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敢忘懷天下憂︱北宋名臣范仲淹

未敢忘懷天下憂︱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宋學開山、士林領袖。

范仲淹一生最值得人稱道之處,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風範,它刻在了范公一生所經行之處。縱觀范仲淹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恤民情,力主改革。他雖仕途多舛,屢遭貶謫,但無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或貶至州縣地方,或鎮守西北邊關,宦跡所至,均有不凡政績。

今日選錄《范仲淹傳》一書中精彩片段,邀讀者共賞。

未敢忘懷天下憂:北宋名臣范仲淹

文|詞奴兒

范仲淹的文章《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在學院傳開。

此文不僅僅是鼓勵、教化朱從道一人。范仲淹是借朱從道之名,闡明「從道」的含義,以及自己對書院育人的主張。

書院育人,應培養有操守、有高品德、對國家有作為的人才,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以天下蒼生為念。

范仲淹在文中說:所謂「道」,是「臣則由乎忠,子則由乎孝,行己由乎禮,制事由乎義,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

隨後,他在文中反問:「子將從之乎?」一個向學之人,如果能夠追隨此「道」,「然後可以言國,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豈不大哉?」

由此,應天府學院興起一股讀書說道的熱潮。

一天傍晚,葉子茂佩著長劍,揣著文章來至范仲淹的住處,說是來請教先生如何做文章。說話間,見范仲淹和藹可親,便沒有了拘謹。他打量著這間簡陋的屋子,除了一些簡單的日常用具,更多的是書卷。其實,牆壁上斜掛著的那柄長劍,才是他今天來此的目的。

葉子茂笑道:「聽青陽哥說,先生雖是文官,劍法卻是一流的,學生能否看看先生的劍?」

仲淹見他說起劍,頓生興緻,笑道:「有何不可!」便摘下牆上的劍,遞給他。

葉子茂雙手接過,拔劍出鞘,銀光閃處,似有一股寒氣撲面而來。

葉子茂嘖嘴嘆道:「真是把好劍啊!」又收劍入鞘,還給仲淹。

這劍,似乎觸動了仲淹心底的往事。他望向窗外,那榕樹葉子在落日的餘暉下閃著耀眼的光。他想起了醴泉寺,想起了寺廟後山上,那幾個他時常去讀書的山洞,和那些蒼松翠竹;他想起了博學智慧的住持師父,那柄伴隨了他二十年的古劍,正是師父送給他的;他想起了和善的殘月師兄和後院那片總是生機勃勃的菜園子。

葉子茂見他沉思不語,以為自己說話造次,衝撞了先生,忙道:「先生,學生莽撞了。」

仲淹揮手示意他坐下,笑道:「你說起劍,讓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往事。當年,我正如你這般年紀,在長山醴泉寺借讀,離開山寺時,師父送了這柄古劍給我。」

葉子茂輕聲道:「學友們都知道先生曾在書院苦讀五年,也都聽過先生斷齏劃粥的故事。」

「是啊!離開醴泉寺後,我遊學關中,結識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位師長與朋友。也是那段日子,我跟他們學會了舞劍、操琴。後來,我來到這所聞名天下的應天府書院,一讀就是五年。那時我家境貧寒,讀書非常節儉。」仲淹看著葉子茂,思緒卻飄回到了那遙遠的年代。

葉子茂道:「先生,我想不明白,讀書固然是好,這世上人人有學問,個個懂經史百家,那將是一個太平昌盛的天下。這太平天下有人治理,可也得有人保護守住不是?」

仲淹未料到他突然轉了話題,而這個話題正是他心底最深的憂慮。

朝廷久無憂,天下久太平。朝中多數大臣,過著歌舞笙簫,安逸奢靡的日子。不問民事,不問邊防之事,一味地在皇帝面前粉飾太平。一個國家,不操練軍隊,不教化民眾,這看似太平昌盛的天下,實則危機重重。

夜已深沉,從那窄小的窗口,可以看見天邊那彎新月,如一葉小舟泊在平靜的湛藍的海面。

仲淹躺在床上,毫無睡意。從考取進士以來,赴廣德、調亳州、遊河朔、任西溪鹽監、知興化、修海堤,直至掌應天府書院教席。這一路走來,他最憂心的,便是天下太平的表面所潛藏的危機。

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己位卑言輕,能說什麼呢?縱然說了,又有誰能聽? 而且,自己尚在為母「丁憂」,來應天府書院掌管教席,是因為晏殊大人的抬愛。然而,為官者,無論官大官小。上,要對天子負責;下,要替百姓作想。既踏上這條官道,就要有所擔當,有所作為,才不負十年寒窗苦讀的聖賢之書,更不能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

仲淹披衣起床,點燈磨墨。他以《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理念,結合自己過去十二年來在各處任職,以及遊歷河朔的所見所聞,指出當今天下存在的六個問題。

一、朝廷久無憂、苦言難入、國聽不聰。

二、天下久太平、倚伏可畏、奸雄或伺其時。

三、兵久弗用、武備不堅、戎狄或乘其隙。

四、士未曾教、賢才不充、名器或假於人。

五、中外方奢侈、國用無度、民力已竭。

六、百姓困窮、天下無恩、邦本不固。

他分析了本朝自太祖建國以來的形勢,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他又提出了六個改變現狀的對應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

范仲淹提出的這六點應對措施,並非夸夸其談,他又為如何具體落實做了精細的分析。

一、固邦本,國家職權的基礎在州縣的長官。因為,管理州縣的官員,與百姓的利益與交往最為密切。他們最先了解百姓的疾苦與需求。所以,朝廷一定要選擇德才兼備的官員管理最下層的州縣,官吏要清正廉明,才能為民興利,才能使國家基礎牢靠,安如磐石。

二、厚民力,是要提高百姓的勞動能力,使人們不生懶惰之心,積極發展生產。

三、重名器,朝廷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大力興辦地方學校,教之以儒家經典,選拔有用之人才濟世安民。

四、備戎狄,與管理國家同樣重要的是守衛國家。應設立武舉,培養能鎮守邊防的將才,充實邊郡,加強邊境防患。

五、杜奸雄,要修復綱紀,抑制恩蔭,約束皇親國戚,平均官僚俸祿,戒興土木工程,使奸人無隙可鑽。

六、明國聽,朝廷應獎賞敢於直言進諫之臣,而遠離奸佞之臣。

范仲淹這篇洋洋洒洒上萬言的《上執政書》,傳至朝廷,老謀深算,心機深沉的呂夷簡,面上雖不以為然,心裡卻驚駭不已。本朝之中,竟有范仲淹這樣有著志慮忠純、深謀遠慮、經邦治國的良才!這樣的人如果讓他進了朝廷,豈不斷了自己的前程?便把這篇《上執政書》壓下不理。

宰相王曾讀了《上執政書》,認為范仲淹的變革思想重點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體,層次分明,而且自成系統。他讚嘆不已,為大宋有這樣的人才興奮不已,如此卓越的人才若不為朝廷所用,實在是朝廷的一大損失。

王曾想,范仲淹既是晏殊召至應天府書院掌管教席,我何不讓晏殊舉薦他應學士院考試,而進入朝廷呢?只是,晏殊如今也是被貶之身,尚在應天府任南京留守。

事有湊巧,不多時,晏殊應召回京,任御史中丞。

天聖六年(1028 年)十二月,范仲淹居喪期滿,被任命為秘閣校理。

原來,朝廷急需館職人選。館,是指以館、院、閣命名的幾個最高學術機構。唐朝時設有集賢殿書院,掌管撰集文章、校理經籍之事。宋朝沿用唐制,以弘文館、集賢院、史館為三館。988 年,宋太宗又命人從三館中選出真本書籍萬餘卷,連同古畫墨跡,另置一閣,從此就有三館一閣。這些館、院、閣所設的官職叫作館職。

晏殊回京任職後,向朝廷舉薦館職人選。王曾壓下他的舉薦書,私下裡對他說:「晏大人曾經舉薦范仲淹掌管應天府書院,此人無論是在泰州修築海堤,還是在南都任教,其功績卓然,人們皆有目共睹。如此錚錚君子你不舉薦,卻舉薦他人。」

晏殊恍然道:「啊呀!我如何忘了范仲淹!差點遺漏了賢良了!」 當即,晏殊向王曾索回原先的舉薦信,一把撕了,重新舉薦范仲淹。他在舉薦書中稱范仲淹「為學精勤,屬文典雅」,曾在泰州興海堰之利,丁母憂時在應天府執教,講習儒家經典,足不出戶,是「獨守貧素,儒者之行」的君子,希望朝廷給他一個機會參加館職考試。

館職雖無實職,卻是文學高選,居官清要,必得經過朝中大臣推薦才有資格參加學士院考試,考試合格後,方可任命。

范仲淹有了晏殊的推薦,考試又順利通過,即被任命為秘閣校理。

秘閣,是藏書的閣樓;校理,就是校勘、整理書籍。

對范仲淹來說,秘閣校理的職位雖然沒有實質性的職務,但畢竟是進了朝廷,能時常見到皇帝,也能獲悉朝廷政事。更難得的是,這是一個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從而施展抱負的職位。

本文選自《范仲淹傳》

文中配圖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史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民國往事︱辮帥張勳的別樣人生
民國時期的福州風情

TAG:中國文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