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對周遭事物和制度比較了解,但是這往往是錯覺,許多知識是存在於個人之外的世界,許多時候知識是存儲在組織、制度、他人的頭腦、物理世界中,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內容比較有趣,也比較可信。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號後面是kindle電子版中的頁碼:

1:我們的心智經過演化成為一個懂得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專家,學會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並舉一反三地應用於新情勢,引導我們做出決定。於是,個體極少耗費大腦資源儲存細枝末節的信息。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社會更像蜜蜂和它們的蜂巢:我們的智慧是集體式的而非個體式的。#180

2:思維的本質是縝密地使用無論源自內在還是外在的知識。由於無法精確地劃分知識來自內在還是外在,我們便生活於知識的錯覺之中。#315

3:相較於欣然接受複雜性的存在,人們更傾向於跟從一個或另一個社會信條而人云亦云。#330

4:知識的共享是如此天衣無縫,以致飛行員或許根本意識不到他們彼此間理解上的差異。這也會使災患不易被察覺,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看到不幸的後果了。#348

5:拆穿人們的錯覺著實簡單得難以置信,你只要要求他們對看似平凡的某事給出解釋就行。這一招可不只對拉鏈有效。羅森布利特和凱爾分別以車速表、鋼琴鍵盤、沖水馬桶、鎖芯、直升機、石英錶和縫紉機為題進行的測試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403

6:人們高估了自己對諸如稅收政策和對外關係之類政治議題的理解,在熱門科學話題如轉基因作物和氣候變化方面也全憑想當然,甚至連個人理財都是一本糊塗賬。#408

7:更重要的是,人腦不像電腦一樣只依賴一個中央處理器,用寫入和讀取記憶的方式思考。正如我們稍後將在本書中詳細討論的那樣,人們的思考還依賴於他們的軀體,他們身處的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心智。#478

8:據豐田汽車稱,現代汽車約包含三萬個部件。但它們真正的複雜性並不在於部件的數量,而是這些部件有多少種設計方案以及有多少種組裝方式。#482

9:人造物的複雜性同自然界的複雜程度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了。一旦你湊近仔細查看便會發現,岩石和礦物比它們看上去可複雜多了。#494

10:上述對人臉感知的解釋同樣適用於所有知覺類型。變得聰明即意味著有能力從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洪流中攫取更深層、更抽象的信息。#726

11:故此,人們對任何東西都知之甚少(出乎意料,太出乎意料了)。事實上,我們知道的特別少,只是剛剛夠罷了。由於知識是有限的,相應地,我們對事物變化的理解也被局限了。#1098

12:回想一下解釋性深度錯覺這個發現,人們自覺對因果系統的理解比他們實際做到的要好。錯覺是直覺的產物。我們思索事物如何自發而不費吹灰之力地運行。但是當我們深入考慮我們擁有的知識的時候,錯覺就不堪一擊了。#1184

13:世界總是運行如常的,這一預設慣壞了人類。這意味著我們不必凡事都死記硬背,因為信息本就儲存在這世界的角角落落。如果我要知道些什麼,我所要做的就是看看它。如果我需要知道什麼,我所要做的一切不過是看上一眼就好。#1385

14:重點在於,我們不應把心智當成只會在大腦里進行耗時抽象運算的信息處理器。大腦、身體和外部環境一同致力於記憶、推理和決策。除了大腦之外,知識的傳播還要經由整套系統才得以完成。#1526

15:人類個體可比一隻只蜜蜂聰明多了。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人類和蜜蜂有一項相同的特質:我們都利用多個實體的協同作業來造就大規模的智能體系。#1549

16:我們知識庫的絕大部分都存儲於這世界和我們的社群里。多數人的理解力僅限於意識到知識就在那裡。高級的理解力通常還包括知道可以去哪裡獲取知識。只有名副其實的飽學之士才真的把可用的學識存在他們自己的記憶體里。#1813

17:人類是為技術變革而生的。我們的軀體和大腦生來就有將新工具融入日常活動的本領,彷彿它們就是我們肢體的延伸一樣。#1889

18:問題在於,花幾分鐘(哪怕幾個小時)研讀網路醫生的資料,並不能代替數年學習所訓練出的足以做出可靠醫學診斷的專業知識。在金融網站上學習幾分鐘也無法讓人掌握投資的奧妙。但是,當整個世界的知識就在指尖時,我們彷彿真的認為自己博學多聞。#1955

19:由於計算機不具備共享意向性的能力,而且尚無跡象表明它們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並不太擔心惡魔般的超級智能會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將人類踩在腳下。事實上,我們尚未看到任何一種超級智能的問世。#2050

20:眾包造就了智能機器,但並非通過人工智慧的魔力。它們的智能並非來自對最佳推理方式的深刻理解或巨大的計算能力,而是源於對共同體的利用。#2062

21:社會心理學家歐文·賈尼斯(IrvingJanis)把這種現象稱作群體思維。一項慣常的發現是,當和想法相近的人一起討論問題時,人們會變得更加極端。#2401

22:我們的研究表明,讓人們詳細地做出因果性的解釋能打破他們理解上的錯覺,從而降低立場的極端性。考慮到極端主義帶來的種種惡果,包括政治僵局、恐怖活動以及戰爭,這似乎也是好事一樁。#2495

23:我們在政治論述方面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相當粗淺。公民、評論家和政客們常常在對一項立法提案做出嚴肅分析之前就已經選好了贊成還是反對的立場。綜藝節目把自己偽裝成一副新聞報道節目的樣子,但實際上是讓嘉賓們互相潑髒水。#2586

24:查明一位專家的可靠性遠比培養一名專業人士要容易多了,事實上,這也是社會上種種問題唯一的解決途徑。#2610

25:批評公民直接投票機制的理由數不勝數。我們最關心的是,這種機制對知識的錯覺的忽視。公民個人對於複雜的社會政策很少能獲得足夠的信息用於決策,即使他們自以為做到了。#2621

26:揭露人們的錯覺會讓他們惱羞成怒。我們已經發現,要求某人解釋一項他並不理解的政策不會改善彼此間的人際關係。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表示不想再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而事實上,他們通常再也不想和我們說話了)。#2641

27:一位好的領導者需要能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又不讓他們看起來很蠢。這談何容易。一種辦法是證明大家都很無知,但並非針對你。#2647

28:他們對每支團隊都進行一些附加測評,並發現團隊凝聚力、動機和滿意度等指標都無法預測團隊的表現,而其他如社會敏感性、工作輪替頻率以及團體中女性的比例等因素則可以預測。數據表明,女性比例高對一個團體是有益的,因為這提升了團隊的社會敏感性(每個去過男更衣室的人都能心領神會)。#2873

29:一旦你認同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共同體當中,顯而易見地,大多數研究人員探尋智力定義的方向都錯了。智力不是個人財產,它是一個團隊的公共財產。#2896

30:讓學生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在理解測驗上表現得多麼糟糕。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感覺已經理解得非常深入了,但他們還是無法答對有關閱讀內容的基本問題。這種現象如此常見,以至有了一個專有名詞「理解的錯覺」,不禁讓人聯想到深度錯覺。#2952

31:理解是膚淺的,而且不僅僅表現在做財務決策的時候。人們在購買任何一種產品時都不關心其細節。#3225

32:這種配對闡釋了鄧寧–克魯格效應(以下簡稱「達克效應」),意即表現最差的人也總是最高估自身能力的那一個。#348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其盛 的精彩文章:

從編程語言和演算法的角度回顧人工智慧簡史

TAG:左其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