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了解人類貨幣史 就別拿數字貨幣亂吹牛

不了解人類貨幣史 就別拿數字貨幣亂吹牛

首先祝大家狗年大吉吧

上班的第一天就開始打魚,早上逛知乎看見的一個問題:

有人問,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且總量一定,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

其中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假如一個村子只給他一億流通幣,且只准以這種流通幣交易。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首先你會感覺物價便宜了,因為在社會物資增加,而貨幣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會出現通貨緊縮,商品賣不出去自然就降價了。這個時候你覺得還挺好的,不過好夢只是短暫的,因為對於工廠來說,董事長發現自己的利潤越來越低,再做下去就虧本了,這個時候工廠會宣布倒閉,理由很簡單,在貨幣不增加的情況下,我手中擁有大量的貨幣,而且會越來越值錢,我幹嘛還要開工廠呢,這種情況下,倒閉潮會帶來大量的失業率,這個時候如果你是個有錢人,你會選擇什麼投資呢,自然是大宗商品,因為工廠倒閉後會導致生產原料短缺,作為必要的生活物資必然會漲價,這樣我會在事先低價購買後坐地起價,這樣一來二去,你會發現窮人越來越多,富人越來越富,貧富差距極端分化,最後一定有一群被壓迫的人奮起反抗,於是動蕩開始了,打土豪,分田地,換天地。」

這個回答基本上可以通俗易懂的,回答了,為什麼貨幣總量固定不僅不能刺激經濟,而且可能會給經濟帶來災難的問題。

很多時候,投資者思考問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但世界的變化,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需要有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那是研究小範圍投資的問題,並不能稱為「研究問題」。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生產能力非常有限,按照一些史學家的資料顯示,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接近2000年時間裡,地球人均GDP增長不足50%。而工業革命之後的不到200年時間裡,人均GDP增長了10倍。

人均GDP增速

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完全可以將黃金白銀當作貨幣,因為黃金白銀的供給量增速,足以滿足人類的生產能力,黃金白銀足以刺激生產,也很難造成實質意義上的通縮。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如果依然把黃金白銀作為通用貨幣,將給經濟帶來非常大的困擾和風險。

問題是,黃金白銀,尤其是黃金,作為貨幣,以及財富的象徵,早已深入人心,要使得民眾接受一種新的貨幣(紙幣),難度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些具有強大智慧的人,就開始研究,基於黃金的一種新型貨幣狀態。其中有一個人肯定大家都比較熟悉,他的名字叫牛頓(當時做了皇家鑄幣局的局長),最早在工業革命期間,就提出了「金本位」貨幣制度。

金本位簡單的來說,就是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單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

金本位最盛行的時候,是1880年至1914年,1880年的時候,一英鎊的含金量是7.32238克(純金),1美元的含金量是1.50463克(純金),也就是說,1英鎊的含金量是1美元的4.8665倍,故1英鎊=4.8665元,這就是匯率的由來。

金本位依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跟黃金作為貨幣一樣,貨幣很難按照具體生產能力增發,會帶來通縮,以及諸多經濟問題。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跟實施金本位是否有關係?),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黃金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金本位的問題,如果要詳細講起來,可能寫幾本書都寫不完,黃金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人類經濟發展史。

在1971年之後,黃金正式跟美元脫鉤,為了塑造貨幣的可信度,全球經濟學家,以及各國政府、央行等,都在不斷的探索,尋求建立一種對經濟增長有益,且能取信於民眾的貨幣制度。

比如英國央行,如果其貨幣政策導致通脹超過了其設定的目標,央行行長就要在上議院接受質詢等等。發展至今,英國對管理自己主權信用貨幣的能力,依然值得全球各國央行學習,英鎊也可以說主權貨幣裡面壽命比較長的貨幣了,這種管理貨幣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回報,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得到鞏固,英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話語權依然不能忽視。

2008年後,人們更多的思考一個問題,雖然一些央行有強大的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貨幣的能力,但現有的主權貨幣管理制度,是否真的符合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能獲得更多的民眾信任。尤其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地位,說服力越來越弱,人們的怨氣越來越重,尋求新的「金本位」,成了一些精英對沖貨幣濫發的主要形式。

2008至2009年比特幣的出現,對貨幣進化史來說,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十年後的今天,有人開始認為,比特幣未來會取代美元等,成為世界貨幣,但我想告訴大家的事,這是不可能的,比特幣價格越是持續上漲,離貨幣的屬性就越遠。比特幣總量一定,必然會帶來通貨緊縮,這會給整個生態帶來嚴重的後果。

但是,比特幣引發的貨幣組織結構變化,是趨勢性的。比特幣雖然無法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但比特幣開啟了社群貨幣,如果全球有無數個這樣的社群貨幣,實際上法幣的作用會被迅速削弱。

比特幣比金本位的進步之處在於,比特幣不是唯一的,全球目前已經出現了一千多種數字貨幣,總市值最高的時候接近1萬億美元,而比特幣在其中的佔比,已經下降到了40%左右。也就是說,從單一的數字貨幣來看,很難取代法幣,但如果全球貨幣體系,是由無數個數字貨幣組成,那麼其發行量實際上是不固定的,是按照社群需求來產生的。這種情況下,新的貨幣制度就有可能誕生。

現有的法幣體系,也擁有一套分發系統,一個是按照生產來分配,你生產了多少產品,就會獲得相應的紙幣,你工作了多少時間,也會得到相對應的報酬;這類似於獲取比特幣的時候,挖礦的模式,即工作量證明(POW)。另一個是財富本身的增值效應,比如你的錢存在銀行產生了利息,買了股票之後有了股息等等,這種分發,類似於數字貨幣裡面的權益證明(POS)模式,按照持有的財富量級,或者選擇持有的資產結構,來獲得更多貨幣。

跟法幣相比,數字貨幣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去中心化之後,大家對貨幣的信任,不再具有強制性,可以自由的選擇,如果某一個數字貨幣出現了持續的莊家(中心化組織)操縱等情況,最終可能會導致持有者用腳投票,放棄對其的信任。另一個是,從整個供給方式來看,很難出現持續性的通縮,就算是比特幣這樣的龍頭地位,也很難對數字貨幣的供給形成壟斷,數字貨幣的總市值增速,按照目前的狀況看,比全球GDP的增速要快得多,這可能引起的,反而是通脹(以很多數字貨幣計價的法幣會上漲,反過來說,就是很多數字貨幣的價格會持續下跌),而非通縮。

因此,大家可以想一下,真正想遏制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做大做強的,到底是誰?

首先,數字貨幣會顛覆全球原有的金融系統和貨幣體系,而目前全球運行良好的金融系統和貨幣體系,是美國一手締造出來的。其中就包括美國占股最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因此,最想遏制數字貨幣發展的,一個是美國,一個是IMF。

美國為了遏制數字貨幣的發展,會建立一套更加複雜的監管制度,在這套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前,市場會誤認為美國會很開放的接納數字貨幣,就像最近美國國會舉辦區塊鏈數字貨幣監管聽證會一樣,還以為是利好。未來看,美國很有可能會為了監管和駕馭數字貨幣,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這個部門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美國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市場的力量,將數字貨幣融合在美元體系之內。

物物交物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裡,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複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假設數字貨幣市場正在醞釀一個生態,這個生態體系裡面,一些資產已經被嚴重高估,而一些資產還在萌芽。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2007年工商銀行的股價在5元的時候,中國滬深兩市的市值是25萬億,當2015年滬深兩市總市值超過60萬億的時候,工商銀行的股價還沒有突破5元,在接近十年的時間裡,工商銀行創造得總利潤接近2萬億元,股息率也不低,但為何股價就是漲不上去呢?

道理是一樣的,數字貨幣的總市值,未來可能會突破兩萬億,甚至是五萬億美元,但這並不能代表你持有的數字貨幣就能上漲(儘管你自認為持有的數字貨幣有更好的概念、更強的運營能力)。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由於數字貨幣領域,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把人類曾經走過的金融歷史重新走一遍,從計價貨幣的不穩定,到盈利組織的權益證券化等等,都需要認真思考和分析,一些數字貨幣的估值,已經嚴重透支,而一些數字貨幣的估值,則明顯被低估。

最後獻上一條貨幣本位的發展史

銅本位---銀本位---金本位----紙幣---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綠燈外匯導航 的精彩文章:

90後曾經熟悉的明星現在依然閃耀在銀屏上的還有幾個?

TAG:紅綠燈外匯導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