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書評新春採訪之五:肖坤冰、劉叢
肖坤冰,高校教師
1.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書是讓你覺得耳目一新(甚至驚艷)的?為什麼?
Mueggler, Erik.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The Paper Road》是密西根大學人類學教授Erik Mueggler的作品,內容是關於20世紀初西方的博物學家如何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原住民族合作在當地進行的植物採集實踐。我認為這本書新奇之處一是在於作者對複雜的檔案的挖掘、分析和解讀,尤其是人類學家對「檔案」的理解顯然與歷史學家不同,人類學家所看到的「檔案」幾乎無所不包:既有帝國博物館、植物園的檔案室里收藏的科學記錄,也包括西南民族地區的植物標本、儀式、東巴經書和法器等。其次,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展現了西方的科學家與東方的原住民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知識的「互補」和「互動」關係是如何建構起現代學科基礎知識的。而在以往學科史敘述中,往往呈現的只是掌握了書寫話語權的科學家的「發現」的歷史,而這些學科「發現」中的原住民的知識貢獻往往被屏蔽。
[英]帕特里夏?法拉著,李猛譯:《性、植物學與帝國》,商務印書館,2017
這本書同樣是一本關於西方植物學學科史的著作,內容聚焦於十八世紀西方的兩位頂尖植物學家——林奈和班克斯的探險活動。本書作者是西方科學史家,但具有對西方所謂現代科學精神的批判性反思,書中毫不避諱博物館學家對植物研究的熱情與帝國的殖民擴張緊密聯繫在一起,科學家們在南半球的活動不僅僅是科學考察,正如書名所標識的那樣,南半球旖旎的風光與性、帝國的擴張與科學家的權力慾望交織在一起,都成為現在植物學發展的助推器。
Ellis, Markman, Richard Coulton, and Matthew Mauger.Empire of tea: The Asian leaf that conquered the world.Reaktion Books, 2015.
這本書較為全面地呈現了18世紀中國茶葉到達歐洲後所引發的一系列健康觀念、消費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以豐富的插圖和一些罕見的史料勾勒出18世紀英國的茶生活風貌。雖然書名是關於「茶葉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但最主要的落筆之處和大部分史料來自英國。今天中國茶葉分類和名稱跟早期出口歐洲時完全不同,如果對茶葉有一定的了解,從茶葉的起點(中國)去探尋其在歐洲的變體和影響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的中國人對英式下午茶充滿了各種文化想像,而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歐洲人通過茶這一重要物質所建構出來的東方想像。
[美]斯圖亞特?戈登(Stewart Gorden)著,馮奕達譯:《極簡亞洲千年史——當世界中心在亞洲(618-1521)》,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這本書非常好讀,並不是枯燥的學術著作的寫法,而是通過幾個「普通」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來呈現中世紀的亞洲文明。這也使得這本書的可讀性極強,不僅局限於學術圈。比如去印度取經的玄奘與隨鄭和船隊一起下西洋的馬歡,令中國讀者讀來興趣盎然。
2.在過去年的一年裡,有什麼書是讓你覺得失望或糟糕的?為什麼?
國內一些以「飲食人類學」為書名或標榜此類研究的書。實際上翻開一看內容跟飲食人類學沒啥關係,理論梳理部分都是抄來抄去,只能說研究的對象涉及「飲食」而已。
3.你現在手頭在讀什麼書?閱讀的原因?
Sven Beckert.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Vintage, 2015
最初對印度棉花的興趣來自於對18-19世紀時中國茶葉貿易的追蹤,因為當時中國的茶葉出口實際上涉及到中英印三國之間的茶葉、棉花、鴉片與白銀之間的交換。在查閱東印度公司的一些資料時看到一些很陌生的詞,諸如mardas、calico、muslin等,於是對這些用以交換茶葉的棉花/棉布產生興趣。這本書通過「棉花」這一特殊商品的追蹤,將亞洲、歐洲和美洲的近代歷史發展鏈接在了一起,勾勒出了棉花與資本主義結合是如何推動近代的全球化進程的,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全球史著作。
4.在春節里,你會看什麼書呢?為什麼會讀這些書?
Tansen Sen.India, China and the world: A connected Histor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7
中印兩個相鄰大國的歷史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並且兩國關係也影響到國際政治格局。為什麼今天中印之間會產生激烈的政治爭端?但即便如此,印度的流行文化依然在中國社會廣受歡迎,比如瑜伽、舞蹈、電影等。想要了解今天中印之間的這種矛盾張力的形成,必須回到歷史的語境中去理解,去看這一現狀是如何被歷史型塑的。
劉叢,高校教師
1. 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書是讓你覺得耳目一新(甚至驚艷)的?為什麼?
《人類簡史》
我自己是經濟史專業研究者,平時基本都是看中規中矩的學術著作,看到這種還有些道理的腦洞大開感覺非常新奇,也很過癮。我一向覺得嚴謹是能訓練的,腦洞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前幾章尤其好看。
2. 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書是讓你覺得失望或糟糕的?為什麼?
Percy Jackson and the Lightning Thief
我去美國訪問的時候看到老師的女兒在看這個系列,聽說跟哈利波特差不多,而我又很喜歡哈利波特,就借來看了,沒想到讀完很是失望。作者讓希臘神話諸神落地的想法蠻好的,然而構建一個新世界並沒有這麼容易……
3. 你現在手頭在讀什麼書?閱讀的原因?
收到微信的時候正在機場等飛機,正好在看彭慕蘭(其實是彭慕然?)的《腹地的構建》。這是他的博士論文,去年中文版再版。這本書的格局看起來不如著名的《大分流》,只考察了一個很小的區域(作者定義的「黃運地區」),但是作者的分析框架綜合考慮了該地區的政治、社會組織、貨幣制度等多重方面,個人感覺更能體現作者的功力。
4. 在春節里,你會看什麼書呢?為什麼會讀這些書?
與研究無關的書包括米華健的《絲綢之路》、史景遷的《天安門》
這兩本都是很出名的著作,也是上學期想讀的,希望這次能讀完。米氏是研究邊疆史的專家,也期待他寫的這本通識小書能讓我對中亞問題有個大致了解。史景遷的大名不用多說了,很期待他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命運的刻畫。
春節還計劃讀幾本與研究相關的英文書,分別是Linsun Cheng的Banking in Modern China、幾位歐洲學者合著的Famine in European History、和Alexander Field寫的A Great Leap Forward(這本研究美國1930年代的生產率)。
TAG:觀瀾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