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婚姻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婚姻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這是『思想周刊』的第113篇文章

-START-

TA 滿懷憧憬理想,身上也帶著對三十而立的焦慮感。收入中等偏上,有些尚未實現或者正在實現的小理想,爭取獨立自由,也努力踏實生活。TA懷揣著對自己個人生活的構想,在大的社會潮流涌動中,獨立行走也盼顧四周。TA對生活始終有那麼一些不算滿意;嘴上說要過自己獨立的生活,卻忍不住也討好父母乃至社會的意見。

TA在這個充滿未知誘惑、機遇看似伸手即得的年代裡,在社會的期望、父母的意見和自己的喜好之中,天人交戰。TA急於努力地做自己,又不能擺脫社會期望的壓力。在兩者左右轟鳴之間,TA多少有些扭捏作態,大汗淋漓、還努力保持微笑。

究竟是做「別人」,還是做「自己」?這是一個問題。

(一)我的青春面貌

1. 我要你我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尊重地相愛

一個29歲的女孩子,從家鄉來到L城市獨自一人生活。她說她來蘭州7年當中學習到的東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生活變得有趣,未來充滿不可預知的希望。她想要尋找一個男生,可以無房無車,收入相當,但要有眼緣。他可以沒有現在,但要有可以努力實現的未來。「他要有趣,有責任感」,「我們能有共同的語言,一起成長」。父母不會幹涉自己的感情,「如果和父母真的有分歧,我會說服他們」。這是一個年青人的典型樣貌。

他們追求愛情,渴望靈魂伴侶。他們對於婚姻的態度「順其自然」,家庭背景、現實條件並未被納入首要的考慮因素之中,甚至收入高低也並不那麼重要。

感情最重要。在感情裡面,他們尊重對方的私人空間,不將戀人歸為己有;也注意保護自己的空間和獨立性。在私密的性生活方面,他們不歸屬教條,視感情而定。不兒戲,亦不束縛。對身體和心理出軌都有幾近於零的容忍度。我愛你,可是你我這樣獨立地兩個人,要彼此尊重地相愛。

2.未來尚不明晰,現實讓我焦慮不安

剩女標杆已悄然被移至30歲,二十五六歲不再被歸為「大齡剩女」的隊列。大家開始為「剩女」正名,鼓勵女性應有自己選擇的空間。可有趣的是,在婚戀網站上面註冊的用戶年齡越來越小。這些數字似乎在說,對於擺脫單身生活,人們也許比以前更焦慮。

他們羨慕《絕望主婦》里主角的獨立果敢,喜歡《破產姐妹》裡面Max的毒舌和不理會他人眼光:年齡婚姻統統不能成為氣場強大內心自由的束縛;同樣是他們,也被高圓圓《我們結婚吧》中女神剩下,被家人催逼被職場欺負的局促生活,虐得體無完膚。

下一個是我怎麼辦?於是在完成了一系列對愛情和婚姻,獨立自我,雙方尊重的美好願望和努力憧憬之後,他們掉入嘈雜具體的現實之中:你什麼時候結婚?跟什麼樣的人結婚?柴米油鹽你賺幾分幾兩?大家普遍認為25歲-30歲之前結婚最好;最希望伴侶的職業是教師,其次是金融財務工作者,再其次是醫務工作者。「社會理性」回歸。如果足夠幸運,我也想按部就班地、過穩定生活。

3.「懶」還是「拖延」?

既想要忠於自己感受、不受現實捆綁的愛情,又受制於頭腦中「社會家庭觀念」——興許也不難理解這二者交戰之下,人們產生出奇怪的行為:

他們說常常在學習工作中遇見自己的愛情——卻長時間泡在社交網路上;他們抱怨說,自己社交圈窄,所以至今單身——卻很少願意參加網站組織的線下活動;他們想馬上有對象,尋找靈魂伴侶——但是他們足不出戶:絕大多數人最近一年沒有相過親;其中還有一些人,上一次參加朋友聚會這件事還發生在遙遠的2015年。請問找對象這件事情上你這麼懶,這麼拖延,這麼糾結,你媽媽知道嗎?

(二)我要獨(「作」)立(死)——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1.社會

這是個有趣的年代。信息爆炸,地球變得扁平。社會像個飛速旋轉的陀螺,來自於地球各個角落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向這一代年輕人排山倒海一般地撲面而來。受大量西方思潮影響的年輕人,看得到機遇,未來彷彿唾手可得。他們要變化,要探索,要打破集體的紙牌臉孔,建立自我的樣子。

中國作為集體主義社會,即使是今天,「個人的關係結構仍然以縱向關係為主線,也就是父母-孩子這條線。而在個人主義社會中,關係是以橫向為主線,比如夫妻和朋友關係。」在中國,關係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個人,脫離關係意味著恐慌」。 西方的「個人主義」,在中國文化浸染的社會環境之中,仍舊顯得不合時宜。

2.家庭

父母一代經歷過時代創傷、變遷,大的機遇和無常變化。他們內心渴望安定,深知變化的風險。面對渴望獨立,追求變化,建立個性的年輕人,父母和子女之間,劍拔弩張,充滿擔憂、控制和反抗。雖然今天80後、90後的父母, 很大程度上用相對鬆散的方式養育子女,但作為獨生子女,仍然很少承擔真正意義上自我決定。包括上學,專業選擇,就業選擇甚至婚姻等很多重要決定仍然主要由父母做出。因為父母的強大,反倒給了孩子更少的承擔挫折的機會。缺乏自主決策的機會和實踐,極大地影響了年輕人自主的能力。年青一代一面爭取獨立,一面深受家庭的影響。

3.個人

一方面社會尚未賦予個體足夠的保障和安全感,小家庭裡面父母和兒女的個體邊界並不清晰,時代留下的創傷尚未修復。——似乎這個社會尚未準備好讓年輕人的自我茁壯成長;而它確實讓這一代年輕人看到了巨大的、誘人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機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會覺得孤獨。

美國芝加哥大學在做一個跟中國青年人有關的研究,他們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年輕人對於「星座」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和迷戀。人們用星座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甚至用這樣簡單的歸類方式,為自己尋找到歸屬感。這個潘多拉的盒子被徐徐打開:我想知道我是誰,我生存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空間,我能如何創造自己的生活。

(三)在「建立自我」和「社會期望」二者之間,找一個舒服的姿勢

1.探索並留意自己身體裡面過時的記號

講個遙遠的故事。1944年冬天,在二戰末尾,荷蘭德佔區有四百五十萬荷蘭人遭受飢餓,一萬八千人餓死。後來科學家發現,幾十年後,當年饑荒時候出生的孩子——此時已經成長為50歲的中年人——他們比饑荒之前和之後出生的荷蘭孩子都更肥胖,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對於這個現象,科學家其中一種解釋是:還在子宮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學習這是怎樣一個世界。這群饑荒年出生的嬰兒,他們習得這是一個匱乏的世界,即便成年許多年之後,他們的身體還是不忘早年飢餓的經歷,儘力儲存脂肪,來準備下一個冬天的到來。你的身體會根據過往的記憶為你儲備將來。即便現實社會已經發生變化。

也許你30歲了,沒有婚配的對象,不喜歡正在做的工作,但有種種壓力期待你「別折騰,安頓下來」。這壓力可能來自於一個一直不給個人選擇的社會傳統,或者來自於一個預期壽命只有30歲的進化壓力。而現在,當你擁有更長的壽命 ——你是否仍然需要趕在25歲的時候,慌忙去做你人生重大的選擇?其中之一是:你選擇怎樣的伴侶共度一生?另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你身處的社會是否發生變化?它究竟有沒有給你選擇和嘗試的空間?

2.嘗試一下你想要什麼?

你認為25歲結婚必會帶來幸福;或者35歲的單身必會遭遇痛苦?哈佛大學幸福實驗室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人們根本沒有能力預測自己未來的喜好。他說我們的進化決定了我們深信當我們得到了希冀的東西(或人)我們就會更幸福,以此來保持我們對未知的樂觀。而實際上我們有一個幸福閾值,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一段時間過後,我們的幸福感仍然會回歸這個閾值附近——無論是經歷死亡,或是中了彩票。

換而言之,我們對未來的憧憬並非理智,我們使用我們的想像,用自己的感受做了一個模糊的判斷。我們認為彰顯個性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或者縮進安全的社會外殼之中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這可能都正確,亦可能都不正確。

3.行動—你會不會付諸行動?

你想要去認識新的朋友,卻遲遲不肯出門;你想要穩定的生活,卻被搞藝術的男朋友吸引地神魂顛倒。如果當你面對生活不斷拋給你的難題,理智和邏輯總是能夠引領你——那麼,這個世界的運轉就容易多了。所以,當你嘗試之後,做了自己的選擇,你是否真的會為之付諸行動?

-END-

GIF

你來遲了,就坐我身邊吧

感謝您的支持

【作者簡介】

接客很貴的摩羯男一枚

請您斟酌

Wechat ID: lonesometown

新浪微博ID:花墟街

若轉載或複製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原創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想周刊 的精彩文章: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我們原來如此脆弱

TAG:思想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