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春和「酒友」聊那些「酒」事兒……

新春和「酒友」聊那些「酒」事兒……

在川端康成的小說《山之音》里,描寫新年第一天,信吾一家人吃團圓飯之前,要先飲「屠蘇酒」的場面。日本的很多習俗都是中國的傳統,中國人很早就有農曆正月初一飲「屠蘇酒」的習慣。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里就有很詳細的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次第從小起。」也就是說,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要飲屠蘇酒,而且是從年紀最小的開始飲起,年紀越大的越靠後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值得慶賀,年紀大的人過年則是生命減少了一歲,拖後一點喝,暗含長壽之意。唐顧祝《歲日作》詩云:「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蘇轍的《除日》詩也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所謂屠蘇酒,就是一種中藥浸泡的酒,相傳是華佗配製的,將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主要的功效是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宋陸遊《除夜雪》詩云:「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宋王安石膾炙人口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些詩句描繪的不僅是古時春節的景象,也寫明了春節的風俗,換桃符、飲屠蘇,歸根結底,「過年」首要的是「驅邪魔」。

現在過春節,已經沒有人家再飲屠蘇酒了,這個傳統不知終止於何年何月。不過,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酒卻是必不可少的標配。也因此,春節對於酒駕就查的格外嚴格。屠蘇酒是用藥材浸泡的酒,原始的應當就是普通的釀造酒。

酒起源於何時,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雖然有各種說法,但推測的居多。我比較認同晉人江統在《酒誥》里所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也就是說,酒的出現,實在是一種偶然,遠古的時候,沒有冰箱,煮熟了的穀物,放久了,在一定自然條件下,自行發酵成酒。人們被酒的香味所吸引,自然會琢磨這種香味的起因和來源,於是人工釀酒應運而生。

我父親是南方人,母親是北方人。父親小時候,每年臘月頭上,父親的爺爺也就是我的太爺爺,就開始準備春節飲的酒,方法是將大米浸泡足時後,上籠蒸熟,晾涼,將酒粬灑在蒸好的米上拌勻,然後放入壇中發酵。過十幾天,米酒就釀好了,太爺爺將釀出的酒過濾到乾淨的容器中封好,留待客用。然後再用布將發酵的糟米進一步擠壓出稠稠的酒乳,這酒乳量很少,味道醇厚甘甜,是釀酒的精華,太爺爺會小心收好留下自己喝,當然,太爺爺對長孫疼愛有加,每次收的酒乳,總要讓年幼的父親抿一小口。而釀酒的糟米也不會丟掉,或是炒菜或是煮粥,沒有絲毫浪費。

和父親比起來,母親對於幼時過年酒的記憶就簡單了很多,北方人自己不釀酒,母親的家鄉盛產柿子,所以,每到春節,老少爺們就會到山上種柿子的人家,打幾斤柿子酒一醉方休。

突然有個有趣的發現,據載,中國最早的酒就是米酒和果酒,這也恰是我父母雙方家鄉當年流行的兩種酒。

酒有很多別稱,比如我們熟悉的杜康、醍醐、杯中物等,還有一個別稱叫「歡伯」,恐怕是最能代表「酒性」的詞了。關於「歡伯」這個詞,在古書《易林》中有解,意為酒這種東西,無論貴賤、好壞、中外人等,都會因為它的甘美而喜歡它。而中國文人對於酒恐怕就更是情有獨鍾。

《詩經》上說:「有酒醑我,無酒酤我」。意思就是說,有自己釀的酒就濾出來喝,沒有自己釀的酒就買來喝。孔聖人孔子也是愛酒的,但是孔子卻只喝釀造的酒(也許是自家也釀的、也許是學生釀好敬送),從來不喝街上買的酒,這個習慣有可能是孔子有潔癖,覺得買來的不如自己做的衛生;也有可能是孔聖人非常謹小慎微,因為才華橫溢的孔子當年有很多敬慕者,估計也有嫉恨者,孔子不喝買來的酒,會不會是擔心有人因嫉妒加害自己也未可知。

漢高祖劉邦愛酒,沒當皇帝的時候囊中羞澀,於是就到到處打白條賒酒,據說賒酒就是從劉邦開始的。北齊名將李元忠愛酒到了家裡大事小情漠不關心的地步,常言:「寧無食,不可無酒。」

王績是唐初詩人,他的五言詩《野望》被譽為唐詩的開山之作。王績嗜酒如命,被稱為「斗酒學士」。隋朝末年,王績被授予秘書省正字官職,但是他推辭有病回家;後來朝廷又任命他當六合縣令,他還是不理正事整天喝酒。唐朝建立之後,唐高祖李淵任命他在門下省任待詔,王績的弟弟問他覺得這個工作怎麼樣,王績說:「這官不大,俸祿又少,也沒有升職的機會,不過官府每天給供應三升酒,還是相當不錯!」王績的上司江國公陳叔達聽到之後下令:「三升酒怎麼能滿足王先生呢,以後每天給王先生一斗酒!」自此,王績得名「斗酒學士」。

嗜酒如命的王績當官的目的就是喝酒,他聽說主管音樂的太樂署史焦革釀的酒好喝,於是就要求到焦革這裡做太樂丞,就是為了喝焦革家的酒。王績不僅嗜酒,還喜歡為酒著書立說,李淳風看了他寫的《酒經》《酒譜》感嘆:「你就是為酒作傳的太史!」焦革和妻子相繼去世後,王績便棄官回鄉了。回鄉後,王績在家鄉東皋為酒聖建了杜康祠堂,祠堂里還供奉了焦革的牌位,可見他對焦革所釀酒的喜愛至深。

王績的性情與竹林七賢的阮籍非常像。阮籍經常把很多錢掛在手杖的頭上,看到酒館就進去買酒喝。阮籍當年就是聽說步兵校尉府廚房裡有百壇美酒,於是主動請求降職擔任步兵校尉,當步兵校尉府里的酒都被他喝光了之後,阮籍便辭職了。

雖然人稱「斗酒學士」,王績卻不以為然,他自稱「五斗先生」,因為王績非常崇拜東晉陶淵明。陶淵明也是愛酒之人,陶淵明有很多酒友,喝得酩酊大醉就各自回家,從不客套挽留。有一年九月九重陽日,陶淵明沒錢買酒,正鬱悶地在菊花叢中徘徊,突然看到一個白衣人走來,原來是好友王弘派人送酒來了,陶淵明大喜過望,盡醉而返。

有趣的故事,會讓人感慨今人遠不如古人率性、不羈和洒脫,然而,我非古人,安知古人的苦與樂!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的「把酒問青天」,歐陽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孟浩然的「把酒話桑麻」,陸遊的「莫笑農家臘酒渾」,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劉禹錫的「暫憑杯酒長精神」,王績的「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等等。這些因酒而起的抒懷,有對平民居家的羨慕,也有對現實無奈的逃避,有對未來前途的迷茫,更有對人生苦短的慨嘆……

可見,文人愛酒有時候不僅僅是口腹之慾的滿足,更多的還是借酒的「歡伯」之性,給自己情感豐富的心靈一點慰藉而已。不過,任何的慰藉都要適可而止,小酌怡情,喝酒喝到微醺,既能明白現實的真實,也能悟到實相無相的空靈,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這才是飲酒最佳的境界。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藝笳之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金庸小說中的妄人
食光便當 教您如何分辨Bento與Box Lunch的本質區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