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中克盡孝道應注意哪三點?

佛教中克盡孝道應注意哪三點?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孝順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的奉養,使其無缺,而不是一時的情緒喜惡。《長阿含經》說,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

1.供奉能使無乏;

2.凡有所為,先白父母;

3.父母所為,恭順不逆;

4.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5.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心地觀經》也說:「孝養父母之福與供佛同等,應當孝敬恆在心。」佛教不僅報現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與感恩。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聽聞佛法,圓滿菩提。《分別經》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學道,累劫精進,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盡孝如同學佛一般,不能間斷。

孝順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樂,也是孝順的表現。《父母恩重難報經》載:「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無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慳貪,教令好施。」《本事經》及《孝子經》說:「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囑咐比丘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賢愚經》、《睒子經》謂「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無論在家或出家,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且能導其正道,這是無比的重要。

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廣義的父母恩還包括「師長恩」,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更進一步來說,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便是「報父母恩」;修行者以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最為上行。《梵網經》說:「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個人懂得孝道,敬愛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惡行,就不會侵犯他人,進而尊重萬物,更能了解同體共生。所以太虛大師將孝道擴大為「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業因、孝順聖教、孝順法性、孝順佛心」。佛教不僅是重視孝道,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與精神發揚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憨山大師:如何是真切工夫
人生多少歲 星雲大師說明無量壽的秘訣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