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啟功教你學書法(1)——入門三問:臨帖不像、沒有幼功、不會選帖

啟功教你學書法(1)——入門三問:臨帖不像、沒有幼功、不會選帖

蛋說無妨: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這樣的人教你學書法,還不夠你臭屁的?

以下是正文:

(一)常有人失望地問我:「我臨帖為什麼總臨不像?」

我總這樣回答他:「這就對了。不但現在像不了,再練一輩子也像不了。不像才是正常的;全像了,不但不可能,而且就不正常了,銀行該不答應了(蛋:文章的前面還有一段論述,提到銀行正是因為每個人筆跡不同,所以簽字取錢才有效力)。你大可不必為臨得不像而失去臨帖的信心。」

這決不是安慰之語,更不是搪塞之語。試想,為什麼自古以來書法流派那麼多?字的不同寫法那麼多?同一個「天」字能寫出那麼多樣?為什麼一看便知這是這個書法家所寫,那是那個書法家所寫?為什麼不會把某乙有意師法某甲的作品就誤作為某甲的作品?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每個書法家手下都有自己獨特的習慣和個性。

這些個性是永遠不能劃一的,正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也,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蘇東坡的弟弟蘇轍蘇子由以及東坡的兒子,都有幾件書法作品流傳下來,我們看他們的作品,雖與東坡有若干相近之處,但總是有明顯的不同。

又如米友仁不但是著名的書法家,而且是著名的鑒定家,宋高宗特意讓他來鑒定秘閣所藏的法書,鑒定後都要在作品的後面留下正式的評語,足見其有極高的鑒賞能力,對書法流派爛熟於胸。但他寫字也未完全繼承其父米元章(米芾)的風格,明眼人一看便知米元章就是米元章,米友仁就是米友仁。

這正應了曹丕《典論·論文》中的那句話:「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因為每個人寫文章的觀點和構思都不一樣,兄弟父子之間都很難完全傳授。寫字尤其如此。文章有時還可以偷偷地抄襲一番,但字卻無法抄襲,因為抄也抄不像。既然高明的古人想「移」都移不了,我們就大可不必為臨得不像而苦惱了。當然對老師責怪你臨得不像,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啟功臨顏體字

蛋說無妨:不要過度解讀這段話,還是我在前面「讀好書,寫好字,做好人。」中說的,是個取捨問題,如果你聽到啟老這麼說,你臨帖的時候就不用寫的像,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別人說你不像,你反駁說啟功都說了不用像!那樣你永遠不會有進步。

所以就是一本字帖擺在那裡,哪些東西是你要學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忽略的,你得學會判斷,既不是完全不學,也不是必須每個字都寫得一模一樣,怎麼取捨,是「智慧」問題,問道於己、問道於人、問道於書而已。

(二)有人常懊悔地對我說:「我寫字沒有幼功。」

這就涉及到如何對待教小孩子學習書法的問題了。有的人索性認為小孩子根本不

必臨帖。說這種話的人都是自己已經臨過帖了,他已經知道帖上的筆畫是如何安排的了,所以他才覺得再沒必要了。

但對小孩子卻不然。比如你告訴他「人」字是一撇一捺,但他不看帖就可能寫成同是一撤一捺組成的「八」字、「人」字、「又」字。所以必須讓他看看字樣,這就是臨帖。臨帖的目的並不是讓他從此一輩子練那些永遠模仿不像的前人的字形字體,也不是讓他通過這種辦法將來當書法家,而是讓他熟悉字的基本結構、筆順等。如寫「三」要先寫上面一橫,再寫中間一橫,最後寫下面一橫;寫「川」先寫左面的一豎,再寫中間的一豎,最後寫右面的一豎。讓他養成正確的習慣,寫得順手,寫得容易。

這對剛剛接觸漢字的小孩子是必要的。我小時常遇到因寫字不對而遭到老師懲罰的時候,懲罰的辦法就是每字罰寫幾十遍,其實老師的目的不在這幾十遍,而是讓你通過反覆的練習去記住它應該怎樣寫。

於是又有些人認為習字必須從小時開始,進而認為必須天天苦練,打下「幼功」才行,這又是一種極端的認識。寫字不同於練雜技和練武術,雜技與武術確實需要有「幼功」,因為有些動作只能從小練起,大了現學根本做不出來。但書法不是這麼回事。

什麼時候開始拿起筆練字都可以,不會因為你沒有「幼功」,到大了手腕僵得連筆都拿不起來。不但不需「幼功」,我認為小孩子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去臨帖、練字。因為一來如前所云,帖是一輩子也臨不像的,在這上面花死工夫,非要求像是沒必要的。二來書法既然是藝術,就要對它的藝術美有所體悟才行,而這種體悟是需要隨著年齡的增加、見識的增長來培養的。

小孩子連字還認不全,基本結構還弄不太清,他是很難體會諸如風格特點這些更深層次的內涵的。如果再趕上教小孩子「幼功」的是一位庸師那就更麻煩了,那還不如沒有「幼功」。

啟功先生的畫作

蛋說無妨:前面我也講過這個問題,小孩子要不要學書法?應該怎麼學?參考一下這篇:小孩子家家的,學什麼書法!

我寫字的時候,時常有同事或者朋友在我身邊說,「我小時候也學過書法」,後來沒學了,所以寫一團糟。很奇怪的是他們在說的時候似乎還帶著一點淡淡的傲嬌,似乎這很光彩,我就想,如果你現在的字一團糟,你說你以前學過,是想說明什麼呢?

說明你浪費了時間浪費了金錢有過一次失敗的經歷而已。

(三)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應該用什麼帖。

這裡面又有很多誤解需要辨明澄清。有人說臨帖必須先臨誰,後臨誰,比如先臨

柳公權,再臨顏真卿,對這種說法我實在不敢苟同。

因為所謂「帖」,不過就是寫得準確好看的字樣子而已。只要它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即可,不在於筆畫的姿勢、特點。尤其是對小孩子更是如此,只要求其大致準確即可。相反,如果非執著學某一家,倒反而容易學偏。

有人學柳公權,非要在筆畫的拐彎處帶出一個疙瘩,學顏真卿非要在捺腳處帶出虛尖。出不來這樣的效果怎麼辦?就只好在拐彎處使勁地暾、使勁地揉,寫出來好像是「拐棒兒骨」;在捺腳處後添上虛尖,好像是「三尾蛐蛐」。

殊不知柳公權、顏真卿這樣的效果是和他們當時用的筆有關係,後人不知,強求其似,豈不可笑。

還有人認為要按照字體產生的次序練字,先學篆書,篆書學好後再學隸書,隸書學好後再學楷書(實際應叫真書,所謂「楷」本指工整,後來習慣用來代指真書),楷書學好了再學行書,行書學好了再學草書。

這更是謬說。照這樣說,古人在文字產生以前靠結繩記事,難道我們在練字之前先要練好結繩才行嗎?再說什麼叫學好了?標準是什麼?這和一年級上完了再上二年級是兩碼事。

以篆書為例,它又分大篆、小篆、古篆等,有人寫一輩子篆書,如清代的鄧石如,更何況有些人寫一輩子也未見能寫好一種字體。照這樣推算,什麼時候才能寫上隸書和楷書?

其實,在隸書之後,唐代的顏、柳那類楷書之前,已經有了草書。漢代與隸書並行的就有草書(章草),後來在真書、行書的基礎上才有了今草。古人並沒有這樣教條,可現在有些人卻如此教條,豈不愚蠢?總而言之,字體的發展次序與我們練字的次序沒有必然的聯繫。

還有人更絕對地認為臨帖只能臨某一派,並說某派是創新,某派是保守,只能學這一派不能學那一派,學那一派就會把手學壞了。難道不學那一派就能把手學好了嗎?這樣只能增加無謂的門戶觀。

須知,臨帖只是一種入門的途徑,無須為它成為某派的信徒。你的風格喜好接近哪一派,你就可以臨摹學習那一派,如此而已,豈有他哉?千萬不要受這些所謂「理論」的擺布。

啟功先生臨柳體字

蛋說無妨:對於選帖的問題,一直存在許多爭論,你要去問人,會聽到各種各樣不同的答案,不僅僅是字體的選擇,幾遍選好了哪種字體,還有風格流派的選擇。

此外,「大師私淑坊」一套共五本,還包括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白蕉等幾位當代頂級大師的相關內容,以後我會在公眾號和大家逐一分享。

想寫好字,請保持耐心,堅持下去。

想卓有成效,請忘掉自己的聰穎,付出努力,像一隻笨蛋一般,和自己死磕。

謝謝您的駐足,我是一隻笨蛋,

淘寶「清寧草堂」堂主,

一隻笨蛋練字群群主,

愛書法,愛折騰的一隻笨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笨蛋學書法 的精彩文章:

《九成宮》單字分析——「山」
硬筆第十一講:怎樣高效地練習基礎筆畫?

TAG:一隻笨蛋學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