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明悲歌:全球史視野下的「永曆西狩」

南明悲歌:全球史視野下的「永曆西狩」

原標題:南明悲歌:全球史視野下的「永曆西狩」


新的一年開始了。坐觀君會繼續陪伴大家,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同時,雖然預計今年依然會忙成狗,但我還是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每天堅持鍛煉身體至少1個小時。那麼,你的小目標是啥呢?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南明的歷史。關於明朝,以前分享過不少文章,大家可在歷史文章中自行查閱。但南明這段歷史,是一個顛沛流離的過程,較少為人關注。相信這篇文章會對你了解這段歷史很有幫助。文章較長,分為兩次推送。



主講人 | 李伯重(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據三聯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現場實錄整理


來源:「三聯書店三聯書情」(ID:sanlianshutong)


上次我講到明清易代,不一定是以李自成進入北京作為明朝覆滅的標誌,若按照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被俘來看,那明朝又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名義上是這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出過專刊,討論過史學研究碎片化的問題:一方面,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應該只注意很細小的問題,否則研究就陷入碎片化;另一方面,有些歷史學家則認為研究必須從小問題著手,否則你說的話是否有根據、有道理就值得推敲,所以小事件和大敘事如何結合起來,是所有的歷史學家要思考的問題。



今天我講的問題,就是試圖從這方面入手做一些探索。「永曆西狩」的「西狩」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國君逃亡不叫「逃」而叫「狩」,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也叫西狩。永曆皇帝在廣西即位,小朝廷不斷西遷,先遷到貴州,又遷到雲南,最後遷到緬甸,這個過程就叫「永曆西狩」。這件事大多數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大家普遍認為明朝到1644年就結束了,南明的弘光朝也很快就完了。作為最後殘餘勢力的永曆政權,在各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永曆西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事件。



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


中國歷史上有二百六十多個皇帝,很多皇帝不得善終:有的被殺掉,有的被毒死,有的被囚禁,也有很多逃亡的,比如「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到成都,他的後代唐僖宗也逃到成都;南宋滅亡時,宋恭帝逃到廣東跳海;1900年,八國聯軍攻下北京之前,光緒皇帝跟著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皇帝不僅有逃亡的,而且被俘到「外國」(和現在的外國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孤立的例子。岳飛在著名的《滿江紅》中講「靖康恥,猶未雪」,所謂「靖康恥」就是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在靖康之難中被女真人俘虜到東北的事。現在來看,東北是國內,但當時金朝對於宋朝來說還是「外國」。在明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人俘虜,囚禁了好幾年。瓦剌是一個與明朝敵對的政權,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外國」。因此在中國歷史上,皇帝避外敵而流亡是發生過的,但這些所謂的「外國」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同的政權,只有永曆帝是自己主動跑到國外的,所以是獨一無二,或者說絕無僅有。



一、 永曆朝歷史:

一個微不足道的話題?


1. 南明遷都安龍


有人感覺永曆政權及其活動是小歷史,微不足道。真是這樣嗎?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一下。前年我到貴州開會,是明史學會組織的南明史討論會。南明的永曆政權建立之後,不斷流亡,後來跑到今天貴州的興義的安龍,定都在這裡。安龍這個地方,絕大多數人都沒聽過,我去開會之前也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安龍在明朝是一個百戶所(相當於今天的一個連級部隊)的駐地,永曆皇帝逃到這裡,把首都設在這裡,可以想像這個朝廷有多可憐。跟著永曆皇帝逃的文武百官只有五十多人,加上兵丁、隨從和皇帝的家眷共2900人。自從逃到貴州後,這只是一個空頭政權。《殘明紀事》說「王自入黔,無尺土一民」,從這個意義上說,永曆皇帝的朝廷確實是微不足道的流亡政權,他的流亡應該說沒有太大意義,所以這是其被忽視的主要原因。



2.擁明勢力在「永曆」旗號下整合


在1646年永曆政權建立之時,在明朝旗號下的各種勢力還控制著中國西南的廣大地域,並且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地方(特別是台海地區)也處於強勢地位。在永曆稱帝之前,浙江東部已經有一個明朝親王——魯王朱以海,自稱監國(代理皇帝),建立了一個政權。 魯王於1653年死,該政權的禮部在討論給他什麼謚號時說:「今聖天子遠在滇雲,道路阻梗,末繇上請,姑同島上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諸壙中,指日中興,特旨賜謚改葬也。」(《監國魯王壙志》)這就是說,魯王政權雖然建立比永曆政權還早,但是也自認永曆是正統,自己是永曆政權的部下。


永曆政權也有兵力。在該政權從西南向貴州撤離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大西軍的首領張獻忠在四川被清軍擊斃,余部進入貴州,佔領貴陽。清軍統帥豪格率軍追至遵義,看到地方殘破不堪,又退回四川去。大西軍余部在四大將領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帶領下進入雲南,和明朝在雲南的最高統治者——世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達成協議,決定共扶明後,恢復江山。這時李自成大順軍的余部也活躍在湖北,把在那裡的清朝官員統統殺掉。各地反清勢力的共主就是永曆皇帝。此外,明朝崩潰的時候,有大量的明朝將領率軍投降清朝,成為清朝攻佔各地的先鋒。這時他們看到在永曆旗號下明朝有復朝的可能,於是紛紛倒戈。清朝的兩廣提督李成棟在廣東宣布反清歸明,領兵北攻贛州。在湖南,清軍退保櫟陽,明軍趁機反攻,到11月,清兵僅保有長沙﹑岳陽兩城而已。北方也是這樣,清朝的大同總兵姜瓖宣布反清,反清活動擴展到北方。在東南沿海,忠於南明的鄭成功4月攻佔福建同安,建立根據地。




永曆政權建立時形勢

3. 永曆政權得到廣泛的「國際承認」


永曆封帝的時候,根據地只有桂林一帶這麼一小塊,後來佔領區域迅速擴大,到了鼎盛時期,直接控制的地方已經很大,不能說是微不足道的政權。在永曆旗號下的各種反清復明勢力,最多的時候擁有幾十萬兵力,控制著中國內地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


不僅如此,永曆政權得到了廣泛的國際承認,中國的鄰國幾乎都承認永曆政權,不承認清朝。只有朝鮮承認清朝,原因是朝鮮已經被清朝打敗,不得不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實際上也仍然是承認明朝。另外一個東面的鄰國琉球,即今天日本的沖繩,過去一直是獨立的國家,「明治維新」後被日本并吞。琉球看到北京被清朝佔領,但拒絕承認,還是承認南明的隆武帝,隆武政權滅亡後,琉球又向魯王進貢,前面說過了,魯王政權歸屬於永曆,所以琉球也承認永曆政權。


明朝和朝鮮的關係一直很好,明朝還曾經幫助朝鮮打敗日本人。朝鮮被清朝打敗後,僅僅是對中國的外交上使用清朝的年號,比如送奏疏給清朝皇帝,簽署日期都是大清順治幾年、康熙幾年,但國內還是用崇禎年號。崇禎年號被延用數百年,因此甚至用到崇禎二百五十六年。朝鮮人說:我朝(朝鮮李朝)三百年來,服侍大明,其情其義都很深,而且明朝神宗皇帝幫助我們復國,自開天闢地以來都沒有這樣的事。所以朝鮮國王的宣祖說,我們朝鮮對於明朝,從大義來說像君臣一樣,從恩惠來說像父子一樣,大明是父,我們是子,說得很痛切。



1650年11月勢力圖


越南以前叫安南,到清朝嘉慶時期才由嘉慶皇帝賜給「越南」這個名稱。越南是明朝的藩屬,明朝滅亡了兩年,安南統治者黎真宗還派使臣找到在福建自立為帝的隆武政權,請求冊封他為安南國王。清軍佔領福建後,將其使臣抓起來送到北京。安南看到永曆皇帝在廣西即位後,又派使臣到廣西拜見永曆帝求封。永曆帝冊封了安南國王,還派了使臣到安南去宣布賜封,安南國王行三拜九叩之禮。


日本雖然與明朝關係冷淡,但始終認為明朝是中國的正統,不承認清朝,認為清朝是胡虜。明朝滅亡後,浙東沿海抗清力量八次派人到日本,請求日本派兵幫助抗擊清軍。明朝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說:「盡忠義士,苦思窮計,俱出於萬不得已,若徒以利害相權如余煌者,真書生之見也。」(《行朝錄》卷八《日本乞師記》)意思是說,現在大家沒有辦法了,有人還反對向日本借兵,這真是書生之見。魯王還希望黃宗羲本人到日本去請求派兵。黃宗羲是否去了,現在一直有爭論。大儒朱舜水東渡日本,請求日本派兵,但日本不敢跟清朝較量,沒有派兵。朱舜水於是客死日本,不願回來做清朝的臣民。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也提到過朱舜水。魯迅到日本留學,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但談到朱舜水,都肅然起敬,他在日本享有極高的地位,被私謚為文恭先生。



朱舜水像

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曾派人到日本求援,要求日本派三千人來幫助攻打清朝。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還繼續派使臣去日本求援。日本雖然沒派兵,但暗中資助,也承認明朝政權,不承認清朝政權,很晚才跟清朝建立關係。此外,葡萄牙也是東亞地區的一股強大勢力,南明隆武政權建立後,向葡萄牙請求幫助,葡萄牙還派了三百名士兵北上抗清。大家讀金庸的小說《鹿鼎記》還可以看到這段故事,而且這些士兵確實參與作戰了,他們都帶著葡萄牙大炮,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戰果。


永曆雖然是一個空頭政權,但在其旗幟下彙集了各種反清勢力,力量不小,控制中國內地幾乎三分之一的地區,有幾十萬軍隊,得到廣泛的國際承認,所以永曆政權的歷史絕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話題。



二、「西狩」是永曆政權的唯一選擇嗎?


永曆一定要向西逃嗎?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下圖是永曆政權西遷的路線。永曆政權先向北遷,後來被清軍打得不行,退了回來,最後向西遷,一直遷到緬甸。要決定遷移的地方時,永曆朝廷有很多選擇:


一則向東,可以去台灣,投靠鄭成功。鄭成功非常忠於明朝,鄭成功的死跟永曆皇帝的死也有關係,聽到永曆皇帝死了,他心裡很難過,在悲憤之中去世。從廣西到廣東,再到台灣,並不是很難的事。


二則向南,可以到安南和暹羅(今泰國)。安南在文化上與中國很接近,而且安南黎氏政權也應永曆政權的請求,於1647年夏派出三百艘戰船進逼廣東廉州,幫助抵抗清軍。而暹羅一向與明朝友好,暹羅朝廷也曾討論是否主動歡迎永曆政權來避難。


三則向西,先到雲南,後到緬甸,而與其他選擇比較起來,這應該是最不利的選擇。


永曆西遷路線


鄭成功集團是明朝滅亡之後東亞世界唯一能夠對清朝構成重大威脅的力量。鄭成功的海上力量在整個東亞世界是第一,當時世界的海上霸王荷蘭被他打敗後,都要向他上供。美國一位青年學者歐陽泰寫了一本《激戰熱蘭遮》,講述鄭成功家族的戰史,大家可以看看。1658年,鄭成功帶著十七萬大軍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在洋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慘重,只得退回廈門。第二年又再北伐,包圍了南京。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如果被佔領,會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南京還是中國財富最為集中的江南地區的中心,佔領南京,就意味著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資源。但是很遺憾,鄭成功輕敵,又遭遇了颱風,被打敗了。鄭成功看北伐無望,才轉向台灣,把荷蘭打得大敗,結束了荷蘭人對台灣地區的統治,收復了台灣。鄭氏武裝是一支很強大的力量,鄭成功死後,鄭經、鄭克塽繼續跟清朝對抗很多年。鄭成功雖然佔領的地方不多,但他經營的範圍很廣。永曆皇帝如果跑到台灣,從交通來說最近,而且是最方便的。



1600到1660年,中南半島出現了三個強國,分別是安南、暹羅、緬甸。三個國家中,安南與中國接壤,永曆五年(1651),有大臣建議永曆政權南遷安南,沒有成功。永曆十三年(1659),清兵逼近昆明,又議逃往安南,但因清兵逼近廣南府,所以沒有成功。永曆出逃緬甸後,李定國兵南退撤至中、老、越邊境,後盤桓於安南境界,直到於1662年憂憤而死。由此可見,雖然永曆政權沒有「南狩」安南,但是安南確實是流亡的選項之一。安南和明朝對抗過很長時間,有相當強大的武力。暹羅積極歡迎明朝過去的。永曆十三年初,雲南失陷、永曆出逃的消息傳至暹羅,暹羅君臣商議迎永曆入泰避難。從雲南到暹羅要穿過寮國,今天如果開車幾小時就過去了,當時雖然交通不便,但比到緬甸還是方便得多。



中南半島三強安南、暹羅、緬甸


永曆政權要南遷或者西遷,首先要到雲南。在今天,大家覺得雲南是和內地差不多的地方,但在明朝末年,雲南還是少數民族占絕大多數的省份。那時雲南人口中,少數民族佔到70%,漢人頂多佔30%,主要是衛所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管理雲南,明朝政府給當地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首領各種官職,就是土司。這些土司有時候效忠明朝,有時候背叛,關係很複雜。南明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亂,奪取雲南首府昆明,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永曆二年,李定國進攻沙定洲,相持數月,不分勝負,沙定洲滋長麻痹輕敵情緒。李定國偵知,率兵圍營,環以木柵,斷絕水源。幾天後,沙定洲支持不住,率眾出降。到了八月,沙定洲之亂才平息。經過這一次,明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永曆朝廷在雲南主要依靠的是大西軍余部,但是大西軍是明朝不共戴天的死敵。張獻忠崇禎八年攻下明朝的中都鳳陽城時,把朱元璋的祖墳都挖了。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攻佔武昌,把明朝的楚王朱華奎處死並分食其肉。八月張獻忠又攻克四川,殺了明朝的瑞王朱常浩,迫使成都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淥自殺。所以大西軍並不是一直效忠明朝的。到了這時,大西軍首領中只有李定國是效忠永曆政權的,孫可望自己想做皇帝。在討論逃亡路線的時候,幾大將領發生激烈的爭執,孫可望反對到雲南,而李定國堅持要到雲南,最後李定國拔出寶劍要自殺,眾將奪下寶劍,最後才決定採納李定國的建議,但依靠大西軍對南明朝廷來說是很危險的決策。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國都背後的政治地理密碼:它們何以成為首都?
古巴導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