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平首任知縣董天樞墓小記
余半年前閱讀民國《永平縣誌稿》(1946年江逢僧撰),首識董天樞先生。董公為清代永平首任知縣,愛人董喻婷女士的祖輩先人,查閱《雲南通志》(康熙),《永昌府志》(康熙、乾隆、光緒三部),《永平縣誌書》(1912年),《永平縣徵集地誌資料》(1921年)以及今人所編《永平縣誌》,得董公基本情況如下:董天樞,浙江人,貢生,順治十六年(1659年)到任,在任兩年。據長輩講述,公為浙江嘉興海鹽人,查閱《嘉興府志》,《海鹽縣誌》中列舉清代貢生目錄,無果。小子不才,半年內利用省圖書館,永平縣誌辦文獻資料,各類地方志搜索引擎,查詢相關信息,均無更多收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墓碑文上。今日實地考察墓葬,獲材料若干,得以進一步了解先人。
董公墓全貌
墓地的方位「未山丑向」
墓地所在山丘
董公墓前方
董公墓位於縣城西邊,現職業高中後的山丘上,墓正中頂端刻有「未山丑向」四字,表示墳的朝向。按照古人風水說,這要求格局為坐實面空,墓葬背靠山為坐實,前方地勢平坦,有銀江河流經,為面空,屬風水寶地。該墓為灰砂墓,典型的明清墓葬,砂石易風化,文字不易保存。墓的規模不大,外圍為石拱門,墓碑上方刻有「未山丑向」。四字下方字跡不清,僅存「公(缺)嘉興府海鹽縣(缺)拾陸年開闢委任茲上」,可證董公確為嘉興海鹽人氏無疑。「拾陸年」前應該為順治十六年,史籍所載到任日期無誤。
墓碑正文
墓碑正文有「(缺)永平縣事/(缺)仁愛賢雅,董老大/(缺)人諱天樞/(有二字,不清,疑為字型大小)之墓」,「仁愛賢雅」是目前所見對董公的少有的評價性文字,這是一位來自江南的,仁愛賢能高雅之士。
墓碑兩側有一副對聯,字跡清晰,上聯為「科甲原有基/取(存疑)龍盤虎伏延百代」,下聯為「桂蘭由得地/就山明水秀行千年」,聯中讚揚了董公取功名,品德高,並寄希望於後世傳承。「葬地興旺」才能「庇護後人」是中國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內容。
對聯兩側有一對磚雕,內容為兩位身著長袍頭頂烏紗帽的男子手捧物品面向碑心,左側男子較為儒雅,手捧物品疑似官帽,右側男子略顯兇猛,雙眼怒視,手捧之物不知為何。磚雕是古建築中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墓葬磚雕在古代甚為流行,磚雕人物多為神仙、隱士之類象徵在極樂世界裡的人物像,是對死者生活的一種美好想像,也是「視死如視生」的觀念體現。董公墓所雕兩位人物恐怕也是表達一種美好的訴求。除了磚雕人物,在石拱門以及墓葬底端砂石上均有雕花,工藝精美。
回家後與愛人祖父交流所得,據阿爺講述,得以將董公事迹豐富一二。董公曾有一子,十五歲早夭,下屬中有楊姓男子,將一子過繼給董公,從董姓。所以董氏後人兩姓並用,如阿爺這一支姓董,阿爺弟一支姓楊。董公後人,現居德宏州梁河縣,保山市騰衝縣者居多,居永平者數十人,阿爺曾實地考察核實無誤。關於董公更多記載,或許從家譜中可了解更多,遺憾由阿爺祖父編纂的家譜在「文革」中遭毀,據說梁河、騰衝董氏也存有家譜,不知能否有幸拜讀。
余小子靠教歷史謀生,今日首次與古人近距離接觸,通過寥寥數語走進逝者生平,非常激動;董公恐未曾想過,300年之後,會有一位孫婿輩小子以他為歷史加以研究,將其名字加以傳播,若先人有靈,想必也是開心的。今日本意拓印碑文留存,一則字跡不清,二則工具簡陋,三則本人技藝不精,不敢輕易實施,僅靠一部手機掃描,拍照留存。由於自己非文物考古出身,也絲毫不具備相關知識,心有餘而力不足,既不能找到更多材料,也無法對現有材料深入解讀,實為憾事。想到董公墳塋周圍荒蕪,鮮有問津,數代之後,恐無人知曉,我能力有限,也要努力挖掘,竭力傳播,這或許是歷史對於我謀生之外的一大魅力。
董公後人,阿爺手書家訓「忠孝傳家寶,詩書繼世長。廉潔留青史,誠信永吉祥」
TAG:新兵小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