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天知否?
最近很多人凌晨三點鐘也無法入睡,無論是老VC、新幣神、媒體、掮客,甚至是民謠歌手和網文作者們,都在夜以繼日地爭辯和論證——從宗教、生物、經濟、哲學、歷史、國學等多個維度分析,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品是否會成為未來的創業機遇?怎樣才能不錯過這一波?
如果不是其中一分子,目睹這種滿面紅光的群體式亢奮後,做出某種簡明扼要的負面評價是非常容易的。但為了讓討論更有價值,我將對這一群體行為提出兩個質疑,或者說,這是我對「區塊鏈及其應用品」是否會成為未來市場機遇的兩個質疑。
一、黃金流感
談及區塊鏈,就無法繞開比特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目前最成熟應用,由此聯帶產生的相關加密貨幣產業,也是民間資本切入「區塊鏈機遇」的天然通道。
為了防止「入黨積極分子沒讀過《共產黨宣言》」的尷尬情況發生,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本聰的理論。鑒於有太多支持者將比特幣視為主權貨幣的顛覆者、去中心化的新選擇,這樣的梳理非常有必要。
首先,中本聰那篇「創世」論文標題是《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既不是新型貨幣體系,也不是重構金融秩序。在論文中,比特幣幾乎沒有用到任何經濟學原理,其獎勵發放機制都是出於技術而並非經濟學考量。
至於中本聰本人的經濟理念,則堪稱膚淺。比如,中本聰曾發文稱「傳統貨幣最根本的問題,是信任。央行必須讓人信任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是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銀行本應該幫我們保管錢財並以電子化形式流通,但是他們放貸出去,讓財富在一輪輪的信用泡沫中浮沉。」
無論中本聰是質疑「放貸之行為」還是質疑「通過放貸贏利之銀行業」,起碼在這段論述中,沒有任何論據支撐他的異想天開。
總之,中本聰希望解決的問題,大體上是「點對點」式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他所求的只是不要被央行們干擾,錢不要放在他根本不信任的銀行中。
然而到了比特幣支持者與看好者那裡,就是另一幅光景了:
Peter Thiel(PayPal創始人):「它就是貨幣的儲備,就像黃金,可以用來貯藏價值。你不需要用它來支付。如果比特幣最後證明能成為黃金的數字等價物,那它還會有極大的潛力。而且,說實話現在比特幣比黃金還難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它也更受到限制。」
John McAfee(McAfee創始人):「我自己就是一個比特幣礦工。我們生產比特幣。挖一枚比特幣的成本是1000美元,那請問創造一美元的成本是多少?到底哪一個是騙局?比特幣顯然更能證明我努力工作努力幹活了。」
其實這些觀點林林總總,包括國內人士常說的「模擬貴金屬」、「取代貨幣發行體系」、「衝擊法幣騙局」、「多貨幣競爭」等等,其實質就是看好或認定區塊鏈技術衍生的數字貨幣,可以革掉「舊金融體系、舊貨幣體系」的命,並取而代之。
如果不認可這點或看好這個趨勢,那就只是把比特幣或其它數字貨幣當投資品、收藏品或賭具,對於這類觀念,是沒有討論價值和必要的。今天討論的現象,就是眾多有錢有資歷的聰明人,紛紛加入區塊鏈戰局,我樂觀的認為,他們不只是把區塊鏈及其衍生品當作賭具。
然而在經濟原理上,比特幣本身就是個落後的產物,談何取代?很多人在比特幣身上看到了黃金的影子,的確不假,那是因為黃金(金本位)本身也被現代金融系統淘汰了。
金銀由於其各類特性,長久以來被人們所迷戀。人們常常以為和通脹的紙幣比起來,政府不能印刷的黃金更保值,所以這種數量稀缺,生產困難的貴金屬,就成了某種信仰。人們曾經嘗試將貨幣數量與黃金儲備掛鉤,然而在工業革命導致貿易量迅速擴大後,黃金總量的增長已經遠遠跟不上生產力和交易的高速增長。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對大蕭條的研究指出,正是由於金本位的原因,使得一國被迫在他國緊縮貨幣的時候也緊縮貨幣供應量,這種緊縮無一例外的帶來了產出和物價的下滑,從而導致了經濟崩潰。而費雪方程式也表明,在金本位制度下,經濟的發展將面臨通貨緊縮的難題。這就是金本位被信用貨幣淘汰的根源。
不妨問幾個問題:憑什麼要把不斷增長的財富與黃金掛鉤?貨幣數量和這種元素的儲藏量有什麼邏輯關聯?和上限2100萬個比特幣有什麼關聯?2100萬個比特幣能夠容納人類未來所有的貨幣需求嗎?如果不能,要多少才夠呢?這樣的增發又由誰來確定呢?
況且,將人類不斷增長的財富與某種數量恆定物掛鉤,其本質就是讓這種物品的持有者不勞而獲。這恐怕才是到現在普通人還迷戀金本位,迷戀儲備黃金,進而在比特幣身上看到貴金屬的影子,甚至希望「多貨幣競爭」的根本原因。
在Peter Thiel、John McAfee以及無數國內人士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種古老的心理:人們始終追逐一種現有經濟體系之外的,有保值增值能力的物品。由於對政府及混沌市場主導下的財富安全不信任,所以越是稀缺,越是難以得到的物品,人們越認為,該物品可以代替手中的貨幣。恨不得能夠「一朝付出,永世獲益」才好呢。
在《非理性繁榮》作者羅伯特?席勒眼中,黃金就是一系列反覆爆發的投機泡沫,從遠古而始,至千年之後。其跌宕起伏如同病毒階段性爆髮狀,正映射著人們心中的「投機性流行病」。而比特幣,更像是一種黃金流感的變異體。
至於所謂「去中心化、虛擬化、不受央行控制」,現代貨幣也完全實現了類似的功能——信用貨幣本就只是個電子符號、其發行量在正常情況下不受政府或央行控制,完全由各商業銀行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由信貸方式自行發行、缺乏信用識別能力的央行也無法直接向企業或個人發鈔。比特幣的這些特質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優勢。
可以說,在能夠隨著貸款而創生、伴隨還貸而消滅、每一塊錢都代表著信用符號的現代貨幣面前,比特幣或黃金,根本沒有任何取而代之的機會。這不是說現有金融或貨幣制度多麼完美,相反缺點一堆,只是大學生沒必要回去讀初中。
因此,作為區塊鏈的最成熟落地應用,也是目前民間資本最自然的切入路徑,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並不具備金融領域的價值優勢,相反還很落後。這其中的創業機會、「顛覆性機遇」何在?這是我的第一點質疑。
當然如果大家三點鐘不睡覺,就是討論如何拿比特幣及其衍生應用做賭具,那就當我沒說。
二、地命海心
作為三點鐘不睡的代表人物,蔡文勝最近說過這樣一段話——
「A股港股70%公司也是IPO割韭菜,只是名義好聽監管下割韭菜,但其實增加成本。ICO也是大部分割韭菜,但更加透明,韭菜更能成長。
談到貨幣的波動性,1973年以前,全世界國家貨幣一樣波動很大,國家主權變更政變很多,很多國家貨幣一夜變廢紙也是常事。民國金圓券就是這樣,也是發展過程,未來數字貨幣會出現穩定的價值。」
其實整段話很長,問題也不少,先把他的話放在這兒,一會再回來討論。
作為分散式賬本的代表性技術之一,區塊鏈自誕生起,就被視為金融及數據處理領域的變革利器。這也是外界不少聲音雖然看不上山寨幣,但卻堅持認為區塊鏈代表先進技術方向的原因。
就拿十天前結束的美國第二次區塊鏈聽證會為例,來自沃爾瑪和IBM的兩位企業界人士,分別講述了各自領域實踐區塊鏈技術的案例——食品可追蹤、可信任數字身份項目。而來自美國國會研究處的公職人員,也舉例了政府部門應用區塊鏈的案例——美國總務管理局和國土安全局正在考查,是否可以藉助區塊鏈管理數據資料,作為一種提高業務效率的方式。
總體來看,區塊鏈技術(注意不是上文討論的加密貨幣)最常見的具體落地應用方向為——
1.法定數字貨幣
2.數字身份
3.金融基礎架構
4.提升海量信息處理速率(如供應鏈、公共信息記錄等數據)
(前三點為德勤公司總結,第四點依據美國公職人員發言總結)
不難看出,區塊鏈技術在中國能夠留給民間資本的機會,恐怕只有第4點了。
中本聰希望電子支付,政府也沒說一定要維護紙幣形態啊。消滅現金,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當然是能夠進一步加強監管,指向徹底控制的不二法門。如果看過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長習輝等體制內技術官員的文章,就不難發現,他們是非常擁抱區塊鏈技術的,因為這種看似去中心化的技術,在將其應用在可信任網路上時,反而是極為確立中心權重的——
法定數字貨幣體系應採用「管控中心化,技術架構分散式」的模式。必須有中心機構來強制約束。中心化管控可以獲取貨幣發行全方位的信息,有利於貨幣管理。數字貨幣時代依然還需要中心機構來主導發行,並做好管控。
也就是說,具備技術先進性的法定數字貨幣及其相關金融架構變革,雖然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方向,但和民間資本基本沒什麼瓜葛。
而上文列舉的機遇中,能夠讓民間資本介入的海量信息處理提速,也很容易成為一兩個玩家通吃的技術型賽道。
所以回到前邊蔡文勝的發言,IPO割韭菜,不代表ICO也可以這樣割啊。就像國家公然發雙色球,不代表你也可以開賭場。區塊鏈這種納什均衡博弈系統的落地機遇,天然是適合「上交國家」的,再不濟,還有螞蟻金服們接著。數字貨幣未來當然會幣值穩定,可那是央行主導下的法幣發行,和民間小圈子探討的「全球化幣幣交易」哪有什麼關係?
說白了,起碼從目前來看,區塊鏈真正有落地價值和創新價值的方向,在中國都不是普通人能夠隨意進場的。至於人們為這種機遇徹夜爭辯的行為,說好聽點,就是「地命海心」——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這是我的第二點質疑,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實際落地,究竟有什麼機遇留給民間資本?
——分割線——
當然,區塊鏈紅利下是有真機遇的。比如最近很多友媒都轉型成了區塊鏈媒體,可能是覺得反正媒體的日子不太好過,不如乾脆拿品牌認知一把梭哈來得痛快。
那就祝各位賭運昌隆吧。
※薛蠻子買下日本一條街,以「為國爭光」的名義做民宿生意
※智能眼鏡,看上去終於像是一款眼鏡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