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大錢的所有思路都在這了,別當最辛苦的底層
其實,人生上升途徑很清晰:
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有錢。
只有有了錢,讓錢生錢,才能跳出壓迫怪圈。所以財富逆襲的突破口就在於:第一桶金。
除了王思聰的第一桶金是親爹給的,對剩下99%不是老王的孩子來說,還是要靠自己賺的:
路子無非兩條。
當老闆能掙多少錢?用沙瑞金書記的話說,「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盈虧自負。當員工是為別人打工,旱澇保收,有五險一金,還有跳槽重選的權利。
在明顯的風險和明顯的收益面前,大家的選擇,基本是二八開。
我們先講講80%的人選擇的「當員工」。
01
如果是純工資收入,那麼唯一的要求就是:工資要高!!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拆解開的:什麼行業工資高?哪些城市工資高?什麼工種工資高?怎麼漲工資?
結論很簡單:去工資高的城市/國外務工+進高利潤的行業(金融/房產/高端服務)+省吃儉用。
記住:行業>公司>崗位>老闆>個人能力。
挑哪些行業?行業利潤最多的是: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傳媒、建築裝飾、醫藥生物。
如果有兼職工作,那麼應該是和你的興趣、工作衍生出的資源掛鉤的。(跨界越大牽扯精力越大)
哥之前舉了民工小偉的例子,靠直播工地健身,成了網紅;在家帶娃的寶媽當了淘寶客、開了輕飲食微店;北京八中的老師,去了新東方開輔導班。
副業里有一半跟主業相關的,甚至是因主業而生,用到了體制內的熟人和資源。
所以大多人不會離職,因為副業是財富,主頁是社會名片。
1、為何同在一個行業,工資差距依然很大?
同樣是高利潤行業,依然有人5千有人拿3萬,差距在哪?
入職之後的收入差距,是在下班後的4小時拉開的。每年的工資漲幅,取決於下班後的4個小時你都在幹什麼?
有個定律叫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你堅持學習某領域超過1萬小時,你就會成為這方面的權威。
為什麼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如果他們畢業後專業對口,相當於每天8小時都在練習。他們的上升途徑是:新手-專家-資深工程師。
可我們很多人,工作的內容並不是在練習技能,大部分是應對瑣碎的人和事,所以發展途徑是:新員工-普通員工-老員工-老油條。
美國有個作家,專門研究億萬富翁。發現他們在行業性格各種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
那一點就是:專註。在研究期貨大佬時更印證了這點,他們都對某一行業研究非常透徹,甚至是某細分領域的權威。
所以,如果你5年內不會去創業,那麼請選對領域,然後深耕、細作、死磕。
深耕、細作、死磕。(請默念3遍)
2、我漲工資了,是不是說明工作還不錯?
如果今年老闆給你漲了薪,先別樂。這錢可能不是老闆賞的,而是央媽放水才漲的。
短期漲薪的一大危險就是,你察覺不到自己的職業天花板。比如快遞小哥賺錢,但是這個門檻太低,沒什麼技術含量。他要1萬才幹,你給我8千就願意干,所以這個行業工資遲早要稀薄的。
每一個職業都有薪資天花板。你不妨反思一下,你的職位有多大的上升空間。
按平均數據來看,普通員工是年薪8萬,精英是年薪25萬,管理層是年薪50萬,高管是年薪100萬。
假如你一直處在一個職業天花板很低的崗位,比如公交車司機,你再怎麼拚命工作,時隔多年,也掙不到你想要的薪資。
所以,你要主動發展自己的職業。
主動出擊
發現公司最近困惱的問題
發現部門內稀缺的技能
發現讓領導開心需要哪種核心能力
一句話:往管理層爬。
如果不能成為技術大神,那就抬高替代你的門檻。當主動權在你手裡,當你有議價能力時,不再是10%的漲薪,而是指數級增長的翻倍加。
記住:35歲+還當員工日子會很艱辛。一定要有清晰地職業規劃!!
我們再來說那20%創業的人。
02
創業/當老闆
出售往往是擁有某項東西的,而整合的人往往根本沒有所有權。
1、出售「商品」
常見的「出售商品」,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能在淘寶上能買賣的商品和服務都包括在內。包括衣服、食品、小黃片和陪聊服務。
2、出售「資源」
比如竇靖童是王菲閨女,天生獲得媒體的關注,就是資源;祁同偉通過努力當上了領導,他手裡的權力,就是資源;比如高小琴姐妹,臉長得好看,也是資源。
名人裙帶、煤老闆、官員,還有拆遷暴發戶都屬於這一類。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運氣。
最大特點就是:財富多少取決於擁有多少資源。煤礦一旦採光了停產了,馬上沒收入;官員一旦退休了、明星一旦過氣了,財富都不可持續。
3、出售「信息」
出售「信息」,比如招聘信息、車展亭電影海報、人民名義里那個香港情報販子,以及教你怎麼賺錢的付費課也在這裡。
出售信息,最典型的就是自媒體。微信大號、微博大號、頭條大號,生產內容同時靠內容變現為生。
對於「出售」型的創業來說,想做好,只有兩點:稀缺性、利潤空間大——並且無限追求更大值。
再來看這張圖裡,做整合的人。
a.整合人脈
北京有很多小廣告公司、小公關公司,你找他們,能同時對接300多個媒體。如果你遇到事自己又不認識人,是不是得從這個市場挨個去跑。什麼叫人脈?這就叫人脈。
天子腳下的辦事處、各種代理機構、各種校友會、飯局組織者,也都是這一類,只不過體量不一樣。
b.整合資本
自己沒有錢,但可以整合大家的錢。比如風投、P2P、銀行、還有各種騙子。
他們每天思考的問題是:誰有資本?哪些資本現在被閑置?哪些資本遷移到哪裡會產生更多的商機和盈利?怎麼創造更大的價值?
c.整合信息
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做平台的思維。
比如好123最大的成就,就是把網頁分好類放在一個頁面里,讓你檢索方便一點;淘寶呢其實就是做連接人和商品的平台;還有二手交易平台,58同城、易車網輕輕鬆鬆上市了。
老闆本質是尋找資源,然後整合資源的人,並不是擁有現成資源的人。
如果你看到這裡,希望想擁有更多的人脈、資源、信息的話。首先請你,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1、擴寬興趣,了解當官的、有錢人最近在喜歡什麼?
就算你不能直接去賣,也要知道哪裡有賣的?哪些品相是好貨?怎麼專業的點評?
通過興趣接近、全放鬆狀態親近,對方是最沒有警惕性的。(比如早晨在高檔小區附近跑步)
2、動用你的「強關係」:親戚、朋友、同學、同鄉、校友、戰友一切關鍵人脈。
利用一切聚會、紅白事、節假日,把自己代入其他人的人際網路和社交活動里。
3、你可以做不同朋友之間的紐帶,要積極主動的介紹不相識的朋友認識。
人際網路中會有四種角色,最討喜:
剛才做的是性質分類,但是不同行業賺到的錢是不一樣的,公司體量也是不一樣的。問題出
在哪?
很簡單,那就是:風口/機遇的大小、盈利模式的優劣上。
「大錢必然蘊藏在大趨勢中」。如果你撞上了這個機會。擺在你面前有三條康庄大道:發現、抄襲、膽兒大。
03
1、先講講發現商機
哥在曾列過,要善於發現人性的弱點。
現代人懶,所以小家電市場一定紅火。年輕人窮,所以信用消費、借貸市場一定火。人本性好色,所以陪伴社交、直播一定火。
2、什麼叫消息不對稱?
再說,什麼叫信息不對稱?空調剛開始推廣的時候,換氟成本20多,可以要價400多,算嗎?
快遞代理權,一個15年的快遞省級代理權200萬,現在漲到500萬了。這算嗎?
那麼,不對稱信息,要從哪裡搞?
答:從你的行業、地域、身邊人下手,而且只能從這裡入手。
要相信,不對稱信息賺錢是因為知道的人少。如果希望別人口口相傳傳到你耳朵里了,那一定是無利可圖的。
還有一點,有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其實就是不對稱信息。
你以為別人知道了,其實別人不知道。很多人玩膩了,而更多的人才知道,準備上手玩。
想要利用信息不對等賺錢,不光是有信息就足夠了,更是知道有哪些人沒有這個信息。你說這是不賺錢機會?好好復盤一下你知道的哪些信息吧。
3、打時間差法
哥講過乾坤大挪移。
哥當時舉了牟其中空手套白狼的例子:以貨易貨,拿罐頭去換飛機。
拿飛機作抵押去銀行貸款,拿到錢再給罐頭商,然後把飛機賣給川航。老牟一分錢沒出,卻賺了一個多億!(80年代的1個億哦)
這個道理,老祖宗兩千年前就講過了,「水時資車,旱時資舟」,利用資源在時間上的錯配,來賺取利潤。跟你夏天買打折羽絨服一個道理。
這種偏差,不僅可以用在時間上,也可以用在地域上。這行以前叫「倒爺」,現在改名叫「代購」。比如華為在海外市場賣的較貴,在國內買了華為小米,放到歐洲賣高價。
以前炒比特幣的時候,國內的比特幣價格比美國的高出5%以上,只需要在美國網站買入,然後在國內網站賣出,就可以套利。
4、反周期性行業
哥說過:反周期性行業。
就是經濟越不景氣,越容易掙錢的行業:文化娛樂、律師、軍工、安保、追債、彩票業...
04
遇上機遇,第二大法就是:膽子要大。
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當某個領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時候,誰能賺到錢?當然是膽子非常大的人。
一塊空地上,規則還沒樹立起來,可以用各種野蠻的方式開拓,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規矩,因為沒有規矩,隨便搞。
最先做起來的淘寶店、直播網紅、代購,用的都是最野的路子。用溫州人的話講,所有的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
05
遇上機遇,抓住的機遇第三個大法:複製。
哥在《最牛投資人》扒過一個,把美國流行的所有網站,一股腦在俄羅斯複製一遍,然後富的流油,進入了富豪榜。
歐美流行Uber,我在國內搞個滴滴;四川烤魚特別火,我把店搬到北京去、開到全國去;買外賣送餐上門,我賣葯的也可以上門。
別人趟過了雷,付出了代價,探索好的路子,你直接拿來模仿,快速上手出錯率小。為什麼不幹?
然而,機會不一定都能趕上。有時候,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機會都被人佔了怎麼辦?別擔心,任何風口輻射的都是一個產業鏈。包括前端的生產、創新,中端的銷售、中介,後端的服務提供。如果某個環節特別掙錢,大家就會一窩蜂擠進去。如果你沒有搶佔先機,就不要進去,因為利潤會被大家沖的稀薄了。
比如,現在各地政府都在鼓勵成立眾創空間,你千萬不要去前線創業,而是給創業的人提供必需品掙錢:裝修辦公建材、飲用水和租賃服務等。
直播很火,千萬別當網紅,就建經紀公司,做網紅包裝和互推;自媒體火了,別再跟著開號,就做廣告代理中介,對接品牌商和微信各大號。
除了做產業鏈周邊、打差異化,競爭慘烈的紅海還要做一些思路開拓。
長江商學院校訓:取勢、明道、優術。
取勢就是站在風口。 明道就是商業模式。優術就是盈利模式、商業模式,通俗講就是賺錢的套路。
就以微商為例,很多人問為什麼賺不到錢?
我想大家的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打廣告被拉黑賣不出產品賺不到錢繼續找人被拉黑繼續推銷賣不出心灰意冷退出,另尋項目和渠道。
而實際上能賺錢的套路,應該是的:
分享價值持續分享價值開始出單陸續出單繼續分享價值客戶帶來客戶賺到更多錢
你說,誰能賺到錢呢?
我之前在創業圈裡,遇到做一個剃鬚刀的。我覺得這人真有膽量,這個產業基本飽和了,市面上就3款:飛利浦、松下、博朗。
我說你怎麼可能有機會?他說,你以為買剃鬚刀的是男人嗎,不,60%的客戶是女的。於是我才發現,原來剃鬚刀不是一個用品市場,實際上是禮品市場,可殺入的。現在這個奔騰品牌也做大了。
所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給父母的馬桶能賣3萬?為什麼腦白金這麼多年還有市場?為什麼輔導班的課都那麼貴?
因為它不是消費品市場,付費者和使用者是分離的,裡面加入了情感、高檔、孝心各種標籤。
更經典的套路,鑽石為什麼貴?是因為產量少嗎?不!鑽石的存儲量遠超你的想像。
這個美國人,第一步,先把買下很多鑽石礦,然後聯合起其他的礦主,通過壟斷行業上游,人為地控制出貨量。
第二步,重金聘請營銷公司,把鑽石和愛情綁定在一起,反覆強調鑽石是神聖的,買了鑽石的你愛情也是神聖的。連鑽戒都不肯買的男人不值得嫁,成為史上最經典的騙局。
看明白了沒有?套路>策略>技巧>你的努力。
講完套路,再講講思路。
賺錢思路無非分為兩種:短期快錢,長期大錢。
06
鑒於更多小百姓關心的短期快錢,我們就先講這個。
有不少商品,因成本不透明,或者極其冷門而鮮為人知,但利潤卻又極高,堪稱悶聲發大財。
比如殯葬行業堪稱暴利,王思聰也來分一杯羹,投資賣墓地的福壽園,2016年毛利10億,毛利率79.1%。普通人投不起資,做個相關店鋪、開網店也可以。
哥一親戚,在南京某地醫院和殯儀館附近考察一番後,租兩個門店,投資五萬以內,上午九點上班,下午三點下班,其餘時間打遊戲看電影。
批發價不過一百,卻能賣到上千、上萬的骨灰盒外,各類喪事用的紙紮紙活、花圈、壽衣、冥幣等道具,利潤一個比一個驚人。
還有一些如,壯陽葯、補腎葯、老人保健品、治腳氣、生男生女的秘方、投胎葯、全身美白藥膏、自殺葯、調風水...如果你不信,多上淘寶上轉轉,看看銷量。
有些灰色產業:專業捉姦、勸退小三、禮品回收、代考各類考試、買賣個人信息、假結婚套車牌、開公司炒房、高仿奢侈品、高仿進口食品,薅羊毛、秒殺試用、職業討債人、職業藥品實驗者、信用卡套現、港澳職業通關人、職業挖寶人、模特資源、專業充值退款(蘋果)、專車刷單、賣崖柏樹、高級party承辦...
不過,哥提醒你,灰色產業的利益鏈都是盤根錯節的,想入局最好先在這行給人打工,把路子摸明白了。
07
短期紅利,又叫投機。裡面很多來自於政策紅利。
比如開放二胎,想想就知道醫院資源會變值錢,有錢就開體檢機構、私立婦產醫院,沒錢就替人排隊挂號,做葉酸、鈣片各種營養劑、紙尿褲的代理。有資源就做代購,沒資源就做淘寶。
比如24小時監測體溫計和防丟失手環等穿戴硬體,互動玩具、電燉盅以及料理機等小電器會增長。然後這一撥人要換房,2居不夠用了,要換3居。當年錢哥寫的這些,有人做了嗎?
公共資源與正常年份是匹配的,一旦扎堆出生,就需要爭奪資源和排隊。
還有雄安新區出來的時候,,發家中哪些人收益了?你有照做,想辦法搞戶口、車牌、註冊當地公司、佔網址域名、緊盯各政府官網在搞什麼項目,哪些小事自己能幹的嗎?
08
但是,在賺塊錢的狂熱中,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只看收益,永遠要把虧損和風險放在收益率之前。要用比關注「賺錢」更多的精力去關注「虧錢」。
因為「虧錢」比「賺錢」對你的影響更大,一定要記住,比賺得多更重要的,是賺得久!
1、關注幾個大佬看他們如何布局
想要長期賺大錢,首先要知道想知道未來什麼行業最賺錢。
所以現在你就要搞明白,未來那些年輕人會怎麼花錢,在他們願意花錢的行業提前布局,堅持深耕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你看,為什麼茅台全國有名了,還要到處打廣告?因為想抓住電視機前的小學生初中生,避免品牌老化,失去了未來市場。
再宏觀一點看,超級老齡化與超級城市化兩大趨勢正在加速,這兩大趨勢合流,會誕生出巨大的商機。
2、其次,要有經濟學的理性思維
你第一眼發現的賺錢邏輯,很可能不是真正的邏輯。
比如,麥當勞是世界連鎖企業,是靠漢堡嗎?不!麥當勞其實是房企,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的房地產所有者,擁有最繁華的街口商鋪。
把錢給高利貸,你以為是能賺利息,是資本邏輯,其實,是要靠黑社會的邏輯。你沒有黑社會控制風險的能力,這碗飯,你就吃不了。
來源 |網路
※初入職場,一定要注意這3個套路
※辭職看人品,離職後請牢記三點,做到保證你立於不敗之地
TAG:職場實用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