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征東吳明明是兩弱相爭曹魏得利的事,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不勸諫

劉備征東吳明明是兩弱相爭曹魏得利的事,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不勸諫

原標題:劉備征東吳明明是兩弱相爭曹魏得利的事,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不勸諫


劉備東征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諸葛亮沒法勸諫。


江東背盟,關羽毀敗,荊州盡失,這不算完,孫權還得寸進尺,欲進圖蜀,當如此局面,劉備可能裝傻充愣,當作啥事沒發生?且蜀漢統治集團以荊楚士人為核心,現下桑梓盡失,劉備倘若沒任何反應,試問對內如何交代,如何維繫人心士氣?


東吳已經大兵壓境,劉備如果跑去北伐,和曹魏勝負姑且不談,打得火熱之際再挨孫權背後一刀,這種神奇的一坑摔兩回,恐怕不是劉備所為。


看似東征是選擇題,其實根本沒得選,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政治仗,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


所以,「事後諸葛亮」的那段評論就一目了然了: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一定會採納法正建議,但仍然可能東征。什麼意思?也即法正在世也很可能贊同東征。


東征是兩弱相攻,很可能導致曹魏漁翁得利,三國鼎立的局面轟然倒塌,但在孫權集團踐踏國家核心利益,捎帶還咄咄逼人準備進犯益州的局面下,劉備集團壓根沒選擇,就算是砒霜也得睜眼吃。



需要注意的是,法正死於建安二十五年: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

易言之,法正目睹了整個荊州事變,作為劉備集團謀主,面對如此重大變局,不可能不分析謀劃。也即諸葛亮之嘆恐有所本,並非臆測。


在一超二弱的態勢下,與孫權集團的大規模火併不可行又不得不行,怎麼推演都是曹恐贏,這種糾結屬於法正,恐怕也屬於孔明。


面對拿了荊州拿益州,鐵了心要兩弱相攻的孫權集團,又能如何?


末了,劉備大軍一動,荊州事變後高冷了兩年的孫權集團求和了,即便在夷陵大勝之餘,仍然是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事實證明,友誼是打出來的。


正如鄧芝說孫權所言: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必須擺出不惜兩弱相併,同歸於盡的戰略姿態,才能逼迫孫權打消吞併益州的念頭。

由此可見,大舉東征是當時蜀漢的唯一選項,諸葛亮未公開反對不足為奇。至於認為孔明是礙於諸葛瑾的關係,恐招來劉備猜忌,故杜口不言云雲,這真是辦公室政治典範,幼稚可笑之至,不值一駁。



一言以蔽之,東征錯在戰術,而非戰略。劉備這十來年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信心爆棚,在開局大優的情況下側敵側水進兵,結果徹底玩脫,這就不是廟算所能預料了。


譬如黃權的謀劃就很穩健,估計諸葛亮要點贊:


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玲瓏話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韓信能得到「國士無雙」這種稱號,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
呂蒙稱三國神將無人敢不服,活捉關羽,目不識丁卻研透兵法

TAG:玲瓏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