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個黑黢黢的碗

那個黑黢黢的碗

現在,當我們向自身文化回頭尋找,發現傳統的血脈還在,我們自己的民族曾經達到過那樣一個審美的高峰,躬身實踐過種種生活情趣和生活美學,生活和心靈的空間時間都可以那麼豐厚和有趣。

手握一盞,似乎接近了那些偉大的靈魂,民族文化血脈不絕,盞亦如是。平淡繁瑣甚至困頓的日常生活,因為豐富的心靈和審美,會被注入新鮮有趣的靈魂,散發別樣的魅力,這也是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的要義吧。

彈唱者:笨笨豬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攝影者均為:小二姐

春節也是各種奔忙聚會吃喝,終於可以坐下來慢慢喝一會兒茶,消消油膩。窗外陽光正好,窗下花兒爛漫,唇間茶香縈繞,突然想起,寫點啥吧,寫點什麼呢?就寫茶碗吧。

初見

記得是一個下午,我坐在一個茶痴姐姐的茶案邊,一眼看見案上有一隻黑黢黢卻泛著奇妙藍紫光的碗,看一眼,又看一眼,忍不住拿在手裡端詳。挺大隻,很沉手,器型和底座極其拙樸,像個黑疙瘩粗陶飯碗,完全沒有青瓷白瓷的細緻感,裡面釉色像黑色玻璃,青黑深沉,卻有點點瑩光閃動,如浩瀚星空,碗身青黑中泛著藍、紫、金、銀色暈光,隨角度變化不停變幻,粗朴中卻有莫名貴氣,這一端詳,就沒法把眼光拔出來了。

姐姐笑笑地看著我,拿過碗,往這隻碗和旁邊白瓷杯里倒了些生普茶水,說:「等一兩分鐘一起喝喝看。」乖乖等了一會,喝茶,哇!黑碗里的茶水一入口,竟然完全沒有白瓷杯里生普的苦澀衝勁兒,入口順滑回味甘甜,怎麼回事?從那天起,我記住了黑碗的名字——建盞。

皇帝親自打call,宋朝茶文化的主角——建盞

開始留心關於建盞的那些事,一留心才嚇一跳,原來這黑大碗還是皇帝老子親自打過CALL的呀!

作為現代人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中最會玩的人,起碼是之一——宋徽宗,對這大黑碗愛得深沉,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又親自作詩讚嘆「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

另一個超會享受的人——蔡襄,在其所著《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描述的也是建盞。

會寫會吃會玩的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中也寫道:「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瓮鵝兒酒。」……

大俗大雅、最會審美、最有人文思想、最有教養、最會生活的宋朝,為這大黑碗留下許許多多文獻和詩篇。

在日本被奉為「神品」

隨著點茶方式的消失,建盞逐漸湮沒,燒制方法至元明已經失傳。但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日本人從中國把建盞帶回去,至今一直奉若珍寶,大概是因為建盞之美安靜而不事張揚,暗合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和「侘寂之美」。特別是「曜變」盞,在日本倍受尊寵,被譽為至高無上的「神品」。

據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好事者換算下來,曜變斑建盞價值700多公斤黃金,油滴斑建盞360多公斤,而兔毫盞也要價值210多公斤黃金,以今日黃金價格計,曜變盞價值竟然高達1.9億元人民幣!

本圖片來自網路:靜嘉堂文庫所藏曜變盞

而在日本流傳至今的建盞精品,大多數已作為無價之寶高踞於各大寺院、博物館的展位上,不進行交易。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其中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又有4件是宋代建盞,含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這3件「曜變天目茶碗」,分別保存在東京靜嘉堂文庫、大阪藤田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難得一見。

GIF

本圖片來自網路

GIF

本圖片來自網路

為什麼這麼貴?

那些最識貨的國際大拍賣行們,自然也不會漏過這個大黑碗,拍賣價格逐年上揚,最貴一件價格已超過人民幣7000萬元!

本圖片來自網路

本圖片來自網路:

2017年3月紐約蘇富比成交價超過人民幣750萬元的油滴盞

為什麼這麼貴?除了歷史淵源,高貴身世,建盞難燒也是一個因素。建盞是一次上釉一次燒成,入窯後在不同還原條件下自然形成千變萬化的鐵繫結晶斑紋,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全部都是鐵的分相析晶,而不像其它瓷器可以人工描繪圖案。

精品建盞的最佳溫度範圍已經很窄,加上建盞斑紋還需要最精準恰當的還原氣氛,因為精彩斑紋的核心元素——鐵,在還原過程中,結晶物質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時隱時現,必須卡住那個最精確的點,才能使斑紋呈現,並確保斑紋不會瞬間隱退進黑釉里。當天的氣溫、大氣壓強、空氣濕度、窯爐使用年限,都會影響還原氣氛的好壞,甚至同一個爐的不同位置,還原氣氛也不一樣。

建盞特有的高溫厚釉仰燒形成饒有韻味的釉淚滴

就像照相機的快門,你只能在那個精彩瞬間按下快門,才能定格美麗畫面,但這個瞬間的抓取和快門的控制對當時只能靠柴燒的建盞匠人們來說,何其難也!

古今所有建盞工藝師,都無法以人力精確控制燒制結果,即使是今天已經普遍採用電窯技術,大大降低控制難度,但各種影響因素加上為製造還原氣氛投放鬆明的頻率、時機、劑量的掌握,仍然對技術要求很高,所以建盞的成品率是較低的。

大美之物,雖有人力,最倚天成。

失而復得

建盞之寶貴,還貴在失而復得。建盞燒制方法到元明已經失傳,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國家成立專門課題組,集考古學家、材料學家、陶瓷匠人之心力,歷時二十餘年,終於在1981年燒出了第一件仿宋兔毫盞,此後又陸續摸索出油滴的燒制方法,但曜變,鬼斧神工,仍然未能復燒,到現在國內僅存杭州出土的曜變建盞殘片,並無曜變全盞。海內外多少有志之士傾盡畢生精力,還在不停追索曜變那神秘莫測的美。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2月28日,建盞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7年9月,建盞與福建五大名茶組成廈門金磚國家峰會禮。

越了解越深愛。

我們的生活美學

陸陸續續找了一些,宋朝大黑碗太貴離得太遠,欣賞就好。自用,不求名家名品,但建陽水吉含鐵量7%以上的原產地鐵胎和天然釉水,1300度高溫燒制,必須保證。送給朋友們,大家都很喜歡,案上賞玩,掌間飲用,也是賞心悅目樂事一樁。

本圖攝影者:小不點。小不點茶桌上的建盞

本圖攝影者:小葉子。小葉子已經養出金的建盞

手捧這黑黢黢的茶碗,看著茶湯中浮光閃動,茶氣氤氳中,想像著歷史上的名人大家們也是擎著這樣的器物,品茗啜湯,吟賦天地。而今雖世事變幻,物是人非,但覺得離古人的距離比以前更近了。

「我們『穿越』到宋朝的路徑,或者說,今天與宋朝的連接點,是一種『生活美學』。一方面,是當今的生活和藝術正發生『審美的泛化』、『生活藝術化』,與此同時,『藝術生活化』,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日漸模糊。追本溯源,中國本土的思想傳統裡面,藝術與生活、創造與欣賞從來都是內在融通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古典美學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另一方面,則是『審美的升級』,部分由日本美學傳遞而來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頭,而宋的極簡風格,又能和當代藝術精神相契合。」(摘自《三聯生活周刊》,《我們為什麼愛宋朝》,作者賈冬婷)。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經歷過浩劫摧殘,乃至在較長的時間裡,粗鄙將就的生活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地存在,以前看歐美日本電影,總會默默觀察著電影場景中整潔的家居環境、精美的傢具和用品、裁剪精到的衣裳、人物優美的舉止談吐……暗自羨慕感嘆。

現在,當我們向自身文化回頭尋找,發現傳統的血脈還在,我們自己的民族曾經達到過那樣一個審美的高峰,躬身實踐過種種生活情趣和生活美學,生活和心靈的空間時間都可以那麼豐厚和有趣。

手握一盞,似乎接近了那些偉大的靈魂,民族文化血脈不絕,盞亦如是。

平淡繁瑣甚至困頓的日常生活,因為豐富的心靈和審美,會被注入新鮮有趣的靈魂,散發別樣的魅力,這也是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的要義吧。

有好茶好盞,再有好音樂就完美!好友發來朋友聚會的彈唱,互相唱和,音韻優美,伴著香茶,一起來聽,Crazy!讓我們為一切美好的事物痴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書推薦《山海經》
大學,把心上的酒窩磨成溝壑

TAG:全球大搜羅 |