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歷史的長城,真的有防禦功能?
我們一提起長城,就說它是中國的文化象徵,外國人來中國要看一眼,連中國人自己也想去長城當一當「好漢」。但很多人也都知道,長城不是一個文化建築,而是一個軍事設施,目的是防禦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在一般印象中,在軍事這一方面,歷史上長城好像沒起到多大作用,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還是後來的滿清,他們該來還是來。
其實,不光普通人有這種印象,連很多歷史學家也這麼說,比如美國有一位歷史學家,叫沃爾德隆,他在《長城:從歷史到神話》這本書中就說,在歷史上長城的文化和政治意義遠遠大于軍事意義。日本也有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叫杉山正明,他也說,在歷史中,長城幾乎沒有發揮過實際功效。
甚至有人說,修長城,這就是一個農耕民族沒有進取精神的表現,是喜歡修籬笆圍牆的本能。
真的是這樣嗎?
蘇力先生的《大國憲制》,書中對長城功能的分析,很有意思,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一般的印象里,理解長城,就是一堵牆嘛,功能就是不讓北方的游牧騎兵進來,而我自己呢也不出去。就像我們兩家挨得近,就修一堵院牆,你過你的,我過我的。牆的主要作用就是擋住外面的人進不來。
這個作用確實有,但是如果你深想下去,就知道絕不這麼簡單。
「長城」它不是「長牆」,它是一整套防禦體系。
除了擋住敵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長城上有很多烽火台,一發現敵軍,立馬點燃烽火,放出滾滾狼煙。這可是在電報出現之前,速度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這個好理解,我們再來看第二個。
但是,敵人來了,我光預警不行啊,我還得確保援軍可以及時趕到才行,長城就有這個作用。
你想,一般選址修建長城的地方是哪兒?肯定要依託天險,不說全部在崇山峻岭里吧,反正是肯定盡量挑不好走道的地方建。目的,當然是增加,游牧騎兵抵達和翻越的困難。
但是,既然他困難,咱們肯定也困難。但是沒關係,中原軍隊不需要翻越這些地方,因為長城本身就像一個高速公路,有運兵作用。
很多用戶,都去過長城,沒去過的,也見過照片和影視資料。長城不僅高,而且寬,平均有5到8米,而且都是磚石路面,簡直就是高速公路啊,甭管是步兵還是騎兵,在長城上運兵速度肯定快過游牧民族。
一旦邊地住軍收到烽火台預警,最快的進兵路線就是,抵達離他最近的長城,然後一路在長城上跟蹤烽火台。
你看,阻攔、防禦是長城最基礎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預警和運兵方式,這些就已經讓長城成為非常實用的防禦體系了。為啥說他實用,因為很節省成本。
我們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可能處處布防,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原本就用不著處處布防,這才是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長城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王朝的邊防壓力。
我們看,在歷史上,只有清朝和唐朝是不重視修建長城的,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關里關外都歸他統治,用不著啊。而唐朝不重視長城的結果是什麼,就是要在邊關要塞普遍駐軍,光漢人軍隊還不夠,還得用胡人,最後就演化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局面。像安祿山就是胡人節度使。
同樣,宋代時中原也指望不上長城,因為不在自己手中,所以宋朝只能大規模擴軍,動不動就養兵百萬。耗費了國家財政不說,在軍事上也少有特別的建樹和突破。
除了防禦,在進攻方面,長城也有很大的作用。
你看,長城一旦建起來,在軍事上,中原對抗草原的軍事前線,就固定下來了,我要打匈奴,不用從洛陽、長安,或者其他地方出發,可以直接把長城作為軍事依託。主動進攻的時候,我可以把軍隊集結到長城,然後從長城出發,我只管向前就行了,因為長城是我的後方。
過去,我們總是說,長城太長了,游牧民族很容易的集中兵力進行突破。但如果,你反過來看,中原進攻草原,其實更容易,任何一個關口都可以作為軍事基地。
這樣一來的實際效果,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長城附近作為主要活動場所,都得離長城遠遠的,至少要上百公里才行。
所以,秦始皇的時候,打匈奴就是這麼打的,大軍先抵達長城附近,然後以長城為依託進攻匈奴,打贏了,我就推進,失利了,我退到長城就行了。你要攻打長城的一處關隘,我可以從其他地方出兵,對你進行夾擊。因此,你看,史書上說,匈奴一敗,就是退卻七百多里,他不敢在長城附近呆著。
對於長城,我們還有一個誤解,就是,在實際交戰過程中,長城一旦被突破了,它就沒啥用了,因為我們是按照圍牆來理解長城的。
實際上哪有那麼容易,你可以突破長城,但是你沒有辦法摧毀長城這個體系。也就是說,只要長城還在,你只要越過長城,你的後方就是不安全的。
因為,你的後方不安全,所以你既沒有辦法佔領,也不可能長期駐軍,除了搶劫一圈之外,啥事也做不了。你是孤軍,在這呆的時間越久,對你越不利。
那你說,搶一圈金銀財寶回去,也是賺了啊。
哪有那麼簡單?你想啊,比如一個礦泉水瓶子,一隻蚊子想要飛進去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你再想找到那個口出來,本身就不容易。還有,你當中原民族是吃素的嗎?只要我把長城口一堵,你就出不來了。
不要以為,這僅僅是個設想。有人在這吃過虧,這人還不是別人,是大家都知道的皇太極。
事情是這樣,當時,在山海關這邊,皇太極占不著什麼便宜,所以就想著,能不能找一個薄弱的地方,突破長城,直接向中原進軍。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突破長城很容易,所以,清軍前前後後,一共六次越過長城。
但,甭管幾萬大軍來,他們能做的就只有破壞和搶劫,而且最後實際上都沒佔到什麼便宜。
你看,第一次皇太極十萬大軍在北京城下,和明軍打了個平手,後面幾次搶了點東西,第五次清軍搶劫之後,在回軍的路上,就在長城附近,中了明軍的埋伏,數員大將戰死。第六次更慘,史書上說,這一次清軍回到瀋陽之後,城內是「哭聲連屋」。
你要說,長城在軍事上沒啥用,皇太極都不答應。
今天,我們講這個話題,不只是為長城辯護。你發現沒有,有人經常會輕率地評價一件事。比如誰就是壞,誰就是蠢之類的。
在他們視角看,一件事情毫無價值,有時候,只是因為你不是當事人,沒有在實際情境中推演過它的價值。
中國古人難道都那麼傻?傾全國之力修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重修,怎麼可能是一個愚蠢的毫無用處的決策?
所以,今天的結論是兩句大白話:
不管我們多聰明,這個世界總有我們看不到的角度。
不管我們自以為多正確,評價他人的時候都必須小心謹慎。
========== END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地藏七全國通訊錄】地藏七全國通訊錄
※彭鑫博士:傷身、傷命、傷德的根本癥結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