當時定州大寺五所中的首寺,也是北方地區重要的大寺院。

定州開元寺建於定州城內,它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興建的七帝寺。七帝寺在北魏、東魏、北齊時期,曾一度受到皇親國戚的特殊眷顧,在定州任刺史的皇親政要多為七帝寺造像樹碑;到隋朝開皇年間,七帝寺被立為縣寺;開皇十六年,七帝寺易名為正解寺;唐開元年間,又更名為開元寺。

定州開元寺在北方佛教界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朝廷曾兩次派開元寺內得道高僧前往西天取經。第一次是在唐朝同光二年(924年)。在唐耕耦、陸宏基所著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5輯中刊有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定州開元寺參學比丘歸文被「敕旨往詣西天取經」。說明定州開元寺僧歸文曾被皇帝批准,前往西竺求取佛經。第二次是宋太宗時,派開元寺內得道高僧令能去西天取經和舍利子,直到真宗年間方滿載而回。從第一次出發途經敦煌到第二次取經回,為供奉佛經、舍利而修塔相隔已77年。兩次的取經活動,對定州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定州佛教進入了繁盛時期,更加提高了定州的聲望。但開元寺後來毀於何時,毀於何因,歷史上目前尚沒有文獻記載。

宋初,開元寺塔內高僧令能奉旨到西天取經,順利取回佛經、舍利後,真宗予以褒獎,賜紫都功德主,並於1001年下詔修塔以供奉佛經、舍利子。塔內二層碑刻記載:「金剛壽命修塔陀羅尼經,善男子為汝說修造佛塔陀羅尼法,即說呪曰……時大宋咸平四年歲次辛丑七月庚午朔十八日丁亥丙時建,奉聖旨西天取經回,賜紫都功德主沙門令能……」;道光本《直隸定州志》記載:「塔在州治南,按舊志,開元寺僧會能嘗往西竺取經,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詔建塔」。碑文和舊志中明確記載了建塔時間是1001年7月18日丁亥丙時,開元寺高僧令能自西天取經、得舍利子歸後,賜紫都功德主。由此可推斷供奉佛經、舍利子是建塔原因之一。

塔內三層宋碑證:「唐縣趙母鄉誠村劉希道,早為值仕馬打虜者。母在蕃中一十八年,尊發重願去取慈母,托自……取得慈母回來,有願燒磚一萬口於舍利塔上結緣。畢今又乣到邑眾一千人,每人逐年各施錢一佰二十足陌」;四層碑刻:「定州武衛第一指揮第五都龍承局宋進特啟:心專酬,懇意報慈親之鞠育,答哺乳之劬勞,自舍力般磚三萬口上塔」。從此可以看出宋初老百姓對佛教的狂熱崇拜,定州開元寺建塔這一事實在定州各階層及周圍縣市具有的深遠影響。

二、從軍事方面看:定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建塔可觀望敵情,料敵制勝

定州西依太行,東展沃野。既富林木礦藏,又饒農植麻桑。且當大漠南下華北平原之要衝,史稱「九州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朝時定都汴京,定州北鄰強遼,南拱京畿,為河北重鎮,天下要衝之最。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餘。更易八姓,宋太宗受周禪初有州111,縣638。至時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至道三年(997年),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八路,元豐又析為二十三路」。定州為河北西路,鎮(正定)、定(定州)、高陽為宋遼重要的軍事前沿,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仁宗時,定州知州宋祁說:「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鎮、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也……」,定州為一方重鎮,地理、軍事位置十分重要。

宋遼戰事,可追源於歷史上的後晉。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其早有稱帝野心,他以割地稱臣為條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軍隊長驅直入,滅了後唐,立石敬瑭為皇帝,其政權就是五代中的後晉。石敬瑭稱帝後,便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這些地方地勢高峻,歷代被中原政權倚為險阻,遼朝得到這些地方後,俯瞰中原,黃河以北地區便無險可守。宋朝建立後,每代皇帝都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宋太宗趙光義先後兩次大舉攻遼,宋真宗幾次御駕親征。而遼朝自以為幫石敬瑭當上皇帝,得到燕雲十六州作為酬謝,天經地義。對宋朝的多次攻打認為是奇恥大辱,發誓要報一劍之仇,於是便不斷南下。遼、宋自此戰事不斷,烽火瀰漫了幾十年,直到澶淵之盟的訂立,才戰火停。

986年--1004年18年在歷史長河裡只是一瞬,可宋、遼兩國爭戰給老百姓帶來的卻是深重災難。遼國不斷南下,邊境不斷被搶劫、騷擾,使真宗寢食難安。連年烽火、戰事,定州不僅是重要的屯兵之地,更是宋遼兩國的主戰場,在緊張的政治、軍事歷史背景下,建塔來瞭望敵情,從而達到預料敵情的目的成為歷史的必然。

塔中二層功德碑清楚地記載了當時陣守定州一帶的武官:

「山南東道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兼河北都轉運使王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天平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寧國軍節度使,觀察留後特進檢校太傅,知定州軍州事駙馬都尉吳元扆」。王顯為太宗近臣,有關文獻記載:「早自中涓,亟升近列,一掌樞務,十年於茲。」「自三班不數年正樞任,獎擢之速,無與為比。」王顯是太宗備受信任的舊僚,太宗朝曾獨任樞密使只有一人,即王顯。且曾任樞密使職達八年之久;王超亦是宋初官位顯赫的武將,在雍熙北伐時,曾擁兵八萬駐紮定州,以牽制敵人;吳元扆是宋真宗四女兒蔡國公主的駙馬,在這樣一段特殊的歷史階段,在與遼朝緊張的軍事對壘下,真宗不得不派這樣的親信大臣甚至皇室官員來陣守邊關。

這塊碑上還署有其他武將的名字,他們都是建塔前後來定州一帶任職的,楊嗣、韓訓等也都是真宗年間有名的武將。在開元寺內鑲嵌的其他碑刻中,還有許多軍隊中中、低級軍官的名字,為何塔內功德碑署有這麼多陣守邊境的武官的名字呢?據《康熙定州志》卷九中對開元寺塔的記載:「塔在州治南,開元寺中,僧會能創於宋真宗咸平四年……此塔約築之以望契丹者,故又名『料敵塔』」。這些都客觀反映了此塔興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軍事所需——瞭望敵情。

從塔的結構上來看,塔身一至九層四個正方向辟門,四個側方向辟盲窗,而到了十層、十一層塔八面辟門,這樣就可以站在塔頂八個不同的方位進行瞭望,這也是此塔在軍事上可以瞭望敵情、以料敵制勝的一個很好證明。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認為,開元寺塔的興建既有佛教上順應民意、強化皇權統治的作用,又有軍事上瞭望敵情的作用。這也是這座塔有別於其他塔的一個獨特之處。以上只是筆者一些淺顯的認識,紕漏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說大乘稻芉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