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養生從初春起,攻略就這樣來了
雨
YU SHUI
水
今年的「雨水」節氣正值春節期間,淅淅瀝瀝的小雨糾纏了一個假期,見到了久違的陽光,心情也不由得一片晴好。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初春細雨,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近一周的天氣預報就可以看出這一時節,下雨量增多,連著一周依舊有雨。但這春雨並非梅雨那般惱人,春雨適時而下,滋潤萬物,催發了大地的生意。正如杜甫的詩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所以,趁這春意萌動時,養生攻略學起來!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初春時節,更要懂得巧養生。「雨水」時節,天氣逐漸轉暖,但仍常出現「倒春寒」的情況。而此時,人體肝氣開始生髮,陽氣開始浮動,這會導致人的身體根基不穩,中焦空虛,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症。同時,隨著降雨量逐漸增多,春雨潤物亦添濕氣。人們因淋雨或居住地潮濕,肌表經絡為「濕」所侵,表現為發冷、發熱、鼻塞、肌肉關節痛、頭痛、胸悶、關節酸痛、脾胃損傷等症,還可能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因此,需要注重祛濕健脾。
衣:以「捂」為首
這一時節氣溫雖然不像寒冬臘月時那麼低,但由於天氣轉暖,人體的毛孔開始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降低,故人們不應急於脫去冬衣,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春捂」為主。尤其是素有關節痛的人,更應重視肩、腰、腿等部位關節的保暖,以免寒濕之邪外侵而引發疾病。
食:循「二宜二忌」原則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免不了大魚大肉,大吃大喝,飲食不規律很容易引起脾胃的負擔,在假期過後我們該怎樣做才能保護好脾胃?
一宜飲食清淡,多食蔬菜瓜果;忌食油膩、生冷硬及刺激性食物。適宜此季的食材,糧食有玉米、小米、糯米等; 肉類有豬肉、雞肉、魚類、蝦、豬肝、雞肝等; 蔬菜有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青菜、捲心菜、芹菜、小白菜、菠菜、萵苣、蓮子、春筍等;水果有蘋果、大棗、菠蘿、甘蔗、荸薺等;食用菌有木耳、口蘑、香菇等;還有蜂蜜、枸杞子、花生。
二宜省酸增甘養脾之食,忌大辛大熱之食。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人在春季肝氣容易過旺,太過則克己之所勝,肝木旺則克脾土,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在飲食方面應注意補脾。甘味食物能補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胃造成更大傷害。故飲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藥、大棗、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黃豆、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烏梅、酸梅等。
推薦養生食譜:
住:重開窗通風,早睡早起
常開門窗,藉以通風透氣。南方地區的人們在陰雨天則不要長時間開啟門窗,防止過多的寒濕入室。春回大地,萬物更新,早睡早起,練功賞花,散步健身,伸展腰肢,情志舒暢,精神百倍。
行:多活動,以養陽氣
多做戶外活動,天晴多曬太陽,以增加自身陽氣。若雨天無法出門,可適當練導引功以鍛煉身體。
具體做法是:每天晚上,盤坐,兩手相疊按右大腿上。上體向左轉,脖項向左扭轉牽引,略停數秒鐘,再以同樣動作轉向右,左右各做15 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 次,漱津(即舌舐上齶,並兩頰、上下齒唇間,此時唾液則增加分泌,養生家稱為津液)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 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 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 息而止。常練此功法可改善咽喉干腫、嘔吐、呃逆、喉痹、耳聾、多汗、面頰痛等證。
溫馨提示:春季養生,貴在「節制」
注意正規律的一日三餐飲食,忌過飽,八分飽即可;喝酒不宜過量,忌喝混酒,吃藥期間不喝酒!
高血壓患者忌「鬧」;冠心病患者忌「累」;感冒患者忌「聚」;消化道患者忌「熬」;糖尿病患者忌「甜」;胰腺病患者忌「飽」;膽病緩和忌「油」;肝病患者忌「酒」;脈管患者忌「煙」;呼吸道疾病患者忌「涼」;外出旅遊者忌「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