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參究大乘,精進修行

參究大乘,精進修行

參究大乘,精進修行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原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1]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凈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2],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凈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3],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愿,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凈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
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4],清凈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章旨】
發菩提願,參大乘教。行菩提道,悟自性佛。行菩提道,度自性眾。度盡眾生,究竟解脫。
【譯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願成就,無上正覺,願佛為我,指示心要,我當依教,如法修行,清凈莊嚴,無量佛土。願我此生,速得成佛,消除生死,眾苦之本。』」
佛告阿難:「爾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汝所說,自修自證,自證自知。』法藏比丘而白佛言:『諸佛境界,我尚未證。唯願世尊,為我演說,諸佛成道,如何修行。我聞佛說,依教奉行,圓成佛道,滿我大願。』爾時,世自在王如來,知法藏比丘智慧高明,志願宏深,即為法藏比丘開示心要:『譬如有人,斗量大海,累劫勤苦,終不見底,不獲其中,無量珍寶。若人誠心,制心正道,精進不懈,必得佛果。既得佛果,何願不滿?』於是,世自在王如來,即為法藏比丘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天人之德,國土之狀,隨其所願,悉得現前。爾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諸佛剎土,悉得映現。法藏比丘,發起無上殊勝大願,其心寂滅,蕩蕩無著,一切世間,無與倫比。此後五劫,至心行道,莊嚴凈土,清凈之行。」
阿難問佛:「彼佛國土,壽長多少?」
佛言:「彼佛壽命,四十二劫。此時,法藏比丘,悉心體會,恆沙諸佛,凈土之行。法藏比丘,如是行已,回至佛所,頂禮佛足,繞佛三匝,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已體會,諸佛剎土,清凈之行。』世自在王如來告法藏比丘:『汝可發願,正是時機。汝當發願,令一切眾生,悉得安樂。菩薩聞之,依此修行,皆得圓滿,無量大願。』法藏比丘告世自在王如來:『請佛垂慈,聽我所願,具陳述之。』」
【釋義】
發菩提心,即發願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獲得究竟解脫。諸人本具的妙明真心,本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本來就是究竟解脫。所以,發願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發願證得自心實相。若欲成佛,只須悟本,悟得本來,即得解脫。除此之外,向外不得一法。若得一法,則受一法縛,則不得解脫。
發菩提心是往生凈土、究竟解脫的第一要事。不發菩提心而修行,猶如漫無目的而行遠,徒然辛苦,無有益處。
經中所說的「攝取佛國,清凈莊嚴,無量妙土」,就是參究大乘,依教悟心。「攝取佛國」,不是從外拿來,歸入自己,而是依照佛教,覺悟自心。
參究大乘,就是廣參遍學大乘經典,及諸善知識。藉助大乘經典,藉助諸善知識,向自心上用功,向自心上體會。若不如是,則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延壽大師云:「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凈,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5]
問:如何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答曰:有人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非也。所謂基本教理,就是最核心的教理,一切方便說教,皆圍繞著這個核心教理而展開。佛教的一切方便說教,不是圍繞著「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而展開的,而是圍繞著「欲令眾生,入佛知見」而展開的。《法華經》云:「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6]諸佛出世,只為開示眾生,令諸眾生,入佛知見。
佛教的一切說教,圍繞著「令諸眾生,入佛知見」而展開,或曰圍繞著「明心見性」而展開,或曰圍繞著「花開見佛」而展開。花開,就是智慧花開。見佛,就是見自性佛。
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說,也是圍繞著「明心見性」「花開見佛」而展開的。若不圍繞著「明心見性」「花開見佛」而展開,那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說,便不是佛教,而是外道。外道,不是貶義,而是指心外求法。譬如,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求僧,心外求稀奇玄妙,乃至心外求凈土,皆屬附佛外道。
佛教是覺悟自心之教,儘管佛教採用的文化形式是神秘玄妙的,然而,就其實際內容來說,佛教只是令人覺悟自心。神秘玄妙只是佛教的文化形式,而不是佛教的文化內容。
世自在王如來語法藏比丘云:「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也就是說,如汝所說,知見已正。如此修行,自然圓滿。可見,修行佛法,知見正確,頭等重要。知見正了,精進修行,則速達彼岸。知見錯了,南轅北轍,則永劫難到。
世自在王如來告法藏比丘言:「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也就是說,知見正確,至誠修行,決定果德圓滿。
世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廣說法要,所謂「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也就是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廣說八萬四千法門,未離諸人一心。諸人一心,萬法之本。得其本,攝其末,無量剎土,盡在其中。廣說一心,即名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即名「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若離此心,更有別說,則非佛法。
諸佛剎土,不在心外,盡在諸人一心中。法藏比丘,依佛所說,皆能了達,所謂「聞佛所說,嚴凈國土,皆悉睹見。」
聞思,修證,或曰信願,行證,這是佛法修行的二大階段。
第一階段,聽聞佛法,體會佛法,誓願證得自心實相。
第二階段,歇下狂心,證悟本來。廣度眾生,共成佛道。
法藏比丘贊佛,及世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廣說法要。這便是法藏比丘修行的聞思階段。
法藏比丘聞已,「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這是法藏比丘修行的修證階段。
「其心寂靜,志無所著」,此是深入禪定。凡夫之心,猶如猿猴,不得安靜,故用持名念佛之法,方便安心。持名念佛,久久功深,根塵識心,自然銷落,自性法身,自然現前。這時,識得根源(心不顛倒),即是往生凈土,亦名證悟本來。
問:法藏比丘,修此法門,「其心寂靜,志無所著」,歷時多久?
答曰:經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
問:五劫有多久?
答曰:時劫無性,無定長短。快則剎那,慢則極長。五劫,即五蘊,所謂色劫、受劫、想劫、行劫、識劫。著了色相,即是色劫。著了受相,即是受劫。著了想相,即是想劫。著了行相,即是行劫。著了識相,即是識劫。著一切相,即名一切劫。若能反觀自見,一見見得,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五劫何存?
問:法藏比丘,五劫之中,如何修行?
答曰: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具足五劫」,即破除五蘊也。「思惟攝取」,即參究教理,體會佛義也。「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即依教奉行,自凈其意也。
問:經云:「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如何是此法?
答曰:若說方便,則有八萬四千。若說根本,唯此一心。於此心外,更無別法。此一心法,具足八萬四千。

[1]無上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無上圓滿,故云無上。普覺一切,故名正覺。
[2]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3]剎土:剎者,梵語差多羅之訛略。譯曰土田。梵漢雙舉雲剎土。即國土之義。經中或雲國或雲土者,同其義也。或作剎土者,存二音也。
[4]諸佛妙土:即是諸佛剎土,或雲諸佛凈土,或雲諸佛世界。
[5]《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下。
[6]《妙華蓮華經》卷第一。《大正藏》第九冊,第七頁上。
參究大乘,精進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關於「心中心法」的一千座
一葉障目,萬法不通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