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官陽鎮虎仙山道觀

官陽鎮虎仙山道觀

巫山報社出品

明日天氣:間斷小雨轉陰天,氣溫:10~14℃

巫山縣官陽鎮芹菜村3組有座虎仙山,虎仙山上建有道觀,人稱虎仙山道觀。虎仙山道觀位於芹菜小學、村委會旁邊,水泥路面的村公路從虎仙山前經過。

虎仙山是一個獨立的小山包,因山形似虎而得名。山高約30米,山頂是一個大平台,平台上有一巨石,依靠此石,曾建有二層樓土木結構的道觀,佔地面積200餘平方米,下層為靈官殿,上層為玉皇殿,巨石上鑿有樓梯由一樓上到二樓。二層殿頂為八角攢尖頂,當地人稱「八角瓣藻」。現殘存的有泥土牆體、柱礎、柱洞,殘存的牆體厚50cm,長6.0米,寬8.0米,高2.2米。殿前有一棵約百年左右的大黃林樹,為建廟時所栽,根深葉茂,主桿粗壯,枝桿縱橫,表面布滿了青苔。相傳該道觀為謝崇德闡教所建,由土匠用泥土夯築,在夯築山尖時,由於山高、牆高,懸而險惡,土匠不敢上牆, 隨後,烏雲包裹了該山,土匠看不到險,才敢上牆繼續夯築。

虎仙山全景 楊軍 攝

虎仙山東側是絕壁,裸露的石壁巨大,表面光滑,石壁下部建有神位碑,碑的左、右、上方有保護邊框,為重修時用磚砌築,水泥抹面,邊框上有楹聯:「六八載建龍虎普救良民」「戊辰年到風台慈善為本」,牌芯上居中豎列刻有「虎仙山李君法慈神位」九個楷體大字,右邊刻有「敬 風台觀普救」小字。

神位上供奉的李君法慈是風台觀始祖,當地人稱李太主。根據楹聯內容,知道李君法慈是正一道龍虎山道士。正一道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流派,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正一道不重修持,崇拜神仙,以畫符念咒,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為主要手段,以普救良民為宗旨。正一道尊張天師為道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宮觀而有家室。

虎仙山李君法慈神位 楊軍 攝

相傳正一道為張陵創建,是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而成。至張陵四代孫張盛時,張盛遷居江西龍虎山,形成道教龍虎宗,尊張陵為「正一天師」。唐、宋朝皇帝崇道,將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宋·理宗時,敕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統領龍虎山、閣皂山、茅山三山符籙(道教中的一種法術。籙,音lù),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於是,龍虎山正一天師居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時,又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又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

洪武二年(1369),龍虎宗道士李君法慈,攜帶弟子魯法靈上川,落在芹菜壩,弘揚道教,治病救人。20年後,即戊辰年(1388),在芹菜壩內的芹菜溝旁邊,距虎仙山南約1公里的地方,建風台觀。所建風台觀為「T」型布局,面闊3間為正殿,山牆有一偏房。1949年後,將該觀分配給某人居住,後將其全部拆毀,現已無存。

靈官殿遺存的柱礎和斷牆

李君法慈在風台觀活動了68年,在他死後,弟子為其建了神位。先後傳承的弟子有魯法靈、盧法靈、盧法顯、盧法清,現仍有在世弟子。重修虎仙山時,將其神位移至虎仙山石壁上,供人祭祀。

上個世紀末,有一台灣人投資2萬元,重修了虎仙山。重修後的虎仙山以絕壁為正前方,砌有圍牆,大門迎面即是李君法慈神位,南側建有迴廊式梯道,直至山頂。在山頂原址上用火磚搭建有兩根立柱,利用巨石為一端,鋪有一層水泥平台,依然形成上下層,沒有屋頂和牆壁,只在石窟內放有幾尊小菩薩。

虎仙山東側空地上,有兩尊石獅圓雕,其中一尊長鼻樑上,似人臉,頭頂毛髮捲曲如珠,口內含珠;另一尊的頭部已毀損。在這塊空地下,有一個溶洞,直通虎仙山底,洞內長有不同形狀的鐘乳石。

盧先南砍去了荊棘,獅雕露出了威武的尊容

虎仙山的東山形似象,稱為象山。傳說西山上長有紅刺藤,紅刺藤逐漸伸展,跨過芹菜溝,要纏象山的象鼻,一旦纏住,芹菜壩必出草冦。皇帝在照妖鏡內發現了此妖藤,便命人砍斷紅刺藤,斷了出草寇的根源。紅刺藤斬斷後,對岸的象山也轟隆隆的垮了,垮下的巨石滿坡都是,形狀各異,似虎、似龍、似象,耐人尋味。

往期精彩話題

主辦單位:巫山報社

執行主編:魏明堯

責任編輯:劉俊

法律顧問:重慶抉擇律師事務所向東

巫山報社鄭重申明

巫山報社獨立擁有或與相關內容提供者共同擁有巫山報社全媒體(巫山報、巫山手機報、巫山網門戶網站、融巫山微信公眾號、巫山之聲微信公號、巫山APP)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頁面設計等)的版權或其它知識產權,受我國法律保護。未經巫山報社書面許可,對於巫山報社全媒體所有內容,任何個人、單位不得複製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則,巫山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果覺得不錯,請留言(反動、謾罵、流言蜚語之類恕不放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融巫山 的精彩文章:

膾炙人口!初唐四傑詠神女
巫山江南這幾條文化旅遊線路,都很好耍!

TAG:融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