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關於年貨的歷史嗎?
作者 |wb9527
來源 | 穿刺
談年貨的歷史,要從漢朝開始。
古代的春節,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由於曆法的變化,並不一定是在農曆正月初一。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的日期才算固定下來。
在古人最早的認知中,春節不是一個吉利的日子!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觀點,都是陽中之陽的日子,是災難性的日子。」
這就跟竹子一樣,遇到節了——竹子哪兒都是光滑的、順的,就節那個地方是疙瘩的,所以,這種日子叫節,所謂春節,就是春季里最不吉利的日子!
日子不好過,但還得過,所以人們就想出各種過節的辦法:驅鬼辟邪、祈福迎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種過春節的習俗。
▋兩漢:餃子+爆竹
春節形成於漢朝,過年期間最傳統,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年貨,餃子和爆竹,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沿襲上古到秦一脈的建制,祭祀是漢代春節的主要節目,主要是求個一國人整整齊齊。
過年飲食習俗上,漢朝人著重在防病、健身的作用。
比如,將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種辛香料放在一起吃。
東漢一代醫聖張仲景,把這些祛寒的藥材用麵皮一包,就是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如……爆竹。
《通俗編排優》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
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火藥的配方還在煉丹術士手上的時候,漢朝人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
▋唐、五代:屠蘇酒+春聯
爆竹確實很好玩,到了唐代還是很流行。估計王安石就很喜歡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唐代的「年夜飯」,歲宴之上,必不可少的節物有屠蘇酒,敦煌文書中所記錄的節候賞物,就有「歲日賞屠蘇酒、五辛盤、假花果,膠牙餳」。
這種家家迎新的屠蘇酒,據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主要是為了「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跟漢代的餃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人飲宴圖
王安石放了爆竹,喝了點小酒,又來了一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根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
神荼與鬱壘
後來的桃符發展分為兩支。古代普通人不認字,神荼鬱壘就畫成畫吧,就成了門神畫。
另一支,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感覺學士文筆不行,就自己來了一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這是五代的事了。
▋兩宋:世界CBD的年貨海
大家都知道宋朝人會過日子。
《清明上河圖》中,開封就是11世紀的曼哈頓,世界的CBD。
在宋朝過年,需要購買的年貨還真不少。
宋朝臘月商市招貼畫
《武林舊事》第三卷有一節《歲晚節物》,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
臘葯、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
「錦裝」即新衣服。《東京夢華錄》云:「正月一日年節,……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
「新曆」即新曆書。宋代曆書由朝廷頒行,詳載一年節氣與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須扔掉舊曆,換上新曆。據《宋史·禮志》,大臣曆書一向由皇帝賜給,民間則享受不到這一待遇,只有去市場上購買了。
以上清單當中,衣服、肉類、果品、門神、金彩和金銀紙也是咱們現代人過年要辦的年貨,但是桃符、幡勝、糝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顯得頗為稀罕了。
▋清、民國:趕年集,辦年貨
到了清朝,過年之前有專門的集市,叫做「年集」。
《京都風俗志》: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桌几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
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人家鋪肆,擇日撢掃房屋,謂之掃房,整頓內外一切什物,買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 品、酒肉,雞魚,凡食用之物,置辦一新,以預過年。
《紅樓夢》賈府過年
沈太俟在《春明採風志》中對老北京年貨市場、備年景象也有記載。
寫道:「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陞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
孫犁 《畫的夢》:「年集就是新年之前的集市。趕年集和趕廟會,是童年時代最令人興奮的事。」
孫老先生1913年生人,他的童年,在民國。這個時候就有照片了。
民國年集
民國之前,正月初一就是元旦。民國政府建立,定了新曆1月1日為元旦。
但是過了2000年春節的中國人不管這個,依舊年三十守歲,年初一磕頭。
小孩們喜歡的風箏也是年貨的一部分
狹窄的街道,滿是置辦年貨的人和琳琅滿目的物品
把年貨挑在竹竿上帶回家
年集上的人山人海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轉發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轉發,以示鼓勵!
TAG:評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